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何被“谋反”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歇后语家喻户晓。韩信是秦汉之际著名的军事家,高祖刘邦夺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年轻时,贫困潦倒,曾受过“胯下之辱”。在后来的反秦大潮中,先是参加了项羽集团,在项羽军中很不得志,曾数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都没有采纳,军中职位是执戟郎中,也就是守门,帮项羽拿兵器的低等职位。韩信认为在楚营没有出路,愤然逃奔汉营。但似乎他的一生注定要贫困潦倒,在汉营还是当一小官,后来因为犯军法要被处斩,临到韩信时,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思大概就是,君上不想要天下吗?为何要斩壮士!夏侯婴非常惊讶,于是再向刘邦推荐,刘邦任韩信为治粟校尉,但韩信并不满足,萧何与他谈论数次,对他印象深刻,但刘邦始终没有重用他,于是准备离开汉营,另投明主,萧何听闻后,便策马月下追韩信,劝得其留下。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带领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可就是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取得天下后,却被吕后、萧何设计诱杀。一代英杰落得如此下场,悲哉!悲哉!韩信的死,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意图谋反,以韩信的地位和能力,无疑是有野心的,但未必是当皇帝。

大家都知道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死的时候,杀白马,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这种东西,就是最大的祸患,绝对不能留的。开国的时候,不得不封了那几个异姓王,但是先后都给刘邦搞死了。刘邦骨子里是不想封异姓王的,王位么,皇子可以当,但是异姓就算了。偏偏韩信,却是必须要封的。军功第一啊!军方第一大佬啊!不封他的话,怎么都说不过去。而且韩信干了一件让刘邦非常无奈和愤怒的事情,就是逼刘邦封他当王。和项羽决战之前,韩信在齐国,平定齐国后,给刘邦上书,大意是,齐地叛乱不休,是因为齐地没一个老大,不如你封我当代理齐王吧,我保证以后齐地就不会再发生叛乱。接到韩信的信后,刘邦心态崩了!但当时形势逼人,刘邦想战胜项羽,必须要韩信来参战,无奈,只能听了张良的话,封了。而且刘邦的确是个当老大的气度:那就直接封你当齐王,搞什么代理,不用代理了,直接你就是齐王了!而这个王,是刘邦绝对不想封的。韩信是靠这种手段,当上了齐王。这触犯了刘邦的大忌。同时,也为君臣的关系决裂,埋下了伏笔。战后,一统天下的刘邦,很快就想了办法,收了韩信的兵权,把韩信从齐王,改为了楚王,为的是收兵权。韩信肯定是不满的。但是他忍了。当王就行,还没超过韩信的底线。而后来,又把韩信从王爵,降成了侯爵,成了淮阴侯。这个时候可想而知,韩信和刘邦曾经的君臣感情,肯定是已经决裂了。而既然知道了韩信已经心里对自己十分不满了……那么韩信造反不造反,已经不重要了。这样的巨大的威胁,不除掉,还留着过年么?史书上,对于韩信后期到底造反没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也没有定论。说法各一,而且有些史料是自相矛盾的。但我的看法是,不管韩信后期是否已经准备造反,但是他心里对刘邦肯定是十分不满的了。那么,这样一个韩信,就留不得了。因为刘邦已进入暮年,只比秦始皇小三岁!而萧何也已经老了,刘邦杀韩信那年,他已经60岁,在那年代已经算高寿,反过来韩信才34岁,军中威望甚高。

韩信虽然没有反心,但才能过于突出,过于高调,在老板面前都不知道低下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个打工的,刘邦曾和韩信谈话,问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随口就说了,多多益善,刘邦虽然表面上没什么表示,但任何一个老板听到这种话都会不爽的,“爽快点的”让你卷铺盖走人,但刘邦可是个“社会经验”十足的人,他需要韩信为他打天下,所以他会面带笑容的赞扬韩信,不会表现出什么端倪,可这笑容后面是把准备开封的刀。

政治经验少,韩信破齐之后,向处境艰难的的刘邦讨要一个假王以镇守齐地迫于项羽的压力,刘邦最后给韩信一个王,韩信这算是威胁刘邦,趁火打劫,所以战争结束后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刘邦是一个市井小人物发家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脱去小流氓的戾气,懂得用人,但又会防着你。

让刘邦决心对韩信挥下屠刀的是韩信窝藏楚将钟离味,这个钟离味是谁呢?钟离味原是项羽的部将,项羽死后,投靠了韩信,两人是故交。刘邦要韩信交出钟离味,韩信重情义拒不交出,出入还派兵保护钟离味,这还得了,窝藏敌将不说,竟然还敢违抗我的命令。和敌将在一起必有图谋,恰好这时有人告韩信谋反,怯于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没有直接发兵征讨,而是听从陈平建议要诸侯到陈地相会,以便擒拿韩信。韩信也意识到来者不善,思忖再三,自己并无反意,刘邦可能是为了钟离味而来,杀了他换取刘邦信任(韩信这朋友不够义气啊!),于是带着钟离味首级去见刘邦,但韩信算盘打错了,一见到刘邦马上被抓,押回洛阳,由于没有造反的实际证据,刘邦放了韩信,贬为淮阴侯,移居长安。在天子脚下,韩信最终还是没能安享晚年,这时又有人告发他勾结边将陈豨里应外合造反,准备当刘邦出征时假传诏命,释放囚徒,攻入皇宫诛杀吕后和太子,结果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诱骗至长乐宫被杀,被吕后夷灭三族。无奈“成也萧何败萧何”。刘邦回朝后也默许了吕后的“先斩后奏”。

说到告密这个人,是韩信舍人(也就是家臣)的弟弟,据说这个舍人曾被韩信下过狱,试想一下,谁会那么无聊,把密谋造反的,随时掉脑袋的大事告诉一个罪徒的亲属。韩信再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也不至于做这等引火烧身之事。

假如韩信真的想造反,有太多好机会了,在刘邦和项羽两军对垒的严峻关头,韩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项羽也曾派人游说,劝其自立为王,但韩信不为所动。平定齐地,封为齐王之后,齐人蒯通也曾劝韩信割据一方,还借给他看相的机会,以“贵不可言”相诱,“时不再来”相激,韩信也没有反,怎么到天下平定,没有兵权,住在天子脚下后才想起要造反,难道要带着一伙家丁造反吗?这不是玩火自焚吗?历史上有哪个人造反的时候自己会留在皇帝眼前,纵观汉王朝的异性王造反哪个不是在自己领地造的反。

刘邦夺得天下后,分封诸王,这些异性王都是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没有一个得到善终,不是以谋反之罪枉杀掉,就是被逼得造反而被消灭。不难看出,刘邦的猜忌心很重,韩信功高至伟,尤其被猜疑,杀掉他也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刘邦临死之前曾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剪除异己,安定刘家天下,是他预定的国策,连张良这些文臣都没有逃过。

韩信曾说过:“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恰是道出了许多开国功臣悲惨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