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好喝好裝備的御林軍,爲什麼總是不頂用?

歷朝歷代的宿衛禁兵(以下簡稱禁兵)待遇和出路都十分不錯。禁兵將領例來是貴族子弟或者受皇帝青睞的武將的專利,在皇帝身邊幹幾年,然後外放出去當領軍大將,前程大大地有,衛青、霍去病等,都是如此。

照理說,這樣一支要待遇有待遇、要榮譽有榮譽、要前途有前途的部隊,應當是皇帝最可靠的安保力量。然而遍觀歷代宮廷政變,血腥的刀光劍影之中,禁兵發揮的作用經常十分尷尬。

· 漢代禁兵:制度比皇帝好使

漢初,呂后的孃家人鬧事,即諸呂之亂,當時掌握中樞重權的呂后侄子呂產、呂祿兄弟,因為制度過於嚴密,被自己掌握的宮城禁兵給坑了。漢朝長安城禁兵有三重,第一重是皇帝貼身的郎衛兵,大概數百至一千人,只負責皇帝個人的安全,相當於今天的白宮特勤;第二重是宮城衛士兵,大約數千人,負責宮城門戶警衛;第三重是南北兩軍,各數萬人(南軍略少),負責長安城區的安全。呂后死後,諸老臣策劃誅殺呂氏兄弟,呂氏兄弟也圖謀作亂。周勃、陳平等老臣設計奪走北軍,但因為呂產手中還管著南軍,不敢貿然動手攻擊呂產。

雙方兵力相當,形勢又緊迫,全看誰先拿到皇帝符命,才有勝算。呂產跟著呂太后混了幾十年,也不是白給的。他第一時間作出正確選擇,要入未央宮控制皇帝。未央宮中的漢少帝是呂太后立的傀儡,呂氏兄弟出入皇宮便如自家一樣容易,宮禁的衛兵也被呂產視如私兵。但是這次呂產入宮時,萬萬沒想到,往日見了他連喘氣都不敢大聲兒的未央宮衛尉,竟然率兵守住宮門,呵令:“奉陳丞相命令,不得放呂產入未央宮。”

呂產當場懵圈,無論怎麼擺譜耍大牌、威脅要殺人,衛尉就是不理不睬,惹急眼了還呲牙咧嘴地要當場砍人。絕望的呂產恍惚地記起來,如果嚴格地摳制度,好像確實有這麼一茬事:未央衛尉應該接受丞相的領導。

衛尉職責雖是保衛皇宮,但屬於外朝官,照例屬於丞相指揮之下,故而這個命令是有效的。呂產乾著急沒辦法,這時再想調南軍入宮為時已晚,周勃派朱虛侯劉章率北軍精銳擊殺呂產,又悉數捕殺呂氏宗族子弟,諸呂之亂遂告平定。

這場變亂的關鍵,正是丞相陳平合理利用制度漏洞,用呂產的刀,把呂產自己給逼到了牆角里。有人或許覺得呂產本非皇室,被禁兵坑死正是死有餘辜。但是往深裡想一想,會得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從制度運作的角度看,皇帝的私人安全掌握在外臣手裡!

好吃好喝好裝備的御林軍,為什麼總是不頂用?

漢代禁兵,《漢武大帝》劇照

前兩年因為墓葬被髮掘而進入大眾視野的海昏侯劉賀,被霍光廢去帝位的過程,幾乎與呂產覆滅如出一轍。霍光位居輔臣之重,他仗著先帝遺命剝奪了丞相部分權力,又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握有軍權,受丞相轄制的衛士兵和軍隊系統的南北軍都成了他的掌中之物。施行廢帝之事時,他先命宮門衛士封鎖皇宮,禁止昌邑王的心腹臣子入宮,接著又令羽林兵(衛士兵的一營)將他們全部逮捕,把昌邑王變成了“光標司令”。

但此時皇宮中還有最後一股禁兵——郎衛,人數只有數百,戰鬥力非常強悍,而且只聽皇帝的命令。如果霍光貿然入宮與皇帝發生衝突,極有可能被郎衛兵們剁成餃子餡。霍光可不是吃眼前虧的人,他一方面調期門軍(北軍的一營兵,約千餘人)入宮戒嚴,同時又把皇太后抬出來,以太后之命壓住昌邑王,從而完全控制了郎衛兵。至此,京師三股禁兵全部反水,可憐的昌邑王對這幫二五仔乾瞪眼沒辦法,只好乖乖地任由霍光處置。

· 魏晉南北朝禁兵:籠套一鬆立馬兒反噬皇帝

兩漢的教訓很深刻,魏晉南北朝的皇帝們本該好好琢磨一下怎麼改進禁兵制度。然而由於朝代更換頻繁,大家夥兒忙著殺來殺去,沒時間研究這事兒。但又不能照抄漢朝的老制度,怎麼辦?皇帝們一著急,一腳踢開漢朝制度:不是怕外臣插手嗎,朕親自管禁兵。

曹操是頭一個這麼幹的。

好吃好喝好裝備的御林軍,為什麼總是不頂用?

曹操改進了禁軍制度

曹操的禁兵名義上是兩重,外圍是保衛京師的中軍主力,內部是貼身保鏢虎衛親軍。這兩支力量都是曹軍作戰部隊,中軍主力由曹操的嫡系將領分統,虎衛親軍則由曹操最信任的猛將許禇統轄。在長期的戰爭中,曹操對手下將領構成了絕對威懾,所以禁兵制度雖然鬆散,因為有曹操的權威給將軍們上著籠套,所以並沒出過亂子。同時,因為指揮層級少,反應速度快,用起來反而比漢朝時更加得心應手。

東漢遺老們策劃過許多次針對曹操的政變,但都因為撬不動禁兵將領,統統然並卵。後世諸朝一看這辦法挺管用,便一直沿用下來。至於其中的致命缺陷,誰也沒發覺。

其實稍微用心想一想不難發現,用皇帝權威給禁兵上籠套,強力皇帝在位時固然不成問題,但是一旦出現弱勢皇帝,缺乏制度保護的禁兵,很容易被大臣竊取。這種弊端在曹魏末年的高平陵政變中便已暴露出來。

曹魏第四代皇帝曹芳在位時大權旁落,掌權的大將軍曹爽也是無能之輩,雖然還控制著禁兵,但掌控度與國初時不可同日而語。嘉平元年(249年)魏帝曹芳出城拜謁高平陵(明帝曹睿的陵墓),太傅司馬懿矯稱太后之命,發兵閉京師城門,與曹爽所率的禁兵對峙。由於曹爽本人全無威信,又甘願讓出禁兵軍權以求富家翁生活,司馬懿居然靠著為數不多的兵力,連蒙帶詐地篡奪禁兵軍權,完全控制了京師局勢,從此走上司馬代魏的發跡之路。

南朝劉宋開國之初,宋武帝劉裕把禁兵領導權交給心腹將領謝晦,此外不再設置別的軍隊加以制衡。謝晦之所以沒敢搗亂,全靠宋武帝的權威鎮懾。然而這種脆弱的個人關係,在劉裕剛死後便土崩瓦解。諸老臣看不上繼立的少帝劉義符,說動領軍將軍謝晦,輕而易舉地廢掉少帝。宋文帝劉義隆鑑於禁兵缺乏牽制,把太子宮的兵力增加到萬人,讓太子承擔一部分保衛皇帝的職責。這麼辦看似安全係數增加了,其實制度建設層面並無改進。太子宮的軍隊依然靠皇帝權威來維繫,這種單薄的控制完全經不住政治利益考驗。後來太子劉劭與父親鬧翻,正是依靠太子宮兵作亂,釀成一出弒父的悲劇。

南朝後來諸朝基本上發生一次政變,便給禁兵制度打一個補丁,而完全沒從根子上找原因。一個又一個補丁打下來,搞的禁兵制度混亂不堪,但見朝中蹦出來一個個稀奇古怪的禁軍官名,禁兵關鍵時刻拉稀的毛病卻始終改不掉,一旦出現年輕皇帝與老臣搭檔的經典CP,改朝換代幾乎不可避免,像蕭道成篡宋、齊明帝篡位、陳宣帝篡位等一系列宮變,或多或少都與禁兵關鍵時刻拉稀有關係。

北朝也沒好到哪去,從原始部落裡走出來的胡人皇帝們,幾乎全部本能地採用了“主威獨運”式的禁兵管理辦法。北齊文宣帝高洋臨死前意識到,他的長弟常山王高演可能會控制禁兵進而奪取帝位,於是特意提高時任武衛將軍娥永樂的地位,希望他能夠幫助嗣君抵抗常山王。能夠給危機重重的禁兵制度踩一下急剎車,高洋可謂見識深遠之人。然而積重難返的制度傳統,又豈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常山王進宮時帶上了將軍高歸彥,這位老哥當年做過禁兵首腦武衛將軍,在禁兵中威望素著,而且又是個能征慣戰的將軍。禁兵首領娥永樂本來要攔常山王,一見老領導高歸彥來了,頓時兩腿發軟倒戈投降。

制度改革從來不是靠某個人拍腦袋就能解決,而必須靠長期實踐探索才能實現進步。到底怎麼才能管好禁兵,到唐朝才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 唐朝禁兵:各種做實驗蹚路子

唐朝剛開國就上演了宮廷大戲玄武門之變。這場手足相殘的慘劇,主要原因固然是政治問題,但稀爛的禁兵制度,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政變的發生。

唐初禁兵建設很是粗糙,高祖李淵沒有發明出什麼高明的制度,而是純以高官厚祿籠絡之:凡是禁兵官兵,都能在渭河邊分到一大片肥田;禁兵將領一律加爵,日後拔擢優先敘用。

李淵認為這麼厚待禁兵,他們應該不會有問題。然而禁兵全都來自中央軍主力,與太子、秦王諸府的官兵各有交情,其中尤甚者——如玄武門守將敬君弘,與秦王世民已經到了私情大於公義的地步。李世民殺死太子與齊王,太子東宮的軍隊趕來與秦王府兵交戰。敬君弘居然率禁兵幫助秦王殺退東宮兵,順手把玄武門賣給了秦王。可憐李淵堂堂一個開國皇帝,就這麼被禁兵給坑了。

唐太宗上位後立即對禁兵制度進行了改革。玄武門之變一個最大的教訓是,光靠高官厚祿解決不了忠誠問題,必須建立一支與皇帝關係非常密切的貼身衛隊,才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證。太宗從軍中挑出善射者百人,建立“百騎”,常年鎮守宮城北門重地玄武門。舊有禁兵被連根刨掉,另選可靠官兵重新建制,稱之為“屯營”,由開國諸將輪番擔任營長。內外相制,君臣互託,從而最大程度地確保皇帝安全。

這個思路的核心仍是在沿襲魏晉時代的做法,太宗是一代聖君,他發現這種制度其實也是管短不管長,日子久了,過幾代皇帝后禁兵的控制權肯定會再次出問題。他想來想去,終於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禁兵將領。

禁兵將領之所以屢屢受別人控制,在於他們涉及的領域比較多,既可以在宮中警備,又可以參加對外戰爭,交際面太廣,容易與朝臣結黨。那位幫過自己的敬君弘雖然功勞大,但此風絕不可長。

怎麼辦?太宗想對禁兵將領人選作出一定限制,不能隨便是個將軍就能來帶禁兵。可惜的是,這種想法還沒來得及落實,太宗就去世了。後來高宗、武后完成了這項改革,逐漸限制禁兵將領的選拔範圍,凡是選上來的將官,必須是特別可靠特別忠誠的。幾經掂量,這個範圍劃定為宗室、重臣子弟或是特別忠誠的大將。高宗、武后兩朝皇帝權威極大,所選禁兵將領也都十分可靠,故而禁兵將領易反水的問題似乎得到解決。

但其實隱患仍在。

武后晚年,朝政被張易之、張昌宗把持,大臣張柬之等人圖謀發動兵變逼武后退位。搞兵變只能靠禁兵,禁兵將領中有武則天的堂侄兼女婿武攸暨坐鎮,張柬之是絕對搞不定他的。怎麼辦?世上之事,怕就怕往深裡琢磨。

還得從制度上找漏洞。禁兵主要將領雖然都是皇帝選用,但不可能大小將士全是皇帝親自選,中下級將官還是要靠相關部門選拔。張柬之正是抓住了這個漏洞,利用他宰相的身份,慢慢在中下級將官層面摻沙子。他相繼把同黨楊元琰、桓彥範、敬暉、李湛等安插到禁兵中,逐漸掌控了一部分禁兵。這種行為合理合法,安排職級卑下的官員不顯山不露水,連武攸暨都沒怎麼察覺。最終張柬之兵變成功,正是得益於此。

唐玄宗即位後,對開國以來連綿不斷的宮廷政變進行了系統思考,終於作出了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主要辦法有兩條:一是禁兵將領嚴禁外出征戰,只負責保衛皇帝。二是禁兵將領單設一套職官體系,不論大小都由內朝負責選拔,丞相和兵部都不得插手。

好吃好喝好裝備的御林軍,為什麼總是不頂用?

這個辦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禁兵將領權限大幅縮水,不能參加戰爭,與軍隊的將領再無聯繫;行政體系上與外朝的聯繫也全部切斷,丞相、尚書、侍郎們沒法兒左右禁兵將領的前途,兩者也就無法發生利益輸送。經過一段時期運行,禁兵將領的提拔、選用、歸宿,逐漸成為封閉的死循環,可靠性遂空前地提升。

後來馬嵬坡之亂時,在皇權淪喪、天子威儀不復存在的情況下,禁兵雖然發生暴動殺死了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卻仍然不敢做出殺死天子另立皇帝的事情。因為正是皇權本身賦予了禁兵存在的意義,殺皇帝就意味著殺自己,禁兵不敢也不能這麼做。

唐中後期禁兵制度雖然數次反覆,例如神策軍的設立走了魏晉老路,但科學制度的精髓流傳了下來。宋明清諸朝在此基礎上,又附加以分兵制衡等制度設計,終於徹底根治了禁兵屢屢拉稀擺帶的老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