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對世界科技發展有沒有促進作用?對全世界公平嗎?

金剛大錘


很高興回答這個提問,題主的問題包含2個方面,一是諾貝爾獎對世界科技的影響,二是諾貝爾獎的公平性。下面我們一一作答。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諾貝爾獎的起源——

諾貝爾獎的起源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語: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學家,同時也是發明家。19世紀末期,歐洲大陸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使得炸彈更有破壞力,吸引軍火商的青睞,他的改良硅藻土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諾貝爾終生未婚,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5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

諾貝爾獎的設立有什麼意義?

設立諾貝爾獎的意義,主要是為了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和進步的科學家。

對於諾貝爾獎而言,它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它是對人類的智力和體力最高成就的一種評價和獎賞,它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準的象徵,反映了對這個社會制度文明的評價。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它也是對一個國家的科學、文明程度的認可,是國家科學、文明地位的一種象徵。

諾貝爾獎覆蓋了人類文明很多領域,是這些領域中或大或小的里程碑。而且諾貝爾獎恰好設立於現代物理學革命的開端,陪伴了現代物理學和整個現代科學的發展。

諾貝爾獎對世界科學(科技)有促進作用嗎?

根據統計,截止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得主中,美國以161位得主位列第一;英國、德國位列第三位;亞洲國家只有日本進入前十,共計17位得主。

從諾貝爾獎全部獎項得主的大學分佈來看,截止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超過100人的大學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158人)、英國劍橋大學(117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07人),位列榜單前十的大學中,美國佔據8所,英國佔據2所。

顯而易見,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都一度是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強國。其在基礎科學領域,有著長久的歷史積累。

正如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在由厚益控股和《財經》雜誌聯合主辦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所說:“要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貝爾獎就是告訴大家,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麼。”

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是科研和科技的終極目標。不過,諾貝爾獎是一個繞不開的認定科技貢獻和科技強國的重要指標,諾貝爾獎所頒發的對象,尤其是自然科學獎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對社會生產力產生重大促進作用,並改變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重要成果,這些結果是可信的,真實的,同時也是比較符合自然和事物本質和規律的。

從多年來的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頒發內容看,基礎研究成果獲獎約佔三分之二,應用成果的獲獎約佔三分之一,除了經過重複驗證和實踐檢驗外,這些獲獎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比如,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關於細胞如何感知氧氣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也可稱為發現了生物氧氣感知通路的機理。儘管這是一個基礎研究結果,但是在健康、生命和疾病防治上有很多實用意義。從實用價值看,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更是一個典範,是授予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這說明,諾貝爾獎同樣垂青於能夠造福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實用性成果。

諾貝爾獎獎勵的成果既有實踐的反覆證明,同時又產生了有益於社會和生態的巨大效益,說明這個獎其實也是證明一個國家是否為科技強國的一個重要標準,當然更重要的標準是,一個國家的科技成果是否能轉換為生產力和實用產品,並改善人們的生活。


不過,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諾貝爾獎總頒給西方人?

諾貝爾獎公平嗎?

很多人說諾貝爾獎跟中國沒有多大關係,就是西方國家的圈子裡的,我不贊同這個想法。諾貝爾科學獎頒發給的那些科學家的相應科技成功遍佈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電視機、電冰箱、手機、電燈等等都有涉及,還有醫學上的更加不用說了。比如,還有一個文學獎,貌似對中國極其不公平。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文學水平幾千年來都是世界第一,然而這並不代表著諾貝爾文學獎很少頒發給中國就是不公平的。因為漢語在世界的普及率不高,漢語太難學了,而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是要考慮國際影響的。漢語在國際普及率遠遠低於英語,而且中國文學傳達的價值觀等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還不夠。。

其實作為中國人,其實沒必要太在意這個獎項。但是也沒必要動輒上升到陰謀論,那樣沒大國風範了。畢竟日本美國的科技實力大家都是看得到的,這上百年來確實是西方世界在主導人類科技的進步。

其實,承認落後並不代表不自信,恰恰,承認落後是自信,不承認差距或許才是發自內心的自卑。提升實力還是對一切質疑最有力的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