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才女,你最欣賞哪一位?

鵬友程


民國是讓人嚮往的年代,因為哪個年代,才女輩出,四大才女是,呂碧城,蕭紅,

石評梅和張愛玲,走近她們就如走進另一個世界,從她們身上,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魅力。四人中我欣賞張愛玲,因讀過她的作品。

張愛玲的代表作有《傾城之戀》,《茉莉香片》,《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玟瑰》等,她作品不少,好評不斷,影響深遠。

我最開始讀過她寫的《私語》,描寫了她許多童年值得留戀的趣事,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草木漸長,燕子歸來的青蔥歲月,觸景生情。她的代表作《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是愛情與婚煙的演變,愛情是理想中生存,而婚煙卻離不開瑣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張愛玲追求的是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在無涯的時空裡,在浩渺的人海中,一種不問緣由,不問經歷的永恆的真愛,她的內心追求的是那種超凡脫俗的愛情,但實現與幻想差距是大的,也讓她不由感概,"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部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魂,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一㭑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上的一顆硃砂痣"。她能用犀利的筆觸,不露痕跡地挑開了掩飾生活本質的層層疊疊的面紗,不由得讓人震撼和醒悟。

我還欣賞她的名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已的泥沼","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等等,她對人生,社會現實,愛情婚姻的描寫,刻畫得入木三分。

張愛玲,以自身大膽的人生情愛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滲透融合於其中,達到更鮮活更新奇的效果,成為當時文學中一股強勁的新鮮血液。我喜歡她細緻入微的描寫,也被她的文彩折服,她不愧有奇才異女的盛名,所以我欣賞她。





燕舞展飛


一代才女蕭紅

在民國時期,我國文壇上湧現出了不少才華橫溢的優秀女子,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人們稱作為“民國四大才女”。

這四大才女都很出色,但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個,我想還是才女蕭紅莫屬。

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府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她的童年歲月並不怎麼美好。由於她的母親早亡,父親張廷舉續絃後,繼母梁亞蘭與蕭紅的感情並不好。

她的父親張廷舉曾擔任過呼蘭小學的校長、通俗出版社的社長,省教育廳秘書等職,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做派比較新的人物。可他骨子裡的觀念比較封建守舊。蕭紅母親死後,家境也開始變得不怎麼好,這時張廷舉的工作和家不能做到兩頭兼顧,加上他心情不好,對家裡的孩子也沒有太多時間照顧,更沒有什麼好態度。這些變化都給年幼的蕭紅留下了很深的印跡。

1928年蕭紅在哈爾濱讀中學。由於受五四進步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到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蕭紅對文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她曾在校刊上發表過一首詩,名叫《吉林之遊》,初露頭角,就引起人們的熱評。

1930年,為反對父親的包辦婚姻,不得已蕭紅離家出走。後與中學同學汪恩甲相愛並同居,不幸的點懷孕後被拋棄。當時蕭紅挺著大肚子,生活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東興旅館。旅館老闆還逼著蕭紅趕快還賬,說不還就將人她賣到道外圈樓(低級妓院)去抵債。

沒辦法,困境中,她向報社投稿,由此認識在報社的蕭軍,拉開了兩人相愛的序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蕭紅正式走上寫作之路。蕭紅與蕭軍曾出版過合集《跋涉》,他們二人對魯迅先生十分敬仰,經常與魯迅有書信往來。魯迅也在看過他們作品後,還邀請二人到上海敘談。

在上海,在魯迅親自指導下,蕭紅很快創作並發表了小說《生死場》,而蕭軍也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八月的鄉村》。後來二人的作品都被魯迅收集到《奴隸叢書》中。

《生死場》以哈爾濱近郊某農村為背景,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荒野景象,寫出了東北鄉村底層人們在黑暗的生存狀態,以及當地村民和他們視為珍寶的土地,以及牲口之間的故事。

寫作《生死場》時,蕭紅只有23歲,此時她正被父親軟禁於阿城縣,對她逃避包辦婚姻和男友私自外逃的懲罰。因此,《生死場》的故事。就是以蕭紅被軟禁在阿城張家地主莊園的那幾個月的見聞作為創作素材。

後來,在上海時,蕭紅和蕭軍的感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裂痕,二人就相約暫時分開一年,蕭軍回到了青島,而蕭紅去了日本東京。

1937年抗戰爆發後,蕭紅又認識了她人生中第三個男人,東北作家端木蕻良。蕭紅跟端木是在上海的《七月》籌備會上相識的。其實蕭軍跟端木一開始關係也是比較友好的。但是後來,兩人關係開始惡化。端木確實是十分欣賞蕭紅的才華,最終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這裡面的情感關係是比較複雜的,但這和蕭軍與蕭紅的關係發生裂痕和危機有很大的關係。

1938年2月蕭紅與蕭軍在西安正式分手,1938年5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這件事在當時的文藝界中飽受非議。因為那時的左翼文學圈子裡的人大多對端木這個人沒有什麼好感。所以蕭紅和端木結婚後,就立即遭到不友好的隔離與拒絕,之前跟她和蕭軍往來的一些作家朋友,這時也大多不和她來往了。

1940年初與端木蕻良二人來到香港,這裡也是蕭紅生命中的最後一站了。

當時的蕭紅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她內心十分害怕端木此刻會拋棄自己。而端木也確實有八天左右時間不在蕭紅身邊。這讓蕭紅對他產生不滿和失望。雖然蕭紅死時陪在她身邊的還是端木蕻良。

蕭紅在死時留下這樣的遺言:“我將於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可以說蕭紅一生確實受盡人們白眼冷遇,但對於她遺言中“白眼”和“半部紅樓”到底指的是什麼?一直以來人們猜測很多,至今沒有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蕭紅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說:《跋涉》、\t《生死場》、《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馬伯樂》、《呼蘭河傳》、《手》、《小城三月》、《蕭紅短篇小說》。散文有:《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t》、《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t《蕭紅選集》。

要說蕭紅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應該還是她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位。


D東哥


斯人早挺,憶之無用,有才無才皆與我無關,管他們幹嘛?明早我還沒有早餐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