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彌留之際爲什麼老是熱?

家安靜的地方


我非西醫生,西醫論述自然有其依據。然我也認同古人認為,醫易同源的講法,因為我們訖今所見的中醫歷史上神醫級別的幾乎是道士。在此就題主所問發些謬論,也許有點匪夷所思,不用太著意較真,有興趣可看看。

中醫與易學均是以陰陽五行學作為其基本理論,首先,惡性腫瘤在中醫認為的形成是與熱毒有關係,而且是主因,正所謂寒者易生氣之疾病,而熱則易生血的疾病,這裡的氣血是個正宗中醫中藥才有的觀念,西醫是沒有的。我們知道:在男女兩性之中,統計學顯示癌症更偏向於男性,這也是為何男性比女性普遍短命的原因之一,君不見你的周圍,八十開外的婆婆蠻是有的是,而八十開外的爺爺真不多了。

深究原因,現在科學認為,女性的遺傳天生就有比男性優勢之處,因為女性的染色體是xx,而男性是xy,那麼我們很容易看到若男性一旦失去x染色體便有生存之險,而女性失去一個x還有一個x,所以在這點上,女性先天較男容易生存。我認為:科學不分中西,西醫可用,中醫亦可用的。


那中醫是對患癌者為何會男多於女呢?只要你願意接受中醫的理論,這個就很易解釋,上面講到癌症在中醫為熱毒之症,然而男主陽,熱為陽,女主陰,陰為寒。所以你留心觀察下,通常怕熱是男多,怕冷則為女多,我的女同事就經常講:就算再熱還是喜春夏而不喜歡冬天,就是這個原因。因此熱毒之症男較女多就是這樣原因。

再以中醫及易學觀點,進一步解釋癌患將逝者為何感覺熱,熱在中西醫有很大不同,西醫:發熱是可檢測的,體溫計測量超37攝氏度是為發熱,很容易理解。而中醫所說的熱,很多時候用儀器檢測不出,準確講是用現在所能造成的儀器檢測不到,而只是患者能感受到。而光是人感覺到的這個熱很多時是氣血所致的,比如有腎陰虛的人常感手足心很熱,但用探熱針一量還是正常溫度的,就是這個原因。

在中醫人是一個陰陽合體,在易學生人為陽死鬼為陰。道德經講,天道惡盈,所以才有了成語“惡貫滿盈”就是這個意思。中醫:由於人身陰陽失調失去平衡所以致病,熱毒為火為熱為陽盛,因此當這個熱毒催谷到頂峰之時,陰陽則距離分道揚鑣的時間不遠了,人身的陰陽合體分離就預示病人要快罹世了。易學:易學是看宇宙整體的非一定要具體到個人,但個人不能違宇宙總則。人世間,生人為陽而死鬼為陰,然天道惡盈,陽亢(於患者就是自身感覺熱得不行)必陰,此為易經作者告訴其子孫苗裔,物極必反的真理使然。我們觀察四周,當人又或事物每每發展到頂峰之時必迅速步向衰敗,就是這個道理了。好,就胡亂說到這裡,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題主你。


民俗玄學研究者


有天查房時,驚訝地發現一個85歲的老奶奶正在吃冰棍,這個病人肝臟廣泛轉移,全身黃疸,皮膚呈金黃色。我說:這個太冷了,不能吃啊。她用虛弱的聲音說,我覺得內臟像著火了一樣,太熱了。

為什麼癌症終末期的病人總是感覺到這麼熱呢?

1.癌性發熱:癌症晚期患者腫瘤負荷比較大,體內許多的腫瘤細胞不斷的汲取營養,不斷的有衰老死亡的腫瘤細胞出現,這些細胞代謝之後產生的代謝產物產生內源性致熱源,主要為腫瘤壞死因子,引起病人發熱;另外,腫瘤細胞生長迅速,組織缺血缺氧發生壞死,壞死物質吸收引起發熱。這種發熱一般為低熱,體溫不超過38℃。

2.胃內灼熱感:很多病人並沒有發熱,總感覺到內熱,其實是胃內灼熱感,由於癌症末期病人進食量少,甚至不少人出現嘔吐,胃基本是空的狀態,胃酸和胃消化酶無食物可以消化,對胃粘膜的腐蝕引起嚴重的灼熱感。這就和正常人兩頓飯不吃,感覺胃燒的難受是一樣的道理。有些病人吃了冷飲或者西瓜感覺舒服多了,其實這種感覺只是暫時的,空的胃內進入太涼的東西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使這種灼熱感加劇。

3.陰虛內熱:內熱是中醫的概念範疇,是指自覺體內有熱,而實際體溫並不升高的症狀,陰虛內熱就屬於這種情況。陰虛內熱的症狀有: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夜熱早涼,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腫瘤末期患者體質非常虛弱,臟器處於衰竭的邊緣,血管內容量不足,血壓偏低,類似於休克前期,這時候會出現四肢厥冷,口渴,內臟灼熱感。有的病人出現嚴重盜汗,被子溼透,衣服都能擰出水來。當病人感覺很熱時,首先測量體溫,看是否有發熱,如果體溫38.5℃以上時,及時退燒處理,補液補鉀,防止脫水。如果體溫不高,感覺內熱,囑咐患者多飲水,適當吃一點稀粥或者麵包類食物。如果晚期腫瘤患者極度虛弱,且出現嚴重內熱和盜汗的現象,說明病人情況已經非常糟糕了,基本上生存期不超過一個月。


胡洋


(2018年7月26日 曾醫生有問必答)

癌症晚期彌留的病人,往往會主觀感受到內熱不適或者痛苦異常,一般表現為胸部悶脹不適、心窩處燥熱不爽、面部熾熱及全身焚燒感等,繼而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比如冬天脫衣服、喝冷水、吃冰淇淋、開空調等。

引起這種發熱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②內分泌與代謝紊亂;③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一、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

主要是癌細胞缺血缺氧後大量壞死、機體蛋白質大量分解、組織壞死物質吸收等,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和干擾素等,這些因素都會直接作用於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無菌性炎症反應。這種情況稱為“吸收熱”,一般不超過38.5℃,所以病人只會感覺到內熱難受,但又不是非常嚴重,神智一般還是清楚的。

二、內分泌與代謝紊亂

癌症晚期彌留的病人,往往已經不能進食,皮膚、呼吸、排尿等丟失很多液體,引起重度脫水。我們都多少體會過極度口渴的感覺,出現口乾舌燥,渾身燥熱不舒服,恨不得跳到冰窟裡降溫。有些嚴重的病人,還出現類似“中暑”的反應,神志不清,極度煩躁。

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身體主要靠皮膚汗液蒸發散熱,其次是呼吸。癌症彌留病人,嚴重脫水,自主神經為了減少液體進一步丟失,會使毛孔收縮,減少排汗,自然體溫會慢慢上升。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解釋一下癌性發熱即我們常說的腫瘤熱(NF),癌性發熱熱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指癌症患者出現的直接與惡性腫瘤相關的非感染性發熱。

引起癌性發熱的常見惡性腫瘤有,淋巴瘤,霍奇金病,急性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發或繼發性肝癌,肺癌,腎細胞癌,甲狀腺轉移瘤等。

癌性發熱發生的原因

一. 腫瘤本身所導致的發熱

1. 惡性腫瘤細胞本身可能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如腫瘤內白細胞浸潤引起炎症反應、惡性腫瘤細胞內釋放抗原物質引起免疫反應而發熱;

2. 腫瘤組織迅速增殖時,病灶中心區域的腫瘤細胞由於血供不足壞死液化,釋放出致熱物質;

3.由於治療引起腫瘤細胞大量破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導致機體發熱,TNF 是一種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分泌的多活性蛋白質,可分為 TNF-α 和 TNF-β,而 TNF 可通過 PGE2 而致發熱,而且 TNF 能誘導 IL-1 和 IL-6 的產生, TNF,IL-1,IL-6 都是內源性致熱源,從而引發發熱;

4. 腫瘤細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質,如類癌產生 5-羥色胺、嗜鉻細胞瘤產生兒茶酚胺、肝癌細胞產生甲胎蛋白,以及許多腫瘤細胞能產生異位激素等,都對機體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其中有些活性物質可引起發熱。

二.體溫調節失衡的發熱

一些腫瘤患者長期過度消耗,體溫調節中樞失去平衡,也可能導致發熱。

三.腫瘤相關的感染性發熱

1. 腫瘤患者普遍因為疾病進展或放化療導致免疫力降低,極易發生感染;

2. 某些實體瘤容易引發局部阻塞,造成繼發性感染,如晚期肺癌合併支氣管阻塞的患者,可能因痰液排出不暢合併肺部感染;

3. 某些免疫力極其低下的腫瘤患者(包括長期應用激素的患者)可能合併真菌感染;

4. 留置導尿管、胃腸管、PICC 等可能導致感染。

癌性發熱的一般特點

1. 持續時間上,癌性發熱的病程更長,動輒遷延數月,與感染性發熱差異顯著;

2. 在發熱的程度上,以 39℃ 為界,癌性發熱以中低度發熱為主(39/51,76.5%),最大多數患者體溫在 38-39℃ 之間波動,而感染性發熱以 39℃ 以上高熱多見,二者差異顯著

3. 在症狀體徵上,癌性發熱時全身症狀或可不明顯,患者有時不能感知或無明顯感知;

4. 抗感染治療無效,對控制發熱中樞鎮痛藥物反應較好;

5. 血液檢查,外周血中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細胞粒比值大多正常;

6. 癌性發熱患者大多不會表現出惡寒和寒戰,以下午和夜間發熱為主。

檢測方式

關於判斷癌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說法不一,上面已經簡單說了幾個,比如發熱時間,外周血檢查,患者體徵表現,抗生素治療無效等等,這些特異性不是極高。目前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有下面幾種方法。

一、炎性標誌物C反應蛋白(CRP)的檢測,這個大部分醫院都可以做,關於這個檢測就不累述了;

二、降鈣素原檢測,降鈣素原(PCT)是一種急性感染早期診斷的炎性標誌物,在人體內含量極微(<0.1ng/ml),但在全身性炎症反應 2-3 小時後即可升高,因此具有早期診斷價值。在癌性發熱、局部感染、病毒、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移植物宿主排斥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CT 濃度不增加或輕微增加,而只在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感染時才明顯增加。這使其在臨床的鑑別診斷中具有可靠的參考價值,靈敏度比傳統的炎性標誌物 C 反應蛋白(CRP)還高。

三、萘普生試驗,萘普生是一種新的阿斯匹林樣藥物,具有抗炎、鎮痛、降熱的作用,退熱機理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進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達退熱效果。臨床試驗發現,萘普生對感染性發熱的退熱作用不甚理想,但對癌性發熱卻有明顯的退熱作用。可以作為長期發熱患者判斷病因的初篩試驗。

長期使用萊普生應考慮其潛在的不良反應:胃炎,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血小板減少。還應注意與萊普生相關的禁忌症,如心,肝,腎功能不全。

有些患者在停用萊普生後癌性發熱可復發,若再次出現發熱,應重新評估,再次排除感染和其他原因的發熱。

四、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癌性發熱患者 NAP 積分顯著降低,而感染性發熱患者 NAP 顯著升高,且這一指標對非血液系統腫瘤患者更為敏感,可作為區分兩類發熱的有效指標。

只有正確的判斷髮熱的性質及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華為小哥在印度


這種現象中醫叫做大氣欲脫徵兆,是體內陰寒瀰漫,逼陽外越,一線微陽退守一隅,作頑強抵抗,正邪做最後一戰,正邪抗爭故發熱,微陽虛浮故面赤。此時若針灸足底湧泉穴並強灸關元、氣海等穴位,幫助病人暫時逼退陰寒之邪,或可讓患者多續一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