鴉片戰爭中,清軍有多少種死法?

文|陳卿美

鴉片戰爭,是個大概念,它是由多個局部戰爭組合成的綜合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從南進犯到北,清軍不斷阻擊。最終結果,以清軍失敗,割地賠款結束。如果總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在多次小戰爭中,英軍人數總是少於清軍。清軍也不是完全潰敗狀,也曾有頑強的抵抗。但不管過程如何,清軍官兵的下場大多都是慘死。至於戰場上的死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與我們的想象並不一樣。

首先是炸死。這是戰場上最常見的死亡方式,特點是快速致人死亡,士兵少有痛苦。1841年1月7日,英軍1400名士兵進攻虎門。這種進攻方式,就是大炮轟擊。據當時的艦長霍爾回憶,“復仇神”號軍艦向清軍的戰船發射第一顆炮彈後,戰船就被炸飛,火光迸射,猶如火山爆發一樣。火光、爆炸巨響、戰船殘骸,伴隨清軍殘缺的肢體都讓人毛骨悚然。

清軍如此死亡也算是壯烈犧牲,但有些清軍就沒有如此幸運,竟然被自己的火繩槍給燒死了。燒死,也是一種常見的死法。在熱兵器時代,除了被子彈打死、炮彈炸死等迅速致人死亡的方式,基本就是燒死。一位英軍軍醫發現,很多受傷的清軍倒地後,火繩引燃了身上的火藥,引起大火。由於火藥基本都是綁在棉製服內的胸部和腰部。遇火後,棉製服先被點燃,然後火藥爆炸燃燒,整個人就會被活活燒死。

鴉片戰爭中,清軍有多少種死法?

某博物館模擬的清軍英勇作戰情景

​燒死略微有點冤,但死得更冤的是踩踏死。同樣是1841年3月,在烏湧之戰中,清軍大面積潰敗。士兵在四散奔逃的過程中,竟然很多人被自己人踩踏而死。這一幕連英國人都笑了,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清軍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鎮海戰鬥中,同樣出現了踩踏事件。據《英軍在華作戰記》一書記載,清軍面對突如其來的眾多英軍被嚇傻了,竟然一動不動。在回過神後,清軍士兵慌忙奔逃,這過程中,不少士兵被踩踏致死。

清軍在逃跑過程中,英軍在後邊用密集的子彈開始射擊,大量清軍士兵被打死。英軍使用的是步槍子彈,與機槍掃射還不同。即使這樣,當時仍有一千餘名清兵被打死,而英軍死亡只有16人。被子彈打死與被炸彈炸死,應該是當時最為普遍的戰死方式。

還有一種是被榴彈炮打死。1842年3月10日凌晨,英軍進攻寧波,與3000名清軍遭遇。不知何故,眾多清軍士兵全部擁擠在一條又窄又長小路上。英軍直接向最前面的清軍射擊榴彈炮,前面死亡一批,後邊又推搡上前一批,又被清軍打死一批。就這樣,打了幾輪後,已經消滅差不多。搞笑的是,這些清軍士兵都是四川人,由於聽不懂長官的方言,攜帶的武器竟然都是長刀。

廣州之戰中,清軍用50艘火船偷襲珠江上的英軍“復仇神”號軍艦,遭到英軍的猛烈還擊。火船上的清軍驚慌逃竄,很多人是掉到珠江裡被淹死。這情景被英軍看得清清楚楚。淹死,在水戰、海戰中也是比較多的一種死法。這也說明,清軍士兵大多不會游泳。

除了熱兵器外,還有一種是被冷兵器打死。寧波之戰失利後,大批清軍逃往慈溪的一座小山上,這裡是清軍的一個根據地。很快,英軍追擊至此,對小山實行了包圍。不知為何,英軍雖然有野戰炮隊,但沒有使用,直接拿冷兵器向上衝。清軍不知是嚇破了膽,還是其它原因,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竟然沒有戰鬥力。大批清軍士兵被英軍“槍刺刀砍”致死。英軍砍殺清軍,就像砍瓜削菜一般。

戰場上與其被敵人所殺,還不如自殺。自殺,在當時的清軍中也同樣有很多。1842年5月18日,英軍登陸嘉興乍浦。當地300名滿洲守軍躲在一座廟裡頑強抵抗,英軍用炸藥將廟炸塌,很多士兵被大火燒死。倖存下來的43名士兵成了俘虜,被英軍用辮子綁在了一起。其中一名士兵趁英軍不注意,拔出佩劍,刺破自己的喉嚨而死。一名逃跑的士兵躲在墳頭後被英軍發現,英軍軍官沒有殺死他,眼看著這名士兵拿出匕首自刎而亡。那些成為俘虜的清軍士兵,最後大都絕食而亡。

在當時,選擇自殺的清軍士兵不在少數。霍爾艦長特別觀察到了這點,他發現,清軍士兵在無力抵抗的時候,基本都選擇了刎頸自殺,而且誰也攔不住。有些士兵在死前,還殺死了自己的家人。或勒死自己的孩子,或扔井裡淹死,或殺死妻子,或全家服毒自殺。連英軍都感到可怕,不知道清軍士兵為何如此野蠻。

在鎮江之戰中,英軍攻陷城市後發現,很多清軍殺死家人後,紛紛選擇了上吊自殺。在很多房子裡,都有成排的上吊自殺者。據當時的一名英軍軍官洛茲在《對華戰爭的最後幾戰》一書中回憶,一名駐守鎮江的清軍士兵在砍殺自己妻子、孩子時,英軍果斷擊斃了他,試圖解救這個家庭。但該女人對英國人卻破口大罵,滿臉的仇恨。

打死、炸死、燒死、淹死、踩死、砍死、餓死、自殺……無論哪種死,都是一種犧牲。尤其是頑強抵抗者,或是自殺者,表現出的則是一種忠義氣節。正如這些士兵臨死時說的,自己是為皇上而戰,必須死在戰場上。

事實上,真正頑強抵抗的大都是滿洲八旗士兵,因為他們是為自己的民族而戰。相反,一些漢人士兵並不願與八旗兵並肩戰鬥。很多八旗兵平時作威作福,早就讓漢人非常厭惡。據鎮江之戰的事後統計,陣亡的清軍士兵中約30%為八旗兵,而來自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的漢人士兵只有不到1.6%。

其實,真正要反思的是,為何清軍人數明顯佔優的情況下,為何還會敗於英軍。搞懂這個問題,似乎才能對得起那些因各種死法而犧牲的士兵。遺憾的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弄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