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皇帝,漢武帝劉徹和漢高祖劉邦誰更厲害點?

哦最去



史事顯微鏡


世人公認漢武帝劉徹為千古一帝,具有雄才大略,但仔細想來,除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和四處征戰外,到底有何建樹呢?

當我面對這一問題時,一直在琢磨,漢武帝的功績屬於典型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取的果實。沒有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時積累的財富,劉徹無論如何也沒有反擊匈奴的勇氣。而對匈奴軍事戰爭的勝利,也是歷經坎坷,幾經周折,是用無數軍將的生命換來的。

而在文化領域,除了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也著實想不到特別值得一提的建設性功績。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罷黜百家”之後,思想文化也著實難以具有“百家爭鳴”那樣的絢爛。

我們推崇漢武帝,主要是出於“大一統”三個字。這三個字,是古代史中至高的榮譽:統一遼闊的疆域,往往是評價一個朝代強弱優劣的首要標準。很幸運,漢武帝做到了。於是,無論是歷代史書的謳歌,還是影視劇的諂媚,都在無限放大這一耀眼的光輝。

晚年的漢武帝窮兵黷武,可以說是將任性而為發展到了肆意揮霍。這一點,連同劉徹自己在臨終前也有體會。不得不說,劉徹終究不是個昏君,也確實有擔當,敢於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問題,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同處一世,酷愛英雄的人們,自然很容易將目光投向力能扛鼎、萬人難敵的楚霸王,甚至常常對劉邦嗤之以鼻。但是,劉邦就真的那麼不堪麼?

起兵之前,劉邦做過最大的官,就是泗水亭亭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市井無賴的形象,身邊卻始終圍繞著黑白兩道的各路英豪。


秦始皇巡遊天下之際,在項羽言稱“彼可取而代也”時,劉邦也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原本想鎮壓“天子氣”的秦始皇,卻不知自己已經給項羽和劉邦播下了慾望的種子。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在眾多義軍中,項羽一家獨大,而劉邦緊隨其後,並最終上演了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

從泗水亭亭長,到漢中之王,再到大漢天子,沒有膽識、才學和勇氣,是絕對不能完成的。人們都說,劉邦是個潑皮無賴,的確如此。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有本事的潑皮無賴。蕭何、張良、陳平、盧綰、樊噲、韓信、周勃這些曠世奇才,憑什麼甘心追隨劉邦左右?

垓下之戰後,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也建漢於長安。一個暗無天日的亂世就此終結,一個充滿生機的王朝由此誕生。當然,若不是此後漢高祖強行出擊匈奴,也不會有那被視為笑柄的白登山之圍。

世人皆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沒有打下來的江山,後人又去守什麼呢?當然,創業不易,守業亦難,可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實,而沒有漢高祖劉邦創立的江山和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漢武大帝的威名也無從談起吧!


碣石樵子


說到皇帝,我們總會想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的確稱得上千古一帝,但縱觀歷史,我認為劉邦的作用顯然更大。楚漢爭霸,歷盡萬苦擊敗項羽,建立大漢江山;承上啟下,避免了秦末之後天下的再次分裂,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目光長遠,能夠看到秦國制度中的先進性,並結合漢初實際巧妙施行。我認為,中國兩千多年之所以能基本維持大一統,除了秦始皇的貢獻之外,漢高祖劉邦同樣功不可沒。

秦末亂世、楚漢爭霸,劉邦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

秦末亂世,天下群雄並起,與那些六國貴族相比,劉邦可以說毫無優勢,然而他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取得最終的勝利。

劉邦自從豐沛起事以來,先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為自己贏得了喘息發展之機。其後,又憑藉獨特的眼光,敢於獨領一軍西行入關。最終穩住了自己的根基,初步具備的了爭奪天下的資格。

楚漢爭霸中,在屢次被項羽擊敗,數次面臨生死存亡,最終反敗為勝,垓下之戰定鼎江山。然而,我們對於劉邦的影響似乎是“小人得志”,反而更加同情西楚霸王項羽。可是,我們仔細想想:

如果劉邦沒有個人魅力,他能夠將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籠絡於麾下?

如果劉邦沒有戰略眼光,他能夠在正面戰場屢次戰敗的情況下,劍走偏鋒、另闢蹊徑,從而在戰略上對項羽形成全面壓制?

如果劉邦不能善於納諫,他擁有一眾文臣武將又能如何?

……

邦除了在個人武力和征戰沙場方面不如項羽之外,可曾還有一處不如項羽的地方?縱觀中國兩千餘年,能夠以百姓之身最終登上帝位者,不過劉邦、朱元璋兩人而已。

承上啟下、漢承秦制,劉邦的歷史貢獻不亞於秦始皇

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夠看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的先進性,但如果我們出生在秦末亂世,還能看出這些制度的先進性嗎?恐怕未必,畢竟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秦國的創新以失敗告終了,更多屬於失敗的歷史教訓。

一代西楚霸王沒能看出來,六國貴族也沒能看出來,反而是出生於底層的劉邦看了出來,所以他在建立大漢之後,不斷繼承了秦國的先進制度,更是結合秦國的失敗教訓,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再予以施行,而這足足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漢承秦制,從這一點來講,劉邦或許才是秦始皇的繼承者。

劉邦看到了郡縣制的先進性,但在異姓諸侯勢力仍然強大的情況下,為了避免重蹈秦國覆轍,他選擇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

劉邦看到了中央集權制的先進性,於是他繼承了秦國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穩固之後才予以改變。

劉邦看到了秦國律法的先進性,於是他基本繼承了秦國的所有律法,為了避免重蹈秦國覆轍,只是在施行上奉行寬法治國。

……

如果說秦國是一系列制度的開創者,那麼漢朝就是一系列制度的繼承者和發揚者,秦始皇和劉邦的所作所為,都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


不否認漢武帝的偉大程度和歷史貢獻,但與劉邦相比,我認為還是稍顯遜色。他的功業的確偉大,但少不了“文景之治”的積累;他的“推恩令”化解了朝廷危及,但同樣少不了景帝“七國之亂”的貢獻。

我認為,漢武帝的偉大在於西漢中期的承上啟下,他使得西漢統治得以穩定的延續;但劉邦的偉大之處在於歷史上的承上啟下,他使得秦國的一系列先進制度得以延續,並以此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


香茗史館


開宗明義,我覺得漢高祖劉邦遠勝於漢武帝劉徹。

一、志向遠大

有一次,秦始皇巡遊全國各地,那氣派相當宏偉,讓人歎為觀止。吃瓜的人群中有一位喊了一句“大丈夫生當如此”,此人就是劉邦,他喊出了他的沖天志向。若干年以後,他實現了他的沖天之志。

二、唯才是用

當年漢高祖最高官位就是泗水亭亭長,比村長略大一點,相當於一介布衣。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後,追隨他的人有張良、樊睽、蕭何、韓信等,有士人、小吏、布衣,不管什麼出生,有長處就用。

三、虛心納諫

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是一位在軍事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應當把他追回來(韓信投奔劉邦,劉邦未知就裡,未重視,逃跑了。),那你趕快去追,回來後我封他將軍,蕭何回答說封將軍委屈他了,劉邦告訴蕭何,那他回來我封他大將軍。就這樣,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四、情商老到

楚漢爭霸剛開始的時候,劉邦可是讓項羽攆的四處跑。重用韓信後,局勢得以扭轉。韓信每每得勝歸來,劉邦親自將自己的紅袍披給韓信,並親自拉馬拽鐙去迎接韓信。韓信感動的以死相許。

五、厚黑到家

項羽攆劉邦老是攆不著,想了個下策,綁票了劉太公(劉邦老爸),兩軍陣前,項羽以劉太公相要挾,要活煮劉太公吃。劉邦不怒反笑說,煮吧,你煮吧,我爸也是你爸(劉邦和項羽在兩人的蜜月期結過拜),你煮熟咱爸時別忘了給我發個微信,我好分一杯羹吃。項羽真是好無奈啊,這人是煮不成了,哪有兒子煮老子吃的,活生生的讓劉邦給掖回去了。這也成就了“分一杯羹”的典故。

六、文風豪邁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受四方

想想漢武帝,能力到也不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厲兵秣馬,開疆擴土,豐功偉績,後世留名。可比起他的老祖宗可就遜色了。蠱惑事件錯殺了太子,相愛多年的衛子夫被他賜死。絕對比不上他48歲起兵,55歲登基的老祖宗劉邦。




霜晨月7805


按我的觀點的話肯定是漢高帝劉邦,漢獻帝之所以被人稱道,我想吃主要的原因是解決了前面歷代沒有解決的匈奴問題,因為匈奴的隱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出現,秦朝能夠合縱六國卻最後也拿匈奴沒有辦法。可見其戰鬥力,漢高帝劉邦也吃了虧,所以他們是採用和親休養。

如果我們拋去個人做的貢獻,單純個人來說漢高帝劉邦絕對遠遠超過漢武帝劉徹。

漢高帝劉邦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平民皇帝,這個是有劃時代,還有一個就是明朝的朱元璋。中國歷史這麼久遠,大一統的平民皇帝就兩個,光憑這一點漢高帝劉邦就比漢武帝劉徹強了不止一點。

論給當時百姓的好處,劉邦約法三章,結束了暴秦的苛政嚴法 ,給天下百姓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如同史記記載他當年進入關中的時候,關中的父老都擔心他不能在關中稱王,得人心可見。後來他從漢中出發,迅速的平定了三秦。漢武帝將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東西揮霍一空,而且晚年昏庸到殺了太子,若不是後來霍光專權,能夠英明的處理事件,或許西漢王朝從此進入沒落。這一點漢武帝跟乾隆有一拼。

所以我覺得漢高帝比漢武帝要強悍的多。


知常容


天不假年。公元前206年秦亡到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短短11年間,劉邦完成滅楚、滅異姓諸候王,使天下成為姓劉的天下。那麼以天子為中子,以諸候王作為天子屏障輔助保衛漢王朝天下的天下格局是不是劉邦心中的漢家天下?答案肯定不是,只是老天沒有給他太多的在世時間,相比與於異姓諸候王林立,封同姓諸候至少讓劉家的天下顯得“踏實”得多而已。

秦末分封楚漢相爭,群雄並起,世道再亂,說到底是分封反動封建思想沒有在秦始皇時代得到根除的結果。既然劉邦已經無法辦完成秦始皇時期以天子為核心的郡縣制,那麼在解決異姓分封與郡縣制之間有沒有一個緩衝的辦法?劉邦的緩衝辦法就是“同姓分封”。



同姓分封,是個傳統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之間一個權宜之策。雖然分封的禍害依然存在,但是畢竟諸候之間有血緣關間,當我們瞭解古代宗族關係的特點時,就會發現,劉邦因為沒有時間還得及改變的事,而採取的“同姓分封”對於將要不在人世的劉邦來說,是有其合理性的。同姓分封只是劉邦對來不及改變的事情作了一個暫時的緩衝。



劉邦採取同姓諸王分封方式,其表為封建,其裡為漢統。其實就是在族制的框架下支撐起來由封建制到郡縣制的過渡,其時代意義在於:建立起以漢為大統天下共識。而這種以漢為大統的共識是有相應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誅之”為措施來保障的。

初朝廷內有三股不容忽視的勢力的,便是:功臣、外戚和劉姓諸候王。也就是說,這三股封建勢力中,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分封。

前者韓信要分封齊王,後者盧綰封燕王。另外就是與劉邦聯合起來滅項羽的各路異姓諸候王。他們雖然表面上歸附於漢,實際上他們在自已的封地內是有“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特權的,不光如此,分地內的經濟財政收入是與漢朝中央沒有關係的。也就是說這些王,手裡不光掌握軍政大權,也掌握著一方的經濟大權。再者就是外戚,呂后稱制時,封諸呂為王。

與異姓諸和外戚相比起來,顯然,同姓諸候王可靠得多,事實也說了同姓諸候王也起到了一時的作用,後來的伐異姓諸王、滅呂黨也說明,不敢推翻劉氏江山跟同姓諸候王分封多是有著直接關係的。

所以,異姓不得稱王,然異姓不得稱王並不等於同姓王的就一定非要存在,漢姓王有沒有必要存在?或者說,同姓王還是一定要存在?這個問題,是很明顯沒有答案的。但不管如何,這個天下必須是漢家的天下,劉家的天下,這個天下共識已經形成,形成了政治共識以後,在其它的問題沒有爆發矛盾之前才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劉邦沒有時間去解決的問題,只能在政治基礎上給後世搭起了解決問題的政治框架,這也是後世實現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重要基礎。



劉邦在短時間內也只能用“同姓分封”的辦法緩解異姓諸候王之害,雖然如此,但在分封之害的徹底根問題上,老天沒有給劉邦太多的時間。分封之害和封建反動政體依然以“同姓”的方式存在,也只能留給後世去解決。



異姓諸候及外戚已滅,同姓諸候王同樣尾大不掉。漢朝建立以後,漢高祖劉邦採取同姓宗親分封制度剪除,將劉姓諸候王分封到全國各地,本意是想以天子為中心,諸候王作為天子的屏障輔助保衛漢王朝天下的。沒過多久,這些上馬治軍,下馬治的諸候王,不但沒有成為漢朝天子的得力擁護者,反而利用手中的封地和軍權任意生殺予奪,擅自行事,不顧漢廷法紀,大小事不再向漢廷天子請示,也不朝見天子,成了試圖脫離漢朝廷管轄的獨立小朝廷。當時天下共有五十四個郡,同姓的諸候王佔有了三下九個,而天子直轄的不過十五個郡,當時全國人口土地諸候王就佔了三分之二,名譽上天下是漢朝天子的,實則多半是屬各諸候王的小朝廷所擁有的。



真正解決同姓諸候王之害問題的,也就在武漢帝時期,漢武帝在位半個世紀,漢朝國力經文、景兩帝的積蓄,海內已經富裕,國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程度。對於解決諸候王、匈奴問題上,有足夠的資本和時間。比起劉邦時期所面臨的問題的複雜、時間緊迫和難度,漢武帝算是在祖先的成就之上在再去成就了。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作為皇帝劉徹比劉邦厲害。

一,劉徹在漢朝的歷史上把漢家基業推向高潮,達到了歷史的頂點,後人稱為漢帝國,並給了他雄才大略的桂冠,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也是恰如其分的。做為皇帝他執掌朝政、拿捏群臣,雄才大略、定於一尊,對於皇位繼承人,他一家之言、意志堅定,立子殺母,做法絕然。在對外用兵上他靠著帝國雙臂,大開大合、戰略決然,開拓西域、封狼居胥,做到了一個漢帝國執政者應有的功績與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劉徹比他的高祖劉邦厲害。

二,漢朝的開創者劉邦做為一個人以草莽英雄般橫空出世,面對西楚霸王,百折不撓,意志頑強,在失敗中不斷的吸取教訓,終於在最後一戰定立乾坤,彪炳千秋於建立了漢家基業。但是,劉邦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坐的並不舒服,在皇位繼承人上他自己就拿捏不定,外朝而操縱聖意,以至於皇位繼承人竟不按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對外用兵上面對匈奴的強勢,白登之圍之一戰而漢朝委曲求全於匈奴多年,不得不以和親維繫漢匈關係,國內局勢,面對諸侯王,異性之王叛逆四起,劉邦拖著疲憊的身軀,四處征戰,各個擊破,在漢朝不安寧的國祚下劉邦含淚擊築: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守四方。作為皇帝劉邦應該不及他的後代劉徹在皇位上的厲害。


楊柳青青春之聲


漢高與漢武誰優誰劣?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其時代的侷限性,所謂時勢造英雄。有怎麼樣的時勢則會造就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漢武與漢高不是同時代的人,沒在相同的時代處理過相同或相似的事,討論其優劣實屬不易。假如讓漢武帝換成秦末時代,以他剛烈不羈與剛愎自用的性格來說,充其量只會是項羽或者還不如項羽。讓漢高生在漢武年代,中國歷史至多多出一個唐高宗一樣的皇帝,驅逐匈奴,我們所稱的漢族也無從談起了。不過說起兩帝對後世的貢獻,漢武確實比漢高多那麼一點點,那就是他折騰出來的文治武功。舉個例說:漢高在沙漠裡植了棵樹。經文,景兩個人精心培育,到武帝時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武帝伐了此樹造了許多有用的東西。


北迴歸線北


劉邦的主要功績是建立漢王朝,雖然在位時間較短(八年左右)但是這並沒有限制到他的歷史作為:1輕徭薄賦,實行“十五稅一"的低稅政策。2首次提出了"以孝治國"的理念,3制定“重視農業,休養生息”的國策,從而在全國大力發展經濟。4白登之圍後,適時的採取和撫匈奴的外交政策,維護漢初的和平。5多次御駕親征,討伐異性王,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



再看漢武帝,雖為守成之君,卻在近五十五年的漫長的統治期間,於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均有重大建樹: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地位。 2 興辦太學,培養人才。 漢代太學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創辦的、正規的高等學府,自漢武帝設立歷兩千餘年而不絕,實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3 開疆拓土,徹底打敗匈奴。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在位共開拓疆土的面積為198萬平方公里;先後大膽起用衛青,霍去病等多次有力打擊匈奴,使其"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4開創絲綢之路 , 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歷史意義重大。5 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



當然,漢武帝晚年的一些錯誤也是非常嚴重的,"窮兵黷武","蠱惑之禍"等都為後人所詬病,但是這些絕對不能掩蓋其豐功偉績的耀眼光芒,特別是他在文化,教育,外交方面的創舉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與走向。


筆者以為,劉邦鑑於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在位時間不長等現實原因而難以施展,單以作為皇帝這一職業期間的表現,漢武帝超出了漢高祖。


一路高歌84460944


世人都說秦皇漢武,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漢武帝能和他並列足以說明他的歷史地位很高。

但是依我之見他們二人很難區分誰更厲害,因為二人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而採取的國策自然也是不同。總結來說漢高祖打天下定江山,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對外政策是能吵吵就絕不動手。而漢武帝則是依靠前人的“文景之治”攢下了足夠的資本有錢任性,出去都是擺出一副“你瞅啥”的態度不服就打、不聽話還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愛誰誰,有錢!



劉邦定天下已經年近半百,他為了恢復國力穩定統治制定了一些列的措施:

一、減輕農民稅賦提高生產積極性。

二、讓士兵復原並按照軍功大小分給相應的土地發展生產。

三、鼓勵生育恢復國家的勞動力。曾經有人說“給我一個女人我能創造一個民族”,把他穿越過去合適。

四、劉邦打擊匈奴失敗後為了緩和與匈奴的關係採取和親政策,而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我剛剛平定天下國力不濟打不過你,但是你也不能來打我啊,不如我們做親家吧……

就這樣漢朝跌跌撞撞熬死了呂后,迎來了文景之治,正是這爺倆為漢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史料記載當時國庫的糧食多到沒地方放,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數不過來有多少錢。

漢武帝繼位後國內形勢一片大好,錢糧充足兵強馬壯是該一展身手了。第一個目標就是匈奴,當年和親是緩兵計現在就讓你嚐嚐漢軍的厲害。就此漢朝軍隊打擊匈奴、吞併朝鮮、開通西域創造了“漢武盛世”。而到了漢武帝晚年他反思自己發動的戰爭行為感到慚愧發佈了“罪己詔”,這反而更顯出了漢武帝的偉大。



總上所述,他們二人都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實在很難區分究竟誰弱誰強,如果讓漢武帝回答他肯定說劉邦厲害。而我只能說他們二人都是大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