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允炆当时这样做,燕王朱棣不会谋反,也没有机会谋反!

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给晚年的朱元璋一个沉痛的打击。他为了把羽翼未丰的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于是下令将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令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还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事与愿违,柔弱的朱允炆登基后不久(1399年),朱棣便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如果我们是朱允炆的话,该如何处置,才能避免燕王造反呢?

如果朱允炆当时这样做,燕王朱棣不会谋反,也没有机会谋反!

第一,不能削藩。史书上记载很多事情,说明燕王朱棣没有将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确实有不臣之心,因此朱元璋在临终之时,还提醒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但是我们知道朱棣在反叛的这个问题上内心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因为一旦走上反叛的道路,要么君临天下,要么身首异处,株连九族。换句话来说,反叛的违法成本实在太高了,而身为藩王的朱棣有权有势,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没有必要为君临天下而担风险,因此一直下不定决心反叛。(大家想想《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哪一个不是被逼上绝境,没法过日子,这才上了梁山。)

可是,朱允炆一登大位后,便听取了书呆子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想要削藩,结果直接断了燕王朱棣的后路,帮朱棣下了造反的决心。

第二,即使削藩,也应该先拿朱棣下手。朱允炆想要藩王,但是不知道该拿哪个藩王先下手,于是和朝臣商量如何削藩比较妥当?他们认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又是藩王之首,要是贸然拿燕王先下手的话,很有可能引发事端,于是决定先易后难,先拿周王开刀。

为什么朱允炆要拿周王先开刀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一来等于削了燕王的手足,减弱了燕王朱棣的势力,二来可以试探下燕王的反应,然后再做决定。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湘王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如果朱允炆当时这样做,燕王朱棣不会谋反,也没有机会谋反!

其实这个削藩的方案是不恰当的,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不会同意的。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争霸江南的时候,曾与手下众将讨论该拿哪个人先下手。当时朝臣纷纷建议先拿弱小的张士诚下手,等拿下张士诚后,再和陈友谅决一雌雄。先易后难,似乎是最为正确的方案,可是却被朱元璋否定了。理由是这样的:张士诚胆小,而陈友谅目中无人,好生事端,倘若先打张士诚的话,那么陈友谅必定会趁机生事,到时候就要同时对付两个人了。因此朱元璋最后力排众议,率领大军先灭掉了陈友谅,再拿下张士诚,从而统一江南。

现在这个削藩的情况也有些类似。一旦先削弱小的藩王,那么朱棣必然会出头,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时对付多个藩王,局面很难控制。可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笼络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那么到时候其他藩王虽说不会帮着建文帝打朱棣,但是至少会按兵不动,决不会跟着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如此一来,局面容易控制多了。

如果朱允炆当时这样做,燕王朱棣不会谋反,也没有机会谋反!

因此,如果一定要削藩,绝对不能拿其他藩王先下手,让燕王朱棣有了喘息和准备时间,而是应该先拿燕王朱棣下手。

第三,要想办法稳住朱棣,暗中挖他墙角。燕王朱棣反叛的时候,已经40岁了,或许早已没了雄心壮志了,而且反叛成本很高,因此他一直下不了决心。如果朱允炆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稳住燕王朱棣,另外一方面要想办法接触燕王朱棣手下那些将领,暗中用高官厚禄拉拢这些人。如此一来,即使燕王朱棣想要反叛,恐怕手下将领也不会同意,那么朱棣便没有了反叛资本!

如果朱允炆当时这样做,燕王朱棣不会谋反,也没有机会谋反!

总而言之,如果朱允炆当年不着急削藩,断了燕王朱棣的后路,燕王未必会反?如果朱允炆当年削藩的时候,拿燕王朱棣第一个开刀,没有给朱棣喘息和准备的时间,或许也没有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如果朱允炆当年稳住朱棣,暗中拉拢他的手下将领,那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