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爲「貴子」?

“寒門貴子”話題屢遭熱議,其熱度可謂“經久不衰”。

  • 近日,高考錄取逐漸落下帷幕,河北“寒門女孩”王心儀707分考入北大,其“感謝貧窮”一文迅速躥紅網絡;
  • 7月末,雲南小夥崔慶濤在建築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同樣引發大量關注;
  • “勵志男孩”焦春強也是在餐飲店打工間隙收到中國藥科大學錄取通知;
  • 還有安徽的獨臂男孩江劍、從廣西鳳東村考到北大的陸小金、自閉症小夥兒包涵、被北大和上海交大分別錄取的寒門雙胞胎倪慶明和倪坤明等人。

錄取季高頻度的報道將“寒門可否出貴子”的爭議再次推上輿論風口。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河北寒門女孩王心儀 (來源:新浪新聞)

有人問,難道說“寒門貴子”話題有這樣的熱度是新聞界大力宣傳的結果?顯然不是,“寒門貴子”現象雖談不上普遍,但也並非個例,年年皆有相似或是相反的報道。

比如幾年前震動一時的天涯論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再比如“超級演說家”中的劉媛媛現身說法,憑藉“寒門出貴子”的演講一舉奪冠。

由此可見,“寒門貴子”不是新聞,其熱度自然也不源於新聞。

那麼,“寒門貴子”話題熱議是由其自帶的“心靈雞湯”“本性”導致的嗎?此論斷一出,已不攻自破。

愛“喝”“雞湯”文者,愛其淺顯易懂、觸動人心;反感“雞湯”者,卻正厭惡其流於表面、好作感情文章。

因此,“雞湯”文的特點就註定了其難以大面積、長時間地引人熱議。顯然,“寒門貴子”話題呈現的態勢與之不同。

讀到這兒,有人在試著往更深處挖了。如果說“寒門貴子”話題算不上新聞,亦不是所謂的“心靈雞湯”,那其廣為熱議的背後,牽動人們神經的究竟是什麼?

是“亙古不變”、惹人嘆息、又吸人眼球的“教育公平”問題嗎?抑或是飽受爭議、卻夾雜幾許無奈的“社會階層固化”

一讀君這次也“蹭一下熱度”,再議“寒門貴子”話題,或許能挖出些“不一樣”的內容,歡迎圍觀,也歡迎拍磚。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01 話題源頭在哪兒?

如果有人認為 “寒門貴子”這一熱議話題完全是現代輿論和社會的產物,那恐怕就錯了,至少是有待商榷。

因為近些年的相關文章或評論至多是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寒門貴子”之論斷,古已有之。

“寒門貴子”一詞確是出於古語,源自古代《名賢集》中的“五言集”,原文如是說:“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意思大致是說,貧寒人家是能夠生出有出息的孩子的,茅草屋裡長大的人也有機會做高官;王侯將相併非與生俱來,有志氣的人應當奮發圖強。

這部《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輯者不詳,很可能是多代或幾代人共同創作而成。它取材於社會民間,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與民眾的人生經驗與心理願望。

由此來看,“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之語是對古時人們經驗和倫理的昇華和總結,亦是

對後輩立志成才、自立自強的規勸和希冀

歷史是一個巨大的篩子,經它一過,精華、糟粕盡顯。在時間的長河中,可保留和傳承下來的精華,是歷史和時代共同的選擇。

“寒門生貴子”這句話演化至今,其本來意義得到保留,所欲傳遞的意旨並無多大變化。然而,發生變化的,是它所生長和紮根的時代。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皇權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時的教育資源也相對匱乏,無論是在皇家的私塾,還是在鄉間的茅屋,讀書人的教材都是“四書五經”,大家的學習方式也並無多大差別。

而且,由於科舉制的存在,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開放式”格局,因為社會的上下層是可以實現部分流動的。

反觀當下,社會流動性又如何呢?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02 階層是真實存在的?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階層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在無形之中、切切實實地左右著個體的成長。

曾記得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因為像他所在的北京中產知識分子家庭在教育資源上有相對“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是“很多外地的或者農村地區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現實即是如此。誠然,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側面,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社會在漸趨分層,甚至部分呈現“階層固化”的樣態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所謂,富者愈富、貧者愈窮,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馬太效應”。其源自《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說得很明白,"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美國女作家芭芭拉寫過一本書,叫《我在底層的生活》。

她通過與底層窮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實地社會實驗,只希望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窮人到底能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底層命運,進而向社會上層流動。

然而,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是——不能。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這本書如是說。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讀到此處,或許有人該“拍案而起”了,或許有人“黯然神傷”,估計也不乏無奈嘆息者。

那麼,回到我們本來的話題,當“貧窮”成為“一種專制”,當社會階層的壁壘高鑄,寒門就真的難出貴子了嗎?

03 寒門真的難出貴子嗎?

英國有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曾轟動一時。

為了回答“人出身的階層能否決定其未來”這一問題,青年導演艾普特採訪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

此後,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孩子,他的採訪記錄忠實地記錄了這14個孩子在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和56歲時的狀態,形成了這部跨越半個世紀的紀錄片。

當然,這部片子再度上演了大概率的“階層決定未來”、“富者越富、窮者愈窮”的人生腳本。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然而,人生有時候並不會按照“劇本”演出。在人生這場戲裡,每個人都是主演,生命的走向終究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人生七年》中有一個來自鄉村貧窮家庭的英國男孩尼克,14歲時接受採訪時,他還不敢看鏡頭。

但到了21歲,他已經變成一位十分健談的牛津大學物理系學生。

再後來,他成了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從貧困家庭,邁入了精英階層。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如本文開頭所列舉的多個錄取季“寒門學子”的例子一樣真實。

誠然,我們需要正視社會分層,承認階層的真實存在,但也不可否認,“寒門貴子”的存在從來就不是個例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清華大學鍾玲(來源: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2017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清華本科生最高榮譽)得主鍾玲曾在答辯現場說道:

我們這些寒門學子,並不是能力不夠,只是我們接觸的教育資源不夠好;我們能力足夠,只要我們自強不息,終究會天道酬勤。

這段話聽起來有點“心靈雞湯”,一讀君也深深理解大家對於“雞湯”“深惡痛絕”者的“苦惱”,但在“忘記”鍾玲的這番話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她走過的路。

鍾玲從雲南山村走出來,初到清華讀本科時沒用過電腦,沒騎過自行車,也不太敢跟同學交流;而大學四年一路走來,她由上課聽不懂課程,到排名清華專業前三,她走出國門,走到牛津交流,走到英國、美國研修。

類似的例子還有“超級演說家”中的劉媛媛,她從山村考上北大、一路殺到《超演》冠軍、當上CEO。她不到30歲,一共實現了3次逆襲。

聽過她奪冠演講的人可能記得這句話:

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劉媛媛演講

但是,這不公平吧?肯定有人會這樣反問,憑什麼命運偏偏給我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

或許,事實真的是命運不公、是教育不公、是社會不公,但那又如何呢?我們今天談論“寒門貴子”,從未想過否認這種所謂的“不公”,亦無從否認

我們需要認清的是,究竟何為“寒門”、何謂“貴子?

生於底層、家境貧寒、成長環境差、教育資源不足,等等,都是眾人口中的“寒門”;如果說“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又該“何去何從”?

“朗讀者”節目錄制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坦言自己“沒有別的選擇了”。我們都知道俞敏洪畢業於北大,但可能不太知道,他生於農村的普通家庭,他高考兩度落榜。

在第三次備戰高考時,他告訴母親自己想去縣城上補習班。於是母親從農村步行走到縣城找老師,回來的晚上剛好天公不作美,在大雨裡摔了四五次。

所以在母親推門回來的時候,俞敏洪說,“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沒有別的選擇了”。

如果“生於寒門”無可選擇,那面對貧寒,如何才能成為“貴子”?

他選擇了什麼?是那條老路,也是那句老話——“知識改變命運”。

所以說,寒門貴子實則“貴”在“認知”,“貴”在“認識”到自己要突破現有的境況和階層,並付諸行動

認知決定一個人的格局。

喬布斯曾說“要改變世界”,但不知受過多少冷嘲熱諷,不過他認識到,這是自己的夢想,併為之行動,最終讓夢想落地。

04 小結

“寒門貴子”的例子不一而足。筆者無意在行文中夾雜過多的所謂價值判斷,但事實就是如此。

有人說,這是寫文章的“套路”吧。先讓人失望、乃至絕望,而後給人希望。前面鋪墊那麼多,這是要給“寒門出貴子”翻案了?

其實不然。“寒門”能否出“貴子”,對於每一個關心此話題的個體而言(之所以出此言,是因為畢竟有一大批人並不關心),在概率上得到一個統計學結論是沒有意義的

借用一個或許不太恰當的說法,“連續型隨機變量單點概率為0”,每個個體生長於不同的家庭、環境,擁有不同的性格、機遇,面對階層壁壘、教育壁壘、財富壁壘時,究竟如何認知、選擇和決策前行的方向,是個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旁人本就無權干預和評論。

  • 如此之多的寒門學子逆襲的故事,無一不是在反覆證明著“知識改變命運”何以可能;
  • 而如此之多的社會壁壘,亦在不斷消解著前行者的意者和希冀。

然而,正如《邏輯思維》在一期名為“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的節目中所言:

這個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會出現一種人物,叫英雄。就是他能夠超越自己的父母、環境、血緣、出身、性格特質,不按寫就的劇本表演,讓大數據對自己的行為無法預測,永遠會給全人類以驚喜的人。

與諸位共勉之。

本文轉自一讀,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