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蘇東坡發達的時候,為了應酬,門下曾經養了不少的侍妾,蘇軾後來被貶惠州之後,他就紛紛地遣散了原來身邊的一些侍妾,這些人就各奔前程。在這眾多女人中這三位女性在蘇軾的生命中最讓人難以釋懷。在蘇軾一生中,這三段愛情意味著佳人難再得,相期邈雲漢!

品讀蘇軾的詩詞,在那字裡行間之中,依稀可以看見三個女人的身影:她聰慧過人,雖早早地離開人世,卻也讓蘇軾一生都念念不忘,永遠記得“小軒窗,正梳妝”的甜蜜;她質樸賢淑,在蘇軾遭受排擠、遠離京城時,默默地照顧他,寬慰他,讓蘇軾依舊懷著自由的心,寫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她不離不棄,萬里相隨,陪伴著蘇軾一起流放惠州相依為命,她最懂蘇軾的心,蘇軾也為她寫詩詞最多。他們是什麼樣的女性能讓蘇軾這樣天才而博學的人、這樣智慧而風趣的人,這樣經歷了生活和人生的起伏跌宕的人,如此柔腸百結,如此肝腸寸斷,如此淚水千行?

第一位結髮之妻王弗

蘇軾在他年輕時欲隱林泉,不願結婚,不願出仕,迫於父母之命,才改變初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跟王弗結婚了,蘇軾與王弗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物,不是一對年輕男女強烈感情的產物。以蘇軾這樣的心態和他倔強的個性還這麼自信的人,他能夠跟王弗結婚,並且能夠在婚後跟她有不錯的感情,這隻能說明一點他們兩情是相悅的。王弗是他的結髮妻子,是他的愛情和婚姻的起點。蘇軾是個很重情意的人,他跟王弗結婚的時候十九歲,沒有經歷過人生的坎坷波折。王弗比他小三歲,當年只有十六歲,同樣是天真爛漫。他們一起經歷人生青春最美的階段,就足以使蘇軾對她魂牽夢縈。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王弗之所以能夠引得蘇東坡對她如此地想念。首先王弗父親鄉貢進士王方,他出身書香門第之家。 王弗聰慧謙謹,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說略微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我們可以想象這樣出身的女子和蘇軾這樣同樣有文學修養的人在一起他們在生活中找到了共同點,能在蘇軾的生活和學習中給蘇軾不一樣驚奇,絕不是像平凡女子那樣相夫教子一定有她的優點。用蘇軾對她的評價她的個性是“敏而靜”也就是聰明張揚。而蘇軾個性開朗、率真心中有事不吐不快,她和蘇軾是很典型的互補型的伴侶。蘇軾剛做官的時候遠離父母,經常喜歡迎來送往這個妻子時常幕後聽言 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給他提意見告誡他,蘇軾當時意氣風發很自信,對王弗的這些話不以為然,也可能是姑妄聽之,並沒放在心上在他等到後來他吃了很多虧之後,他在朝廷朝政的風浪當中摔打了很多次之後,他再想起他這個夫人給他的忠告,他怎麼能不思念她呢?蘇軾不得不承認,夫人在識人處事判斷比他精準得多。王弗時常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蘇軾,對蘇軾人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王弗雖然是他的結髮妻子,但是他們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時間太短了,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他們在一起只生活了十一年,還給他留下了一個兒子。所以王弗去世以後,蘇軾在墓誌銘裡邊寫道: “嗚呼哀哉,餘永無所依怙。”——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意思說“你走了,將來我靠誰呢?”四十歲的蘇軾已經經歷了很多的風雨後在他夫人去世十週年時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首詞。 這首詞九百多年來,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廣為傳誦著,也是文學史上眾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當我們瞭解到 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故事後,再讀這首詞,那種情感、那種沉痛、那種深切,足以讓後人也一樣“淚千行”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詞的大意是:你離我而去已經整整十年了,我倆一個生者一個死者,處在兩個茫茫然的世界中。用不著刻意地去思念和回憶,我自始致終從來都不會忘記您。想起您千里之外( 密州 跟彭縣之間相隔千里)的孤墳,這種淒涼的心情真不知何處可以訴說。就算我們兩個突然在路上相逢,您可能都認不出我來了,因為此刻的我已是滿面風塵、耳邊的頭髮已變得象霜打的一樣白。 夜晚來臨,在幽幽的睡夢中,我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鄉,回到了從前我們戀愛的光陰中。還是你出嫁前的那間閨中小屋,還是那扇小小的窗戶,你正在窗前梳妝打扮。我們互相對望著,誰都沒有先開口說話,只有深情的淚水不停地從你我的臉上淌落。那年年月月讓我為之牽掛為之肝腸寸斷的地方,就是明月之夜下的那片小松岡,那是我們自由戀愛約會的地方!

蘇軾越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坎坷就越發的思念妻子。這是真情的流露是對亡妻的追思,“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曾用“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來評贊蘇軾這首《江城子》。在這首詞中寄託了太多蘇軾對王弗的思念,那是一種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時空的思念。 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致使蘇軾柔腸百結肝腸寸斷淚水千行!

第二位患難之妻王閏之

就在王弗去世後的第三年,一個女人走進了蘇軾的世界,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沒有王弗的才情,卻有一顆質樸的心。從烏臺詩案到被貶黃州,她都一直靜靜地守在蘇軾身邊。如果說王弗是所謂結髮之妻的話,王閏之應該算是患難之妻,為什麼這麼說呢?王弗去世得早,王閏之跟蘇軾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七年,蘇軾做湖州知州的時候,做徐州知州的時候已經和王閏之生活在一起了,後來被貶黃州還是王閏之陪著他,後來返回朝廷做官還是王閏之陪著他。王閏之無論是在蘇軾倒黴的時候對他不離不棄、從不抱怨,蘇軾回到朝廷之後官升幾級、錦衣玉食,日子過得非常充裕,王閏之也並不張狂,依然保留自己的本色。 默默無聞地陪伴蘇軾度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歷經坎坷 與繁華。王閏之伴隨蘇軾的時間最長, 而且是蘇軾生活最為動盪時期的 家庭主婦 。雖然生活時間的長短不能作為評判感情是否深厚的唯一依據, 但至少是值得重視的一個依據。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王閏之雖然伴隨蘇軾生活時間最長,蘇軾卻沒有為王閏之留下什麼文字。言為人之心聲, 從蘇軾留下的詩 、詞、文分析蘇軾對三位王姓伴侶的感情 ,確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筆者對蘇軾寫給王閏之的詩、 詞、文做了統計,茲敘述於後。 直接、間接為王閏之創作的作品,與王弗王朝雲比較,蘇軾寫給王閏之的作 品相對說沒有那麼大的名氣 , 但並不像有的論者 所說絕無僅有。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文章名氣不那麼大, 但王閏之同蘇軾共同生活的每個時期幾乎都可以在蘇軾作品中看見其身影, 茲按時間先後分述於後。第一次通判杭州時, 飛雪似楊花。猶不見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嫦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蘇軾思念閏之,卻從閏之的角度寫思念自己,這種代言體雖是傳統寫法, 卻別有情趣。因為代言體一般所代的對象是歌兒舞女, 而本詞所代的對象是深愛自己的妻子,舊瓶中裝 了新酒。這是與同類詞最大的區 別, 曲折深婉地抒發了對閏之的深切思念 , 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另外與閏之有關的詩則有《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 雲滿湖, 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石出魚可數 , 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 自娛。 ”剛到杭州不久, 能夠“臘日不歸對妻孥, 名尋道人實 自娛” ,關鍵是有一個好的賢內助,否則是沒法享受這種閒情 逸緻的, 這從一個側面反襯了閏之的能幹。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她在蘇軾詩、 詞、 文中的分量是不能被忽視的。 在黃州 , 著名的《 後赤壁賦 》 同樣有閏之體貼周到的身影: “是歲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 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葉盡脫。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 行歌相答。已而嘆日:‘有客無酒 ,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客 日: ‘今者薄暮, 舉網得魚 , 巨口細鱗, 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歸而謀諸婦。婦日: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 復遊於赤壁之下。” 我們 今天得以欣賞流傳千古的《後赤壁賦》,其實包含了閏之的功勞: “ 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 時之須。”閏之的細心周到,為蘇軾夜遊赤壁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助興之物。這是一份妻子的愛 , 從 這份愛中甚至能讓人隱隱約約感受到母愛的體貼。在黃州的艱苦歲月,是閏之的體貼、 周到、 能幹, 使蘇軾度過了危機, 因而才有蘇軾對 閏之“ 子還可責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 的由衷稱讚。 王閏之性格柔順賢惠。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心情鬱悶,而小孩還在他面前牽衣哭鬧,蘇軾要發火, 王閏之 開導蘇軾說:“你怎麼比小孩還痴,為什麼不開心點呢?”蘇軾聽後正有所感愧,王閏之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面前。這件事被蘇軾寫進了詩裡。在黃州苦澀艱辛的歲月中,有賢妻如此,對蘇軾來說是一種大安慰。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痴。兒痴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

蘇軾對“老妻” 的那份信賴和倚重,已超越尋常的夫妻愛戀, 昇華為對母性的眷戀。當時東坡 已在常州買下田地, 由長子蘇邁料理。閏之想回老家 眉山 、青神 ,這也是蘇軾一生的期望 , 兩人遂達成默契, 那就是退出官場、 迴歸故里。故里留有他們童年和青春時代的美好回憶 , 有他們熟悉的人 、 熟悉的山、 熟悉的水 …… 元禧 八年(1093年)八月一 日, 閏之在 汴京 染病去世 , 面對先己而去的閏之, 夫妻生不能同歸 , “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作者的悲痛真實而感人。

蘇轍對他這個嫂夫人是非常地佩服,在給他嫂夫人寫的祭文裡邊特別指出這一點,說他嫂夫人的這個個性和這種氣質,絕非學習所能得到,完全是天生所致。就是這麼一個喜怒不形於色,日子過好了不張狂,日子過得不好了也絕不沮喪,她在蘇軾的身就好像蘇軾的影子一樣。蘇軾本身是一個很曠達的人,她夫人待在他的身邊是給蘇軾人生人生中增加色彩。就在蘇軾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後來做了翰林學士、做了禮部尚書,備極榮耀的時候,四十六歲的王閏之又去世了,蘇軾在寫給她的祭文當中非常沉痛地說,等我回到家的時候,再也不會有人站在門口迎候我回家了。這跟他寫給王弗的祭文非常地相近,都表達出了對自己的夫人一往情深的情愫。

王閏之陪伴蘇軾經歷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們共同生活了27年,先後歷經著名的“ 烏臺詩案 ”和“黃州貶謫”,經濟最困難時,和 蘇軾 一起採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軾解悶。她去世時,葬禮極為隆重,蘇軾親自寫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諾“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閏之的靈柩一直停放在京西 的寺院裡,10年後,蘇軾去世,蘇轍 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王閏之終於和蘇軾合葬一處。

第三位紅顏知己王朝雲

蘇軾生性狂放豪縱,只有像閏之這樣賢淑妹性情豁達、任勞任怨的女人,才能給予他更多的自由,才容得蘇軾將自幼生在歌臺舞榭的時尚女子朝雲收在身邊,並與之終生和睦相處。王閏之去世時,蘇軾已經五十八歲了,再次痛失愛妻,蘇軾的悲痛可想而知。然而常言說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同年新黨再度執政,以“譏刺先朝”的罪名,將蘇軾流放惠州。此時在蘇軾身邊,不離不棄的只有侍妾王朝雲。而在留存下來的蘇軾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他寫給朝雲的詩詞最多,那麼蘇軾為什麼如此偏愛出身低微的朝雲呢?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王弗和王閏之是蘇東坡的正妻,但是在蘇軾的伴侶當中名氣最大的其實不是她們倆,是他的侍妾朝雲。王朝雲的地位雖不能與王閏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藝術感受上,又比王閏之更能進入蘇軾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練達持家的處世經驗,而是憑著對藝術生活的瞭解與體驗,對細膩感情的把玩品味,與富有浪漫氣質的蘇軾相貼近的。蘇軾給王弗、王閏之和朝雲都寫過詩詞,尤其給朝雲寫得最多,最著名的是《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蝶戀花》

其中”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歷來傳為名句,還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牆外的人聽到牆裡邊的人在笑,牆內的人本是無情於你,你聽了之後反而生出多情,枝上的柳絮越飛越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整首詞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常的感慨。這首詞是蘇東坡在惠州所寫,東坡被貶到惠州,心裡已經很清楚,不可能再回到朝廷了,所以寫下這首詞表達自己對人生無常的一種慨嘆。這首《蝶戀花》並非東坡寫給朝雲的,他寫完了之後,請朝雲唱這首詞,朝雲不能唱,朝雲將啟口唱的時候突然淚如雨下。蘇軾很吃驚,你哭什麼呢?說我不能唱的就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朝雲很機敏,雖然她出身比起兩位夫人低下,也沒什麼才能,但她悟性很高。從這首詞裡邊,“天涯何處無芳草”和“多情卻被無情惱”裡邊她聽出了人生無常、人生短暫、人生如夢的況味,所以她聯繫到自己十二歲的時候就到了蘇軾的家裡成為蘇軾的侍妾,陪著他到了黃州、惠州,這一路走來風波不斷,覺得將來終有離散的一天,人世間的情感不可能永遠長久,始終總要別離,想到此處所以淚如雨下。以後每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反覆吟詠這幾句詞,終於鬱鬱而終。蘇軾寫了這首詞讓自己最心愛的一個女人結束了她的生命。從此以後,東坡不復吟詠此詞。 古人認為,芳草為柳綿所化,所以枝上柳綿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隨風而生。這首詞也暗喻了蘇軾“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的命運。在政敵的迫害下,他人生跌宕,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擊大。朝雲唱到那兩句時,想起蘇軾 宦海 的浮沉、命運的無奈,對蘇東坡忠而被貶、淪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於是淚下如雨,不能自已。而東坡亦是知她的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勸慰,兩人之知心,可見一斑。

如果說王弗努力在蘇軾的仕宦生活與處理人際關係工作中給予蘇軾深深地關注和幫助;王閏之在蘇軾經歷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認同了蘇軾的人生價值觀,讓他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那麼,王朝雲則以其藝術氣質,能歌善舞,對佛教的興趣和對蘇軾內心的瞭解與蘇軾相投契。 據毛晉所輯的《東坡筆記》記載:東坡一日退朝,食罷突然摸著自己的大肚皮,問自己的那些奴婢和侍妾,說這肚子裡裝的什麼啊?有一個淺薄的侍妾回答說,滿腹的文章。蘇軾微微一笑,並未作答。顯然錯了。另外一個又舉手表示要回答,說先生腹中裝的是滿腹的經綸和機關,那就是說裝的都是智慧。蘇軾又是微微一笑,顯然也沒中意。最後是朝雲淡定地說道“先生一肚子不合時宜。 蘇東坡捧腹大笑。 讚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從此對王朝雲更加愛憐。朝雲作為侍妾他能深知,經歷生死沉靜的人生變故之後,蘇軾對於高官榮寵已視之淡然,在蘇軾仕途上春風得意的背後,隱藏著他對人生禍福相倚的憂懼,對物質富有的厭棄和精神生活之空虛的種種感觸。能透視蘇軾內心世界致此,稱得上是蘇軾的紅顏知己了。所以她對蘇軾的追隨,準確來講並不是圖他的錢,也不是圖他的利,是圖他的靈魂。蘇軾對朝雲的這份情分非常感激,專門寫了一首《朝雲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蘇軾一輩子最崇拜兩個詩人,一個是陶淵明,另一個是白居易。白居易原來發達的時候,手底下有兩個很著名的侍妾,其中一個叫樊素,能歌善舞,可是到白居易晚年的時候,這位小樊素離他而去,另謀他途,所以蘇軾很有感慨。原來他很遺憾,說你看人家白居易有樊素在身邊,能歌善舞陪著他。意思就是自己身邊沒這樣的人,有點遺憾。現在這個遺憾也沒有了,朝雲可能並不能能歌善舞,但是朝雲善解人意,而且不離不棄,一直陪著他,即便他已經被貶惠州,這已經是貶到嶺南地區,絕無再返中原的可能,依然一心一意地陪伴他。因為到了惠州以後,王閏之那時候已經去世了,王閏之去世以後,朝雲並不念及名分,而是承擔起了一個主婦的職責,精心照料家庭、料理生活、照顧蘇軾的起居。蘇軾在跟朝雲的生活過程當中,蘇軾教她識字讀書,和蘇軾一起修道唸佛,可以說在蘇軾的人生的後半時期,朝雲在他的生活當中充當了一個知己之妻的角色。

蘇軾有幾位妻室都是誰?她卻因蘇軾一首詞鬱鬱而終

我們說對於像蘇軾這樣一個大詩人和大文豪來講,身邊有朝雲相伴,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所以在朝雲去世以後,那年朝雲才三十四歲,蘇軾在為她寫的墓誌銘裡邊,跟前兩位夫人不一樣,在給前兩位夫人寫的墓誌銘和祭文裡邊他主要表達的是一種深沉而悲切的兒女私情。但是在給朝雲寫的墓誌銘裡邊他更像是寫給一個知己,他希望自己將來努力地參禪修佛,也能夠進入天國,再和朝雲在一起。

蘇軾一生當中最親近的這三位女性,在她們的情感和智慧的催動下,蘇軾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是由於這些女性對於蘇軾的關愛、體貼和理解。才促使他寫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流傳千古的名篇和佳作,從這些意義上來講,蘇軾的確是一個幸運的人,也是一個幸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