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爲何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

褪色的愛4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您提到的這個問題,是嬰兒期遺忘,往往在特定的年紀之前,那些事情都無法回憶。比如你媽媽某天突然告訴你,說你小時候總啃別人的腳,你會大吃一驚,然後不信。

當然這個年紀是不一定的,有些人是3歲,有些人甚至能到8歲,8歲前到事情全都遺忘。

這主要和我們掌握語言的年紀有關,當沒有語言的時候,我們不能存儲任何形式的早期記憶。沒有語言輔助,小孩往往職能記住12-24小時內的記憶,真可以說比魚也沒好哪裡去了。

漸漸長大,我們的海馬區有新的神經元生成,加上語言/音樂/場景畫面等記憶更為立體,我們往往有很多有迴路的記憶,很難遺忘。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0-3歲被稱為“嬰兒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在這三年的時間內,幼兒學會了走路、說話,形成了對事物的基本認知,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一段時期。但是,為什麼成年之後,我們卻忘記了兒時的這段記憶呢?

所謂嬰兒期記憶缺失,並不是說嬰幼兒沒有記憶力(實際上2個月大的嬰兒能記事24小時),而是說成人之後,我們不能從大腦中提取到3歲以前的記憶!

美國最新一期的探索者雜誌上登出了明尼蘇達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的解釋。他們認為,我們大腦裡沒有存儲任何形式的我們可以想起的早期記憶,這主要是因為嬰兒時期人類還沒有掌握語言能力。早期記憶一定是通過非語言的形式得以記錄的,推而進之,人類就不能用語言講出他們的早期記憶。

有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後,大腦皮層和海馬區還會繼續發育,皮層還會再形成很多突觸和髓鞘,海馬區也會加入無數新的神經元,新神經元生成的減少會損害新記憶的形成。然而海馬區一旦有新的神經元生成,也會影響到現存的記憶,新神經元會重建海馬區的迴路,這些新建的迴路就影響到了已有迴路裡的記憶。

多倫多兒童醫院神經生物學實驗室的Katherine Akers稱“嬰兒期遺忘指的是人們對於出生後頭幾年記憶的缺失,大部分人記不住兩三歲時發生的事情。

但似乎並不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記憶能力!例如你的3歲的女兒可以詳細地敘述去動物園的經歷,前幾天去看望了外公等等。但當她五歲時,她就忘掉了這些記憶。”

通俗的來講,就是嬰兒時期腦子長得太快,以至於把記憶快速“抹去”了!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鎂客網


人類不是三歲之前不記事,而是因為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遺忘幼年的經歷,這導致我們想不起來三歲(這只是一個大概的界限)之前的事情。樓下很多答友對此呈現了很多科研證據,筆者要重點從人類個體發展和社會角色的發展過程來補充這些答案。

首先,在三歲或更小的時候,嬰幼兒是有記憶力的,而且記憶力非常強,他們會很快學習大人們的發音、做法、習慣等等。但部分上是作為這種強大記憶的代價,他們的記憶力持續時間(retention)非常短,可能只有幾個小時。但就是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會逐漸累積成他們成長、智力發育和語言發展的基礎。他們最終記憶下來的,是那些反覆出現的信號,這些信號之所以反覆出現,比如吃飯的各種符號或者飯菜的各種叫法,既是因為他們需要生存,只有牢靠地記住這些相關的內容,他們才會生存下來。其次同樣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往往是人類社會得以維持的基礎,也就是大人們自身最常見的各種行為,這才導致這些信息或信號能持久反覆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記下了這些內容,但卻自然地失去了自己是在哪裡、什麼時候獲得這些信號的印象。

其次,嬰幼兒的大腦在快速發展和成長,這就導致對於個體的嬰幼兒來講,他們要接受和記錄下來的信息量特別豐富,往往呈現爆炸式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如上所述,他們會在自己的神經系統中保留下這些信號與自己行為的關聯,比如聽到一個吃飯就走向飯桌,但不會把自己什麼時候學會了吃飯這個詞這種無關的記憶留下來,這是人類要生存的基本進化論法則。只有能不停“遺忘”各種信號,才能讓自己保持對最核心信號的關注度,才能讓自己更有可能生存下來。

最後,之所以我們在這裡用三歲來衡量記憶力的情況,並不是因為三歲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的大腦或神經發育就出現了質變,而是因為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用三歲來為兒童的成長劃定一個階段。比如三歲之前叫入托,三歲以後往往就叫幼兒園(或者在美國不區分託兒所和幼兒園的情況下, 三歲以下叫toddler,指需要做小推車的孩子,三歲以上叫幼兒)。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長到三歲,其經歷就會發生重大的拓展,比如從家庭到了幼兒園,或者開始上各種興趣班等等。這些都帶給了孩子們接受的信息量的呈幾何級的變化。按照上面的介紹,即人類需要選擇性記憶與遺忘,那三歲以後就出現了多得多的新內容需要記憶,這樣自然就要進一步遺忘掉三歲以內的無關信息了。


科學時評


首先要說明一下,問題中提到沒有三歲以前的記憶。事實上,到底多大年齡以前的記憶無法回憶,是因人而異的,科學上也沒有明確的判定。

問題提到的這個現象,叫作嬰兒期遺忘,是指人們對特定的年齡之前發生的早期生活事件無法進行回憶的現象。

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大約100 年前, 由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認為,嬰兒期遺忘是對童年記憶壓抑的結果,他把這個遺忘的邊界年齡定義在兒童的 6~8 歲。

不過,後來許多心理學家做了很多測試,發現弗洛伊德提出的這個邊界年齡太大了。

比如根據199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心理學家Usher 等人做了一項調查,要求參試的大學生對 4 個重大事件 (住院,兄弟姐妹出生,家庭成員死亡和搬家進行回憶,顯示 2 歲之前的事件難以回憶,而 4 歲之前發生的事件回憶不完整;後來Eacott 等人重複並驗證了這個研究,得出童年遺忘的邊界年齡為 2.4 歲。另外 Mullen 等人報道,童年遺忘的平均年齡為 3.4 歲;而Howes 等人則報道,這個童年遺忘的邊界年齡,女性平均為 3.07 歲,男性為 3.4 歲。

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現在普遍認為人類嬰兒期遺忘邊界年齡為 3~4 歲。

而一些動物實驗表明,嬰兒期遺忘並非人類特有,大鼠同樣存在嬰兒期遺忘現象。

有很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的學者,對嬰兒期遺忘現象進行了研究,認為神經發展、認知系統的改變和自我認知意識的發展等導致嬰兒期遺忘的發生。但其機制到底如何還是個未解之謎。


洪良


這個命題我感覺還是有爭議的。不是所有人都會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我愛人就說他能夠記住幾個月時的一件事。當然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記憶,好像也無從考證了。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好像三歲前的記憶是真的缺失了,我就是這樣,好像還不止三歲,能夠記住最早的一件事大約在四五歲左右了。

按照明尼蘇達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的解釋,他們認為,我們大腦裡沒有存儲任何形式的我們可以想起的早期記憶,這主要是因為嬰兒時期人類還沒有掌握語言能力。早期記憶一定是通過非語言的形式得以記錄的,推而進之,人類就不能用語言講出他們的早期記憶。對此問題,神經系統科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指出,大腦中負責形成記憶的海馬狀突起在生命初期就發育完全,所以形成早期記憶的責任就被推給負責高級認知和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而大腦皮層要到嬰兒學會走路或入學前才能充分發育完成,因此,嬰兒的長期記憶能力就相當有限,所以記不起嬰兒期的事。而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抑制早期記憶,大概是因為這些早期記憶都是痛苦的。他認為,儘管我們無力重新喚起這些記憶,但這並非表明這些記憶沒有存儲在大腦裡;相反,早期記憶依然儲存在我們大腦的某個角落處,並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也有說是新神經元會重建海馬區的迴路,這些新建的迴路就影響到了已有迴路裡的記憶。

總之這個問題好像還沒有統一性的答案,就像題主的命題也有很多人提出異議一樣。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人的大腦發育影響到之前的記憶,不過我相信這些記憶還是存在的,只是沒有特別的密碼我們暫時並不能喚醒它而已。


鵜鶘心理



人的記憶與很多因素有關,有沒有三歲之前的記憶不能一概而論,應該看對什麼人、什麼時間段而言。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三歲前的記憶,也不是所有人都沒有三歲前的記憶。




首先,記憶與自我意識相關聯。人在沒有自我意識之前,記憶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那個時候你還不知道自己是自己,與別人有什麼不同。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是自己做了什麼還是別人做了什麼,記憶主體都不存在,怎麼會有記憶呢?現代科學對人的自我意識研究仍在深化中,一般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嬰兒18個月左右生成的,這主要是遺傳因素確定,後天訓練會加強自我認知能力和記憶的深化。所以有時人類能記起2歲時的片斷。


其次,人的記憶與語言有密切關係。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記憶是一種思維的體現。一般來說,形象的畫面沒有語言來標註就很難形成記憶。比如你腦子裡有一幅在海里游泳的畫面,一般就會跟上語言:某年某月某日在三亞灣與某某在一起。如果沒有語言,你還能記住嗎?所以,孩子語言說話學得早,一般記憶就會早些。當然,記憶依靠的是綜合信息,即使聾啞人也會有記憶,至於他們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或啞語)來記憶,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在此就不哆嗦啦。


再次,記憶還與時間有關,隨著時間的久遠,記憶也會淡漠。比如4歲的孩子,一般對3歲的記憶就相對清晰些,年齡越大對兒時的記憶就越模糊,只對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到老不忘。這說明記憶也是有選擇的,願意記下的東面或常常回憶提及的東西,就會記得更牢。


時空通訊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仔細想一想確實是這樣的,人很難回憶起自己3歲之前嬰兒期的事情。

這種嬰兒期記憶缺失的現象,其實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就提出過了,不過並不是說嬰兒期沒有記憶力,只是成年後的我們無法提取這些記憶而已。

想想也是的,我們在嬰兒期對於語言和行為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而這些也都是需要記憶力支撐的呢。

其實也有很多研究對這種現象做出過解釋。

我覺得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嬰兒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

3歲之前大腦皮層和海馬體都還在發育之中,新的突觸和神經元還在不斷生成,而這些新生成的神經元是會影響到已有記憶的。

另外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體也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嬰兒的記憶大多還是以短時的記憶為主,成年後自然難以回憶。


還有呢,形成一段記憶,人需要有自我意識,這樣你能意識到某件事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

也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這樣才能把發生過的事情進行組織和信息處理,語言相當於一種整理思維的工具。

3歲之前的嬰兒通常不具備自我意識和語言組織能力,在這種條件下的記憶,即使有,成年後可能也會因為形成機制的差異,無法讀取。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嘻嘻。


不吃腸的大腸


我是趙曉薇,資深心理學愛好者,一直用筆名marsbelle闖江湖。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記憶,指的是個體對信息進行接收和組織、存儲,改變和恢復的心理過程。記憶在認知心理學裡是這麼認為的,我們將信息進行編碼,然後存儲,當我們需要時再提取,這就如一臺計算機似的。

兒童失憶症一直是高校研究的話題。


總結下來,大概有這三點:

1. 海馬沒有發育成熟

海馬在腦功能結構中起到存儲長時記憶的作用。長時記憶就是存儲超過一分鐘的記憶,信息經過加工和存儲成為有加工深度的記憶,存儲容量無限,以語義編碼為主。

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所以負責加工存儲長時記憶的海馬還沒有成熟。多以感覺情緒和短時記憶為主,這部分信息是由前額葉和杏仁核負責。


2. 神經迴路的更新

我們的機體活動可由一系列神經衝動反應而體現。神經迴路的更新可能會導致原本形成相應記憶的突觸有改變,或者有突觸接觸不同的神經元細胞而改變記憶的構造。


3. 線索變化太大,導致記憶信息無法提取

關於記憶的遺忘,其中最重要的是線索的提取失敗。有研究說兒童由於成長迅速,原本感覺和知覺所形成的記憶會隨自己個體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導致你小時候看什麼都是大大的,巨人狀的,而隨著身高的變化曾經看到的景象不一樣了。所以線索提取失敗,也是遺忘的一個原因。


趙曉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本碩都是心理學專業。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兼職占星師,個人公眾號“AstroPsyvivi”。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誰說人類沒有三歲前的記憶,我就有啊,一歲多的事兒我都記得。


爸媽日記了寫了,一歲零兩個月帶我第一次去動物園,去了猴山。而我到現在都清楚的記得那天去猴山的情景,猴山是什麼樣,猴子是什麼樣,旁邊很多人是什麼樣。

實際上,更確切的說法是大多數人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至於嬰兒期有多長,因人而異。


那麼為什麼人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呢?這問題其實我已經詳細的回答過了,感興趣可以去以下鏈接閱讀: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1492739467706637/

這裡簡要的說一下,如圖所示的海馬體,是科學研究認為大腦中記憶的主要存儲部位。而海馬區齒回部分的新生神經元,會改變舊有的用於存儲記憶的神經元網絡,從而造成早期的記憶喪失。

人的嬰兒時期,是神經元生長最快的時期,構建最早期記憶的神經元網絡,很快被覆蓋掉,從而造成記憶喪失。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嬰兒時期的很多行為,都出自於本能。嬰兒的成長,對一些非目的性的記憶依賴度並不高。於是大腦把更多神經元網絡的構建,用在了更重要的地方,比如語言學習。


羅生物語


不能說人類為在三歲之前沒記憶,只能說記憶效果不好!

特別是對一般的事情記憶力不好,但是對刻骨銘心的事情還是有一些記憶的。比如我不到三歲的時候,和我的兩個表哥玩兒,最後把一個瓶子打碎了,直接把我的動脈給劃破了,呼呼冒血,我當時就被嚇壞了,現在想起來都很害怕。而我兒子在他兩歲半的時候就去美國看我,我們帶他去迪士尼去玩兒,他一直可以記住。

而在三歲以後,小孩就可以記住很多事情了。這主要是得益於,小孩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可以連貫的表述某一個事情,這些都有助於小孩利用圖景來進行記憶。而記憶力的持續提升,也會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這樣必然會使小孩甚至可以將很多事情變成永久記憶。

可見,3歲以下的小孩的記憶效果不好,主要和其思維能力不強有關。3歲以後隨著思維能力的提升,記憶效果就會持續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