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鱈魚,喜歡棲居於寒冷的大海深底,被北歐人稱為“餐桌上的營養師”。它肉質鮮嫩,富含多種營養成分。但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美味佳餚,竟成為歐洲兩個國家大打出手的“導火索”。

這一戰爭幾經周折、以小博大,被後世稱為“鱈魚戰爭”。二戰之後,“大國”英國怎麼也想不到,遇到了它史上“最為強悍”的敵人,最終屈兵敗北。這一“敵人”不是美國、德國、法國,而是“小國”冰島。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冰島鱈魚

保衛鱈魚

1944年,冰島順利地從丹麥王國的統治下脫離出來,,獨立於世,終於迎來了屬於它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冰島政府開始思考自己如何屹立於世界之林。算計來,算計去,豐富的漁業成為這一國家構建其綜合競爭力不可替代的資源。其中,可愛的鱈魚是上天賜予冰島這一“小國”的稀世珍奇,對於鱈魚資源的開拓和維護亦成為冰島重振國民經濟的“歷史第一步”,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

“保衛鱈魚,就是保衛冰島。”冰島當局政府深刻地明白了這一道理。可是如何具體地保衛鱈魚呢?鱈魚在海洋裡,要想保衛鱈魚,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拓寬海洋的領域。1958年,冰島宣佈將其領海在原有基礎上擴展到距離海岸12海里的範圍,這“招”被視為國際制度層面上的一大突破。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鱈魚之戰

有關領海和公海的界限,國際上一直存在四種學說:第一種,航程論。就是以船舶航行一定時間的距離作為領海的寬度。第二種,視野論。根據海岸上用肉眼看到的地平線來劃定。第三種,大炮射程論。以大炮射程來規定國家管轄的海域範圍。第四種,海上要塞圍牆論。由國家根據自己的安全訴求來確定領海寬度。

這四種學說雖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因“國家意志主觀裁量權”過分氾濫而備受爭議。就拿18世紀盛行的大炮射程論來說,由於當時技術原因,大多國家的大炮射程平均範圍均不超過3海里,因此3海里成為大多數國家規定其領海寬度的“依據”。美國自然成為力捧國家領海範圍為3海里的“始作俑者”,因為在美國政府看來,領海範圍越寬,“自由航行”就存有越多“阻礙”,實在不利於海航技術較為發達國家在全球海洋世界中的“縱橫馳騁”。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鱈魚之戰中的英國巡洋艦

冰島政府並不在乎美國所規定而來的“國際慣例”,破天荒地打破了領海3公里的“江湖規矩”,轉而“開創”領海範圍12海里的“新概念”。1958年8月30日,冰島政府運用12海里劃定一國領海的新制度,“霸氣”地要求停泊在其領海範圍內的其他國家船隻離開指定海域。其實,12海里的領海範圍已成為那個時代各國心照不宣的“共識”,戰後各國尋求持續發展的需求以全球範圍內航海技術的發達等因素,均讓世界各國對這一“冰島方案”保持默許狀態。但在歐洲範圍內,唯獨一個國家“不予支持”,它就是英國。

一意孤行

為了繼續保持“大英帝國”最後的一絲倔強,英國當局做好了應對一切“不良後果”的準備。英方政府指派了37艘艦艇、約7000名士兵為他們的漁船護航。相比“強大的”英國而言,剛建國不久的冰島全國人口還不足30萬,精兵強將、堅船利炮,似乎和他們沒有絲毫關係。但為了“保衛鱈魚”,冰島政府罔顧各國勸告,“一意孤行”向來自英國的漁船施以驅逐,頑強地捍衛自己的海洋利益。

當然,冰島似乎很有戰爭“智慧”。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不過分擊潰英國的“自尊心”,冰島政府雖然向英國開炮予以驅逐,卻沒有傷及無辜的英國船員。英國政府也是“明白人”,他們知道這場局部戰爭如果引起美國的“注意”,自己的國家利益也未必得以充分滿足。因為,戰後的“天下”是美蘇兩強之間的博弈所劃分的。雖然英國暫屬於美國羽翼下的“小夥伴”,但美國非常有可能會因為冰島這麼一個“小國”而損害英國人的利益,從而來換取對付蘇聯強國的主動權。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冰島自然風光

其實,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中,蘇聯也在尋找以美國為首西方陣營的“空子”而大做文章。12海里的領海界定,不僅是冰島實現“鱈魚之夢”的國家重器,亦是蘇聯和美國唱“對臺戲”(前文已述,美國是支持3海里領海寬度的國家)的主要籌碼。畢竟,更寬的領海規制可以爭取更多“好基友”的“道義認同”。

“識趣”的英國,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1961年,英國政府宣告戰爭結束,並正式承認冰島所倡導的12海里領海線。在此後與英國海洋爭端博弈的過程中,冰島又再一次上演“四兩撥千斤”的“小國效應”,其在1976年所宣稱的200海里海洋界限的提議,被世界各國認可,開創了一個叫做“專屬經濟區”的新概念,並設置於《海洋法公約》之中,被國際社會中的各國及各地區予以共同遵守。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自成一派的冰島

專屬經濟區,即是沿海國從其領海基線算起不超過200海里的範圍,在這一區域內,沿海國有權對該區域的自然資源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這一“自成一派”的區域,開創了人類海洋發展史上的新篇章,也極有利於“海洋大國”在多極化世界中進一步地得以生存和發展。

1990年,美國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在其論著《必定要領導——正在變化著的美國權力的性質》中最早提及軟權力的概念。在他看來,在全球步入到相互依賴的戰後時代,軟實力成為一國繼軍事力量為要素之後的另一大“實力”。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約瑟夫·奈

一國要成為一個軟權力資源豐富的國度,除了也要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識形態之外,還要有一種創造力,那就是對制度的創造力。無論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是聯合國,美國都利用制度制定者的優勢將全球資源聚攏起來,為我所用,開創了一個國家在二戰之後爭霸寰宇的另一種可能。

“小國”的鋒芒

在北歐諸國之中,冰島在海洋制度上的主動權,不僅使其經濟在戰後迅速起飛,也開創了一個制度先鋒者的角色,這促使冰島擺脫傳統西方大國以軍事力量稱霸於世的模式,開闢了獨樹一幟的“小國之道”的秩序。雖然冰島在地理和軍事層面上,是一個“小國”,卻在其他各個方面堪稱“一絕”。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藍湖溫泉音樂會

走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街頭,人們根本找不到一處高樓大廈,這與“大都市”的邏輯背道而馳。冰島似乎是一個沒有被工業文明浸潤的國度,城市裡大街小巷的每個角落都少了標準化的建築樣態,二層小樓、隨性塗鴉、性冷淡風的教堂,才是這個神奇國家別具一格的調調。少了大都市的喧囂,慵懶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時尚精緻的生活態度,在這片土地中肆意地滋長。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冰島極光

冰島人的生活方式,真的很與眾不同,這都鑄就了這個國度獨有的“軟性”氣質,悄然地形成了“冰島實力”。冰島的每一個城市,都以最為隨性的樣子存在著,這種隨性是自在的、獨立的,更是平等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冰島是一個最不“追星”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歌后LADY GAGA,還是一代球星梅西,在冰島都有可能成為被冷遇的“普通人”,這也許亦可以解釋冰島為何在2018年世界盃中,可以逼平“足球王國”阿根廷。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塗鴉

冰島是一座不卑不亢的國家。這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街頭咖啡館,卻找不到星巴克的身影。冰島人根本不在乎美國、英國流行什麼,他們只關注自己及身邊最為親近的人和事。咖啡館裡雲集著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他們不關心對方掙多少錢、買幾套房子,而更糾結氣候變化、女權運動和素食主義。思想的對撞、會話的交融,讓這個“小國”成為盛產大師的沃野——比約克、拉克斯內斯都是這片“文化沃土”之上所誕生的“果實”。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街角咖啡館

同樣盛產於冰島的電波音樂節,以不固定的表演場所而成為全球樂迷聚集狂歡的一大理由。自音樂節創辦以來,HARPA 音樂廳、美術館、咖啡館都被視為藝術表達的絕佳之地。而以溫泉著稱的冰島,豈能錯失將音樂和溫泉“腦洞大開”地拼接在一起的契機?樂迷們一邊聆聽著舞臺上久鳴不絕的電子音樂,一邊在藍湖溫泉裡享受著無法複製的“冰島時間”。敢問,這樣難忘的體驗,又有哪個“強國”可以替代?

冰島,一個敢於說“不”的“小國”

其實,冰島恐怕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般完美。抑鬱、自殺、孤獨,像是覆蓋在冰島雪山上的皚皚冰塊,冥頑不化。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冰島不只是一個國家,它更像是人類的一片“久違”的芳草地,繁華與落寞共融共生。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的那樣,“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寂寞來償還”。孤獨之美,竟讓這一“小國”在穹宇間煥發出不落窠臼的光輝。


視野 · 深度 · 新識

國際版、人物版、時尚版、文化版,每一版面都將開拓一片“新大陸”。

帶你發現“新大陸”,先點關注哦。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問題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