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選讀》血氣精神

血氣精神是人體生命之根本, 《 靈樞 · 本藏 》 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精源於先天,賴後天不斷培育。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能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血屬陰,氣屬陽,血與氣互根互用。精屬陰,神屬陽,精能化氣生神。血氣精神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係著人體健康。因此,血氣精神是 《 內經 》 理論重要組成部分,調養血氣精神也就成為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本單元主要論述神的概念及其分類,精氣津液血脈的生成、運行和功能等。

【 原文 】 401

【題解】 本篇是《內經》集中討論“神”的篇贛。其主要內容有神的概念,神的生成及精神、魄、魂的相互關係,思維的過程,神志病的發生、證及轉歸,五臟的虛實病證。崐由全篇以論神為主,且開篇即是“凡刺之法,先必於神”句,故以“本神”名篇。《靈樞· 本神》

【提示】生命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產生。

【校注】 ( l )任物:主管認識事物和處理事物。任,擔任、主管。

(2)心有所憶謂之意:心感知事物後,根據記憶產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見之時的思維。

( 3 )意之所存謂之志:意念積累之後形成的認識稱之志。存,積累。志,志向。

(4)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對已形成的認識進行反覆思考的過程稱為思。存變,反覆思量。

(5)因思而遠慕謂之慮:通過反覆思考,對事物進行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推理、預測,稱為慮。遠慕,即深謀遠慮。

( 6)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經過深思遠慮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稱為智。

( 14 )僻邪:即致病的邪氣。

【分析】1. 人的生命源。人的生命源於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作用。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的概念。神的產生,以及從認識事物到正確處理事物的從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思維過程。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其產生與存在以形體為基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皆統屬於心,並以五臟所藏之精為物質基礎。這些認識對臨床診斷治療心身疾病,以及中醫心理學研究與發展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精神魂魄並存並用,四者關係密切。人之生,源於父母之精,神在兩精相合形成新生命體的同時產生,即“形具而神生”。魂是神活動的一部分,隨神往來,受神主宰,主要包括一些非本能性的較高級的精神思維心理活動,如人的情感、思維等。魂若離開神的支配,則可出現幻覺、夢進等症。魄也是神之一,一些與生俱來的本能性的、較低級的神經精神活動均屬魄的範疇,即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如新生兒的啼哭、吮吸、非條件反射的四肢運動,以及人體的觸覺、痛覺、溫覺、視覺等。張介賓在 《 類經 》 中對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有較為精闢的論述。張介賓注云:“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神藏於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於氣,故氣聚則精盈;魄並於精,故形強則魄壯。”

本文開篇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強調了神在針刺療法中的重要性。神是血脈營氣精的外在表現,由五臟守藏,故病人神氣盛衰、有神無神直接表達臟腑精氣盈虧功能狀態,是醫生決策治療的依據,決定治療效果及預後。對臨床根據神氣盛衰診治疾病、判斷預後、指導養生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末指出智者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效果。即在外要順應天地四時以避邪氣,在內應調和情志,忌七情過激。

【原文】402

【提示】論述了過於激烈或持久的情志變化,可導致五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的原理。

【校注】 ( 1)破胭脫肉:形容肌肉極度消瘦。胭,隆起的大肌肉塊。

【分析】大凡情志致病可以出現以下三方面的病理變化:

① 氣機紊亂。如本文所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素問·舉痛論》 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等。

② 直接損傷臟腑。如本篇所說的休惕思慮傷心、愁憂傷脾、悲哀傷肝、喜樂傷肺、大怒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兩篇所說的情志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雖然不同,但都說明了神傷可直接導致髒傷。

③ 神志異常。“恐懼”, “喜樂者,情志過用可直接引起神志異常的病理變化。如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神憚散而不藏”,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等”。

關於情志致病的預後,本節的闡述頗為深刻。五臟藏精化氣生神,情志過極而傷髒,髒傷則精氣失守,而神氣絕,故可能危及生命。

【原文】 403

【提示】論述了五臟藏五精,五臟藏五神的原理。

【校注】:

【分析】

1.五臟各有所藏(血、營、脈、氣、精)

2.各有所舍(魄、意、神、魂、志)

3.各有所病(虛、實)。

五臟藏五神,五臟虛實證候各有特點,均是臨床常見病證,但其中強調了脾腎二髒的重要性,脾腎之病均可以直接影響諸髒,出現“五藏不安”。這一理論觀點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價值 《素問·調經論》。如李東垣在 《脾胃論》 中就提出過“治脾可以安五藏”的論述。

【原文】404

【題解】生會,即生成與會合。本篇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營衛二氣的生成、運行與會合的崐論述,闡明營氣與衛氣的生理作用、相互關係及其失常所出現的某些病證,所民篇崐名叫“營衛生會”。正如張志聰所說:“此章論營衛之生始會合,因以名篇”。《靈樞·營衛生會》

【提示】 主要講營衛的生成和運行

【校注】

(1)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指衛氣晝行於陽經則人痛,夜行於陰經則人寐。張志聰注:“氣至陽則臥起而目張,至陰則休止而目琪”。起、止,言痞與寐

(2)太陰主內,太陽主外:營衛之氣的循行,營行脈中,始於手太陰經復會於手太陰經,故日太陰主內。衛氣行脈外,起於足太陽經復會於足太陽經,故日太陽主外。

(3)合陰:夜半子時陰氣最盛,營衛二氣俱行於陰而大會,故日合陰。

【分析】

1.營衛二氣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2.營衛二氣的運行規律:營氣沿十二經脈之序,一晝夜運行五十週次。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營衛二氣週而復始有規律運行,如環無端。兩者雖各行其道,但於夜半子時會合於手太陰肺。關於營氣運行,除本篇外, 《 靈樞 · 營氣 》 《 靈樞 · 五十營 》 《 靈樞 · 脈度 》 等篇均有記載綜合各篇,營氣運行的主要路線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沿十二經脈次序運行,又複合於手太陰肺,如此“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一晝夜運行五十週次。此外,尚有一“支別”,與其並行,即從手太陰肺經始,經過督脈、任脈,復人於手太陰肺經。營氣一晝夜如此運行五十週次。(圖 4 一 l )

3.衛氣運行,散見於 《 內經 》 多篇,歸納其運行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營衛相隨運行。衛在脈外,與營氣俱行,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 《 靈樞 · 營衛生會 》 雲:“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 《 靈樞 · 衛氣 》 :“陰陽相隨,外內相貫”。

其二,晝夜調節運行。衛氣循脈而行,晝行三陽,夜行三陰。綜合 《 靈樞 · 五十營 》 、 《 靈樞 · 衛氣行 》 等篇,可知其循行。即每日平旦陰盡陽受氣時,衛氣由陰出陽,出於足太陽膀朧經之睛明穴,其氣經面部手足三陽經穴位,一部分散行於手三陽經,一部分沿著足三陽經的路線由上向下運行,從足三陽抵足入足心,經內躁下,循陰蹺脈,上行至目內毗之睛明穴,此為衛氣晝行於陽一週的路線,衛氣在白晝如此運行二十五週。衛氣夜行於陰分,即傍晚陽盡陰受氣時,衛氣從足心經過腎經進入腎臟,之後以五行相剋之序周流五臟,即腎~心~肺~肝~脾~腎,此為衛氣夜行於陰一週的路線,黑夜如此運行二十五週,次日平旦陰盡陽受氣時,衛氣從腎經通過陰蹺脈出於足太陽之睛明穴的順序。如圖 4 一 2 所示:

此為衛氣一晝夜循行人身五十週次

營衛二氣運行,雖一晝夜各自運行五十週,但在夜半子時要會合於手太陰肺,即“夜半而大會”,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肺”。

其三,衛氣不循脈而散行的部分,分佈於皮膚滕理、分肉、育膜、胸腹、四肢等處。如 《 素問 · 痺論 》 雲:“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漂疾滑利,不能人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育膜,散於胸腹。” 《 靈樞 · 邪客 》 雲:“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漂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 靈樞 · 本藏 》 雲:“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滕理,司開合者也。”此外衛氣運行還與天地陰陽寒暑以及日月運行有關。如 《 素間 · 八正神明論 》 雲:“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營衛晝夜運行節律,是人體生命節律的一種反映。《 內經 》 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發現人體臟腑功能、氣血虛實、脈象浮沉等有隨日月陰陽變化規律而變化的多種生命節律存在。如日節律、半月節律、月節律、雙月節律、季節律、半年節律、年節律等。《素問》 的 《上古天真論》 《藏氣法時論》《脈要精微論》,《 靈樞 》的 《五十營》 《衛氣行》《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等篇均有論及。其理論對指導養生防病、診斷治療、探求發病規律,以及深人探討生命節律均有重要研究價值。

3營衛會合。營衛二氣運行,雖一晝夜各自運行五十週,但在夜半子時要會合於手太陰肺,即“夜半而大會”,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肺”。

【 原文 】405

【提示】主要講營衛二氣與睡眠的密切關係

【校注】

( l )氣道:營衛之氣運行之道。

(2)衛氣內伐:衛氣內擾而營衛運行紊亂。

【分析】衛氣在人體“晝行陽,夜行陰”,“至陽而起,至陰而止”,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影響了衛氣運行,使其不能順利地人於陰分或出於陽分,就會出現睡眠不安、失眠,或多寐、嗜睡。老年和少壯之人生理機能不同,營衛之氣盛衰有別,尚且影響睡眠,況病人乎?因此,調和營衛是臨床治療不寐證的重要原則之一。用 《 靈樞 · 邪客 》 篇的半夏林米湯及 《 金匱要略 》 桂枝龍骨牡蠣湯治失眠,皆取調和營衛之法。

【原文】 406

【提示】主要講營衛與三焦關係

【校注】 ( 1)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營衛都是水谷精氣化生的;血是水谷精微奉心神化生的,故營衛之氣與血是異名同類。張志聰注:“營衛者,水谷之精氣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氣之所化也。血與營衛,皆生於精,故異名而同類焉。”

(2)有兩:此指奪血、奪汗,兩者同見。

【分析】

1 .三焦的部位劃分及功能特點

( l )上焦.

上焦部位: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隔而布胸中 … … ”。一般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稱作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靈樞·決氣》 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說明上焦的功能主要是宣發衛氣,佈散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本節概括為“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宣發敷布水谷精氣如霧露那樣瀰漫灌溉至全身,實際上主要是心肺輸布氣血的作用。

( 2 )中焦

部位: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所指的是胃。現一般認為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其所屬臟腑主要是脾胃。

生理功能:“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說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謂“中焦如漚”,實際上是指脾胃對飲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

( 3 )下焦

部位:“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朧,而滲人焉”。明代虞拎說:“臍之下曰下焦。”現一般以臍以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等臟腑。肝的解剖部位雖在臍之上、月扇之下,但從肝腎精血同源的觀點出發,特別是清代溫病學說的三焦辨證將溫病後期出現肝的病證列人“下焦病”範圍後,肝亦歸屬於下焦。

下焦的功能:本節指出:“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人膀朧焉。”即將胃傳下的穀食經小腸分清別濁,其清者即水液滲人膀胱排出體外,其濁者即糟粕歸人大腸排出體外。所以概括為“下焦如讀”。

2 .關於“營出中焦,衛出下焦”。經文指出:“人受氣於谷,穀人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為營,濁者為衛。”說明營衛之氣均化生於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為何又提出“營出中焦,衛出下焦”的觀點呢?“營出中焦”的立論有二:一從營氣的化源;一從營氣的運行始於手太陰肺經,而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衛出下焦”的立論也有二:一是衛氣根於腎中陽氣,一是衛氣的運行白晝始於足太陽膀朧經而行於陽分,夜晚始於足少陰腎經而行於陰分,其經氣自下焦腎和膀朧出。另外,還有人提出“衛出上焦”的觀點。((靈樞集註 》 雲:“下當作上。”指出“衛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故曰衛出上焦”,並引 《 靈樞 · 決氣 》 等篇內容作內證。從有關文獻分析,實際上衛氣乃生髮於下焦腎氣,化源於中焦脾胃,宣發於上焦心肺。這些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不可膠執拘泥。據此,不必將原文“衛出下焦”逸自改動,否則改不勝改。

3 .關於汗血同源本節提出“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的問題,營衛之氣肇源於水谷精氣,血的生成在 《 靈樞·決氣》 中說得很明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氣和津液,經過生化變赤成血。從化生之源論血與氣同出一端。在此基礎本節進而又提出“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論點,汗乃津液所化,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合而成,可見汗血同源。在病理情況下,多汗必傷其血,失血亦必傷津,汗血兩傷必致陰液枯竭,生命可虞,單傷汗或單傷血,經及時治療,尚有生機。因此,在治療中必須遵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原則,才能保全陰液,留得一份生機。《 傷寒論 》 中“瘡家不可發汗”,“血家不可汗”等說法,可視作對《內經》 理論的運用和發揮,同樣,其對現今臨床實踐仍有指導價值。

【原文】407

【題解】 決,分別、辨別之意。一氣分而精氣津液血脈六名,故名決氣。正如《靈樞集註。卷四》所說“此篇論精氣津液血脈,生於後天而本於先天頁。本於先天,總屬一氣,成於後天,變為六名。故帝意以為分為六焉。決,分也。決而和,故名決氣。謂氣分判為六,而和合為一。” (《 靈樞 · 決氣 》)

【提示】論述了一氣分六氣、六氣的生成及作用。

【 校注 】 ( l )兩神相搏:即男女堆合。搏,交、合的意思。馬前注:“男女堆精,萬物化生,蓋當男女相堆之時,兩神相合而成人,生男女之形”。

【分析】六氣皆源於先天,賴後天水谷精微不斷充養。由於其性質、分佈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為精、氣、津、液、血、脈六者。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能發育成新的生命體,源於先天,賴後天之精不斷培育。氣在上焦宣發作用下,輸布全身,溫養臟腑肌腠皮毛。津較清稀,能變為汗,滋潤肌膚。液較稠濁,注於骨骼與腦,滑利關節,補益腦髓,潤澤皮膚。血由水谷精微經複雜變化而成,具有營養、滋潤和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脈是血液運行的道路。六氣同源而異名,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原文】408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 l )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膝理開,汗大洩;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疫,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z ) ,此其候也。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 s )也。( 《 靈樞 · 決氣 》 )

【提示】論述六氣耗脫得病理

【 校注 】 ( l )脫:奪失、耗散。

【分析】

1 .六氣耗脫的證候特點:

( l )精脫:‘腎藏精,開竅於耳,腎精耗脫,耳失精養,出現耳鳴、耳聾之症。治宜補腎填精法,方可用耳聾左慈丸等,臨床可酌加丹參、當歸、石營蒲、遠志等和血開竅之品,以提高療效。

( 2 )氣脫: 《靈樞·大惑論》 雲:“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之視覺功能全賴五臟六腑精氣上奉濡養,其中與肝氣的關係尤為密切, 《 靈樞 · 脈度 》 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本篇“氣脫者,目不明”之說,正是建立在上述理論基礎之上。臨床治療宜補氣昇陽為法,方取補中益氣湯加減。偏於肝腎精氣虧虛者,選用祀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之類。

( 3 )津脫與液脫: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理論上津與液有別,臨床上津脫與液脫實難區分。在生理情況下,津液有滋潤和營養之功;在病理情況下,如津液耗脫則主要表現為臟腑組織器官失於潤養,出現“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瘓,耳數鳴”等症狀。治宜養陰生津為法,方選增液湯、生脈飲之類化裁。

( 4 )血脫與脈脫:“血主濡之”,血的濡養作用可以從面色、肌肉、皮膚、毛髮等方面反映出來。血的濡養作用正常,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肌膚和毛髮光滑等;血耗脫則“色白,夭然不澤”。治宜補血、生血,方以四物湯、八珍湯為代表方。至於“脈脫”,原文似闡漏,據 《 針灸甲乙經 》 認為當補,否則“六脫之候不備”。 《 素問 · 脈要精微論 》 說:“夫脈者,血之府也。”故本篇原文所云“其脈空虛”,既可以認為是“脈脫”的證候,實又寓於血脫的證候之中,兩者無實質區別。

2 . “五穀與胃為大海”的意義“五穀與胃為大海”的觀點,體現了整體觀思想及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精神。強調了胃與飲食水谷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為臨床治療六氣虧損的病證從補益脾胃、資其化源角度著手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文】409

【題解】本,即根源、根本,作動詞為推求本原之一。由於本篇主要討論了依據體表的情況,可以推測內臟的堅脆、厚薄、位置及其多發病,從而闡發了人的體質及體質與疾病的關係等理論,所以命名為本髒。《靈樞·本藏》

【提示】闡述了血氣精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校注】

( 1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稱分肉。

( 2 )精神專直:精神集中而無雜念。張介賓注:“專直,如易系所謂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

【分析】血氣精神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和功能,具體而言,其各自功能有所不同:

( 1 )經脈: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經脈是血氣運行之道,通過經脈將血氣敷布到全身,從而達到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

( 2 )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揍理,司開合。衛氣行於陽,具有溫煦肌肉,充養皮膚,滋潤滕理,主司開合的作用,所以衛氣可以抵禦外邪的侵人。

( 3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氣的作用。神氣不僅可調節、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動,還能調節機體對外界寒熱變化的適應能力。

【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節原文蘊含了 《 內經 》 作者對健康的理解。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無病之人。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本篇提出一個“和”字,即“血和”、“衛氣和”、“志意和”、“寒溫和”。此“血和”、“衛氣和”,可概括為血氣運行和暢;“志意和”,可理解為精神活動正常;“寒溫和”,意指人能適應外界寒溫環境。從中可領悟 《 內經 》 關於健康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人體機能活動正常,以血氣運行和暢為標誌,具體表現在“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 , “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 ; 二是人的精神活動正常,即“志意和”,具體表現在“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體能適應外界的環境,即“寒溫和”,具體表現在“六府化谷,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體得安”。此三條內容,聯繫近年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 ① 軀體無異常; ② 心理活動正常; ③ 能適應外界環境。其與 《 內經 》 所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對於二千餘年前的 《內經》來說,實屬難能可貴。

【原文】 410

【題解】邪客,即邪氣侵犯人體的意思。本篇內容:①宗氣、營氣、衛氣的循行及作用;衛氣循行失常而不眠的機理與治療。②人身與天地相應的比類。③“持針縱舍”的意義及操作方法。④手太陰、手厥陰經脈屈折出入的循行概況。⑤手少陰心經獨無腧穴的道理。⑥人有八虛,分候五臟,以篇首“邪氣之客人”之論而命名《靈樞·邪客》

【提示】宗氣、營氣、衛氣的循行及作用

【校注】

( l )三隧:指水谷入胃後,其精微糟粕輸布的三條途徑。張介賓注:“隧,道也。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分為三隧。”

(2 )以應刻數:指營氣運行節律。古代用銅壺滴漏法計時,一晝夜水下百刻,營氣一晝夜運行人身五十週次,即營氣運行人身一週,水下二刻,故日以應刻數。

【分析】三者均源於水谷精微,由於各自性質不同,故其循行及作用亦異。宗氣積於胸中,走息道,貫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氣血的作用。營氣運行於脈中,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流注於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有營養全身的作用。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有溫煦肌膚分肉、調節汗孔啟閉的作用。這些理論,對於臨床治療宗氣下陷所致語聲低微、氣短懶言,營衛虛弱易感外邪、乏力自汗以及衛氣運行失常導致失眠或多眠等病證,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原文】

【題解】癰、疽都是外科病名,屬瘡瘍之類。一般來說,淺而大,表面紅腫▲熱者為癰,深而表面範圍較小、膚色天而不澤、堅硬不熱者為疽。本文是討論外科癰疽的專篇。故篇名“癰疽”。《 靈樞·癰疽》)

【 校注 】

(1)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指人體臟腑經脈之氣血充盛,隨呼吸運動有規律地循行。張,充盈、旺盛之意。

【分析】 本節指出衛氣營血的生成及作用。衛氣營血皆源於水谷精微。衛氣由上焦宣散,佈於全身,具有溫煦分肉、溫養筋骨關節、通達膜理的作用。營血如露,化於中焦,行於經脈之中,滋養周身,其運行速度不僅與呼吸之間保持著一定的比例,而且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同步。關於衛氣營血的生成、循行與作用,在 《 內經 》 中有多篇論及,當結合 《 靈樞 · 營衛生會 》 《 靈樞 · 決氣 》 《 靈樞 · 本藏 》 《 靈樞 · 邪客 》 《 素問 · 痺論 》 等篇互參理解

小結

1 .論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的概念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的觀點。指出神總統於心,分屬於五臟。描述了情志過用則傷五臟,五臟病變則神異常的臨床表現。

2 .闡述了營衛二氣的生成、循行、會合及其主要生理功能。其中營衛二氣運行規律的理論,反映了人體生命的節律。根據“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的理論,提出了“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一重要治療禁忌。指出睡眠與營衛關係密切,上中下三焦的功能。這些不僅是中醫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應用營衛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方面,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導價值,故一直被後世醫家所遵循並應用於醫療實踐中。

3 .指出了精、氣、津、液、血、脈的生成、作用及病理變化,六氣與水谷精氣的關係及六氣之間的密切關係。

4 .論述了血氣精神、經脈、衛氣、志意的生理功能和表現,指出“人之常平”的標誌是:血氣和、志意和、寒溫和,蘊含了健康的標準。

5 .闡述了宗氣、營氣、衛氣的生成循行和作用。

思考題

1 ,什麼是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其與五臟的關係如何?

2 .你對“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是如何理解的?

3 . 試述五臟虛實病證特點及病機?

4 .營衛二氣的循行會合規律是怎樣的?有何意義?

5 .你對“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怎樣理解的?有何臨床價值?

6 .三焦之氣發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點如何?

7 .試述六氣的生成、作用及六氣耗脫的證候表現,對臨床治療有何指導意義?

8 .結合原文簡述血氣精神、經脈、衛氣、志意、宗氣、營氣的作用。

9 .試述 《 靈樞 · 本藏 》 關於健康的標準及其意義。

《內經選讀》血氣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