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桂枝劑治療皮膚病

經方桂枝劑治療皮膚病

所謂經方是指中醫經典著作中的方劑。經方在臨床上應用的範圍很廣,不僅外感熱病、內傷雜病可以使用,其他科亦可使用,如陳達夫用於眼科(《眼科六經法要》),李樹勳用於兒科(《六經辨證在兒科的應用》)。

近二十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常以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大建中湯等經方化裁而收效,凡此種種,均說明探討經方的使用,開闊思路,擴大經方的使用範圍,並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實屬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經方桂枝劑是指《傷寒雜病論》中桂枝和其它藥物組成的方劑,有二十餘首,由於配伍不同,作用亦異。現用以法統方的方法,聯繫皮膚科的實際,綜合有關文獻和自己的體會,介紹於下:

一、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1)桂枝湯:柯琴對本方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他指出:桂枝湯“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與後人分門證類,使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而語耶?”(《傷寒附翼》)

柯氏在此深刻地闡明瞭使用桂枝湯必須注意本方的治則、主證,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並結合自己的體會指出仲景方可通治百病。所謂通治百病,即異病同治,其關鍵是掌握方劑的治則、主治的病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以下各方其理亦然。

顧氏[1]應用桂枝湯加味治療多形紅斑、溼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冬令皮炎等皮膚病,收到較好的效果。作者指出,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滑屬風寒外襲、營衛不和、血脈阻滯者及有冬季發作、春暖時減輕者,均可使用;若苔黃、脈數屬溼熱或血熱者及夏季發作,冬季減輕者當禁忌。

(2)桂枝加葛根湯

封氏[2]應用桂枝加葛根湯,再加防風治療肌腠疏洩,玄府不固,風邪入侵所致的慢性蕁麻疹有效。

(3)桂枝麻黃各半湯

梁氏等[3]、劉氏[4]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蕁麻疹,收到較滿意的效果,劉氏治療50例,35例痊癒,6例顯效,5例進步,4例無效,治癒復發8例,療程3-9劑。周氏等[5]應用中藥治療多形紅斑15例,其中12例,寒象明顯,多於寒冷時期發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滑,使用本方加減,3-10劑均獲痊癒。

按:本方由桂枝湯和麻黃湯合方組成。桂枝湯發散風寒之力較弱,以調和營衛為主,麻黃湯發散風寒之力較強,合二而一則調和營衛、疏風散寒而不傷正。對於皮膚病之由於風寒鬱表不解者尤為常用多用,此多發於寒冷季節,間亦有發於夏季而風寒入侵,鬱而不解者,其中舌脈是重要的指標。

二、表裡雙解——桂枝加大黃湯

顧氏[6]治療一例頑固性蕁麻疹,患者起病5年,發作劇烈時特別怕冷;且大便燥結腹微痛,經多種藥物不效,用桂枝加大黃湯,再加麻仁、栝蔞,藥後三小時,癢止、疹平,周身微汗,大便通暢,症狀全消,後半月餘未發。

按:本方即桂枝湯加大黃,以桂枝湯解表,大黃通裡,合而同之為表裡雙解之劑,實為劉河間的防風通聖散之先導。本方用於皮膚病者,既有在表的皮膚症狀,又有在裡的裡結之徵,方為合適。防風通聖散亦然。

三、益氣和營——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黃芪益氣固表,全方有益氣固衛和營之效。筆者曾用本方加味治療表虛營衛不和的蕁麻疹,收到較滿意的效果[7]。用於治療皮膚病,對於平素衛外不固,易感冒或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較為適宜。

四、養血通脈——當歸四逆湯

葉氏治療二例凍瘡多年的患者[8],用當歸四逆湯十餘劑而復原,且囑患者每年霜期後即服此方十劑作預防之用,第二年服藥後冬季不再發病。

王氏[9]使用本方內服治療皸裂收到一定的效果。筆者曾用本方治療紅斑性肢痛症三例,內服本方,復渣候涼浸洗患肢,均於15天內痊癒。

按:當歸四逆湯即桂枝湯去生薑加細辛、當歸、通草而成,變調和營衛為溫經散寒、活血通脈之劑,對於皮膚病之因血虛寒凝經脈者頗效。

或曰:本方治療凍瘡、皮膚皸裂較易理解,然紅斑性肢痛症的患肢皮膚潮紅,疼痛難忍,放入冷水中剛疼痛減輕,寧非熱乎?為何用本方呢?夫此病雖則局部表現為熱象,然其發於寒冷季節,其人舌淡苔薄、脈沉者,且身有畏寒之感(患處除外),得非血虛寒凝所致耶?治病求本,不為局部表現所迷惑,此取效故也。其外用法尚宜講究,復渣水煎候涼浸洗,不宜熱洗。

五、溫中補虛——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倍用芍藥君飴糖,變解肌之劑而為溫中之劑。我院已故老中醫張超老師曾使用本方治癒二例慢性蕁麻疹。

一例患者除蕁麻疹外,尚有過敏性鼻炎,兩症皆反覆發作一年餘,來診時軀體散在大小不等的風團,鼻塞,胃脘部不適,大便微溏,舌淡苔薄脈緩,使用小建中湯加辛夷,四劑而取效。

另一例除蕁麻疹外,尚有潰瘍病史,此次蕁麻疹發作前兩天,已出現胃脘痛,來診時尚覺胃脘痛,軀體散在大小不等的風團,舌淡苔薄,脈弦緩,使用小建中湯三劑而取效。

這兩例患者在發作時均有胃脘痛,且舌淡苔薄,脈緩,病機為中焦虛寒,風邪入侵,治用小建中湯溫中補虛,脾旺不受邪而收效。

六、活血化瘀——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組成,在《金匱要略》中本治婦人癥病,有祛瘀化癥之效。筆者據神經性皮炎的皮疹表現為苔蘚樣變,認為屬肌膚甲錯範疇,而肌膚甲錯為血瘀之徵,當用活血化瘀之劑,而使用本方治療,有一定療效。[10]

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11]應用本方加減治療變應性結節性皮膚血管炎73例,痊癒37例,顯進3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一般服藥兩週後即見效果,損害開始逐漸消退。因本病表現為疼痛性的結節,故認為屬血瘀之象,而用本方加減治療。

七、化氣利水——五苓散

日本村田氏治療一患兒,從4歲起手掌與足弓患水皰性溼疹,7年來幾乎沒有緩解,每春至夏,病情加劇,使用五苓散二週治癒,繼續服過20天,兩年無復發。

按:五苓散用二苓、澤瀉利水,白朮健脾燥溼,使脾健溼去,桂枝既能化氣以利水,又能解表,各藥合用有化氣利水之功,對於溼邪所致的皮膚病也相適宜。

八、攻下逐瘀——桃核承氣湯

矢數氏[12]使用驅瘀血丸(即桃核承氣湯與大黃牡丹湯合方的製劑)治療二例痤瘡與一例溼疹,收到顯著效果。

二例痤瘡均患病2年,腹診臍周有抵抗壓痛,常便秘的特點;溼疹患者病已7年,腹診無抵抗壓痛,皮膚汙穢呈瘀血外觀,均用本方而收效。

白塞氏病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由於長期使用而出現明顯副作用,如滿月臉、顏面潮紅、肥胖等柯興氏綜合徵樣症狀及高血壓、糖尿等,臨床表現多為瘀血證,柴田氏曾對此類病例應用桃核承氣湯合大黃牡丹湯進行治療,成功地停用了腎上腺皮質激素[13]。

按:桃核承氣湯用桃仁活血祛瘀,桂枝疏通經絡,宣導瘀血,並借調胃承氣的瀉下作用,使瘀血從腸腑而出,全方共奏通下逐瘀之功。本方桂枝用量少於大黃,且與桃仁、芒硝等合作,不是解表而是通絡。日本醫家常把本方與大黃牡丹湯合用而名為驅瘀血丸,實即本方加丹皮、冬瓜仁以加強通下祛瘀之力。此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小結

經方桂枝劑在臨床上應用較廣,這是由其功用和配伍決定的。

《本經疏證》在論述桂枝時指出:“蓋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這是其常用的道理之一。

其次與桂枝的配伍有關,從本文材料可以看出,桂枝配白芍調和營衛,配大黃表裡雙解,配黃芪益氣和營,配當歸、細辛溫經通脈,桂枝湯倍用芍藥君飴糖則溫中補虛,桂枝配桃仁、丹皮則活血祛瘀,配桃仁合調胃承氣則通下逐瘀,配二苓、澤瀉則化氣利水等等,由於配伍不同而用途更為廣泛。因此,瞭解藥物的功用和配伍能增加方劑運用的靈活性。

經方桂枝劑應用於皮膚病,這是異病同治法則的運用。《內經》指出:“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抓住病機、治則,掌握桂枝的功用及其不同配伍所起的作用,是桂枝劑應用於皮膚病的關鍵。因此深入研究經典著作,對於開闊思路,擴大經方的範圍,提高療效是有裨益的。

[1]顧伯康:浙江中醫雜誌8(5):30~31,1965。[2]封萬富:江蘇醫藥中醫分冊4:44,1979。[3]梁嵌五等:浙江中醫雜誌8(5):31,1965。[4]劉振芝:山東醫刊8:20,1966。[5]周鼎躍等:皮膚病防治研究通訊2:95,1977。[6]顧介山:江蘇中醫2:24,1958。[7]陳漢章:《金匱要略》與皮膚病,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印,1979。[8]葉桔泉:江蘇中醫9、10合刊:54,1961。[9]王純義:新中醫增刊(1):50,1977。[10]上海一醫華山醫院皮膚科:皮膚病防治研究通8:151,1979。[11]村田恭介:漢方の臨床4:24,1977。[12]矢數道明:漢方の臨床25(1):24,1978。[13]國外醫學中醫中藥研窮分冊4:10,1979。

  • 本文摘自《新中醫》1983年第五期,作者/陳漢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