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什麼反感蔣勛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2711869/

最近在一個書法群,和朋友聊天,聊及蔣勳,又是一場大戰。

我很反感蔣勳。

首先,蔣勳的講座中充斥著無數錯誤。江弱水有三篇《撕扇記》,他花心思揪出蔣勳非常多的知識性錯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再看。

但是,竊以為這不是重點。

我一直覺得大量的知識積累非常有必要,基礎性的知識更是必須。除非個別特別關鍵的,人們都有口誤、記憶模糊等等,這不算太嚴重的問題(當然滿篇都是錯,那就是大問題了)。

蔣勳講美學的問題,除了知識錯誤多之外,更關鍵的,在於矮化審美。

美的體驗過程,是感性、不能言說的——一幅畫打動你,你的心理感受,無法描述;

但是如何審美、學會如何審美,則是很理性、有乾貨、有標準的事——我們得分析為什麼這幅畫好、為什麼會打動你,這就得從技法、色彩、佈局、心理、社會等綜合角度探索。

蔣勳的問題在,他在講如何審美的時候,並沒有一點實際的、就事論事的分析,全部是繞來繞去東拉西扯,講外圍毫不相干的東西,不能戳到點子上。並且營造一種“好美啊好美啊”的感覺,讓讀者進入到這種感覺和情緒之中。

讀者在看書、在聽錄音的時候,也會被帶入到這種氛圍中,一起覺得好美啊好美啊。可是過了以呢?依舊不懂為啥美、為啥好。

大家如果接觸過成功學、安利、傳銷這類講座,就會知道,他們特點就是講感受、講故事、營造情感氛圍,講成功案例、講個人體悟。但是一直迴避核心觀點(比如說成功的幾率、成功需要的客觀因素等等),全部是在描述各種喜悅、各種美好。

不過傳銷、成功學之類的情緒渲染,主要依託於所謂的產品和賺錢,在現場比較能起到效果, 你離開那個環境,慢慢就平復了,就恢復理性能分辨對錯了(這也是傳銷為什麼要限制人身自由的原因)。

而蔣勳之類的情緒渲染,浸入生活,只要你還喜歡國畫、喜歡詩詞、喜歡書法、喜歡古典文學,就有可能還在他的語境中不能自拔。

倘若只是影響到審美,那對於普通的我們而言,似乎沒有那麼迫切的危害——頂多是活得俗點唄,不懂審美嘛;頂多是以“雅”的名義,去努力地擁抱庸俗嘛!

但是蔣勳的危害不止於此。

最為最為要命的是,蔣勳的這種講法,迴避作品本身,不能單純的就事論事分析,諸如分析作品線條、佈局等等到底為什麼會產生美感,而去東拉西扯,去講故事、人生哲理、經驗總結等等。

在這種講法的邏輯中,作品的美好,是由於作者的經歷直接造就的。為了把作品的“美”和作者的經歷簡單掛鉤,便造成對“作者—作品”的淺陋化、苦難化、勵志化、模式化的解讀。

比如,為了講《寒食帖》,就一定會說蘇東坡的苦難,並會渲染、放大其苦難,宣揚蘇東坡能夠忍受和“享受”苦難,並在苦難中“超脫”出來,《寒食帖》也因為作者苦難而給我們帶來衝擊。

這樣,間接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就十分庸俗:宣講忍受苦難、沉浸苦難、享受苦難,並以此自矜和為榮——因為你的苦難就是價值,你可以藉助苦難感動別人、成全自己。“逆來順受,自我超脫”,這和于丹的“霧霾論”本質是一回事——不用改變外在,超脫自我、追求心靈的“平靜”就可以了。

但是最為弔詭的是,宣講享受苦難的人,卻從來不自己享受苦難~!

所以,他講美,其實是在講故事、在講雞湯、講勵志、講成功,在傳遞庸俗的價值觀。打著美的幌子,宣揚惡的價值,是高級版于丹而已(于丹講崑曲、詩詞啥的也是這路數)。

這,才是他最最最最惡的地方。

舉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