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夜茶漫谈

吴疆说普洱:夜茶漫谈

这一段,昆明的房价见风涨,越是高端楼盘越是抢,越是限购,越是抢。市场和官媒的文宣是两个方向,有时候想想,我是否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

这一段,茶价见风即跌,想想也是,资金都去抢房了,哪有闲钱来囤茶?

年初的时候,在易武见到几个收山头茶的茶商,现在都叫苦不迭。山头高价求购的茶,现在跪地请人买。

谁也无法预知市场资金的短缺。

茶卖不出去,有很多原因。

前几年茶市集中了很多资金,究其因,大部分的市场流动资金即投不了“新零售”,更无法投向“芯片”,留下的,都是一些资产。效应的实物,普洱,大概也算一个。

形成的现象就是,做的人多了,分到的蛋糕就小了。

当然,还有个反向的思维,投资多了,蛋糕就大了。

只是现在做茶,区别于07年的产能阶段,也区别于14年的品质阶段,大家都可以拉升产能,大家都可以拉升品质的时候,所有人,又都是陷入同质化竞争了。

你有老班章,我也有。

你有薄荷塘,我也有。

市场都在谈,品质决定一切。

按照这个道理,几乎所有品牌茶都不合格。发烧级别和品牌茶之间其实还是存在巨大的毛茶收购差异,--价格差异,这种差异的结果就是品质差异。

然而,山头的茶是一样的,品饮的人群不同,结果就会出现巨大的不同。

当然,现在的好处在于,整体行业的品鉴力都在提升,这留出了一个空档,一个巨大的空档,满足这个有品鉴力群体的产品的空档。

要做这样品质的茶不难,把握好原料关,加工关,仓储关,做到这三点,按照现在的市场技术发展,都不是太难。

然而,市场缺乏“信任”。

你做好茶、贵茶,别人说你炫耀。

你做广告,别人说你收一公斤老班章,回去卖一吨。

总之,无论你做任何动作,总有空前的怀疑存在。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不是难题。只要不打山头茶,一切怀疑都会不存在。

然而,山头茶几乎是一个行业共推的品牌,任何做纯料的品牌也没有能力敢脱离开山头的概念,因为脱离了山头的概念,绝大部分品牌的价值等于零。

这说明了市场的矛盾。

所有人都厌倦了把茶农当祖宗的收茶方式,然而,自做品牌推广的勇气缺乏。

核心在于,山头茶的辨识度不高,这种鉴别的标准体系不够完整,也许我可以尝试去做一做。

(当然,在收料人嘴里是存在一定的标准的,但是,这种标准要推而广之才有效。某一个人独立掌握的标准,等于骗局。)

现在的普洱茶行业实际并不完善,甚至在加工环节都不完善。举例而言,现在的仓储技术极大的缺乏,所有人唯“干”不“湿”,这当然也是一种茶叶转化的方式,但是,我们总要搞清楚目的所在。

茶叶转化的目的是好喝,不是刻意延长时间。如果同样的茶在短时间内能转化得很好喝,刻意延长的时间就毫无价值。

很多人搞不清楚干仓湿仓理论的目的,所有的老茶都出自于港仓,又哪里有所谓的干仓湿仓呢?目的不过是,别人家是湿仓,我的是干仓。这与“我家是纯料,别人家拼配”,“我家收茶有标准,别人家没有”的口径如出一辙。

骗子瞎弄一个概念,大家都在传,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结果消费者信了,媒体信了,专家信了,甚至反馈到茶区,茶区的人也坚信不疑。

这一段,有很多先知先觉的人,都知道了仓储的重要性,都知道仓储不仅仅是存放的概念,还是一种加工技术。

很多人都来参与仓储建设,只不过,都是在做“概念”。要么,想办法套取政策资金,要么,想办法证券化套取市场的资金。

其实,做仓储的核心,一定是转化的品质好,得到市场公认,这才叫“仓储”。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参与的人一多,重视的程度就多,普洱茶的“加工技术”才完整,所谓的品牌才可能建立。(作者:吴疆,来源:吴疆说普洱)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微号:

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