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古時候行軍打仗有軍旗,各部落有部落的圖騰旗幟,就連走鏢的鏢局都有鏢旗,這些旗子都是象徵身份的。它們的作用一來是向其他人宣佈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來也是給自己人長志氣,讓他們在戰鬥或做事時有個中心信仰。古時候這些標明身份的旗子層出不窮,但是清朝時卻沒有國旗。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絕對不能受到侮辱的。它隨著一個國家的主權意識增強而產生,是政權的標誌。很早的時候,世界上的國家主權意識還比較薄弱,所以沒有製造國旗。到了中世紀,歐洲陸續有國家制造出了家族紋章,再後來這些紋章才發展成了旗幟,被用來象徵著國家。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國旗的作用可不能忽視,在外交場合,必須掛上本國和外交國家的國旗,而且要正確懸掛,表示對這個國家的尊重,要是出了錯,那可能就會讓朋友變敵人了。除了外交方面,像國際會議或賽事,參與國的國旗都必須掛出來。在國家發生了比較大的災難的時候,一般都會把國旗降到旗杆的一半,表示對受難者的默哀。平時國旗是不能隨便下降的,升國旗的時候也必須升至最頂端,而且所有在場的人必須脫帽抬頭行禮,這是對國旗最基本的尊重。除非國家毀滅,不然國旗一定會升起。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我國也是在清朝的時候才有的國旗,叫作黃龍旗。本來當時清朝人還沒有這個覺悟,但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朝廷捲入了資本主義的紛爭之中,不得不和世界列強周旋,在這個過程當中,清朝也知道了該怎麼和西方人打交道。1862年的時候,英國水軍與我國起了衝突,對方竟然欺負我們沒有國旗,打了我國的船隻之後不認賬,說沒有看到我國的國旗,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船隻,並非故意,所以拒絕對這件事負責人。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吃了悶虧之後,恭親王就決定製造一面國旗,省得再出這樣的麻煩。正好曾國藩也跟他有同樣的想法,於是他倆就商量著製作了國旗。這旗幟的主體顏色是黃色,因為黃色是皇權的專用色調。他們又考慮到天子一般是用龍來象徵的,旗幟又必須讓皇上滿意,於是又用藍色在上面織出龍的圖案。這面旗子的形狀是三角形,這就是大清的第一面國旗,它就被掛在船隻上,向列強宣示身份。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後來李鴻章去跟西方國家談判,他到場之後,發現各個國家的國旗都莊嚴懸掛著,唯獨大清沒有國旗,氣氛很是尷尬。還好美國趕緊替中國製作了三角龍旗,當作會旗使用。李鴻章回國之後,把這件有失天朝威儀的事跟慈禧說了,說必須製作一面國旗在外交場合中使用。慈禧想來想去,最後選了四角龍旗作為大清王朝的旗幟,這是一面正式的國旗,第一面與國際接軌的國旗。後來大清滅亡,黃龍旗也就落地了,被五色旗代替。

我國曆史第一面國旗,用了23年就滅亡,卻被鄰近的小國借鑑至今

大清是亡了,但是黃龍旗的影子在仍然在世界上可以看到,尼泊爾仍然在用三角旗,不丹王國的國旗上有一條很相似的龍,這也是受到當年黃龍旗的影響。其實在張勳掙扎復辟大清的時候,黃龍旗又亮相了,不過沒幾天就被摘下來了。它最終只是歷史的過客,見證過中國的衰敗,不過都已成為過眼雲煙,我國只會越來越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