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家长要不要制止?

用户68508595054


孩子有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是否要制止,这要看孩子有多大以及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生理敏感期,一般孩子在6-12个月是肢体发育的敏感期,也是孩子开始长牙的一个时期。如果恰是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内有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建议不要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孩子会有这种强烈的扔东西的自然行为,这有利于孩子的肢体生长和四肢协调能力的形成。这个时期也正是孩子开始长牙的时期,这时可以让孩子咬硬的并且可以吃的东西而不让他咬人,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出牙,有利于缓解孩子牙肉不适的状况,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孩子焦躁的情绪。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有意识的发展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比如陪孩子扔扔玩具球或扔扔布玩具,这样做会对孩子肢体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时期内,培养孩子肢体的协调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相反,如果这个时候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那么孩子的肢体发展会受到限制,孩子肢体的协调能力得不到发展,以后再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孩子生长的不同的敏感期,不要逆着孩子发展的需要,要顺应孩子生长的需要,攒足耐心,陪孩子一起度过这样的每一个时期,孩子就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就会非常聪明睿智的。一旦错过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以后就会很难弥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也是捕捉孩子在学习某方面有兴趣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对某些东西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抓住这个时期,孩子的某些天赋就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要想让孩子成为某方面的天才专家,就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而不要人为的制止孩子的行为。


平原春秋


孩子咬人、扔东西可能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的行为。我结合自己孩子的实例,来谈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不权威,但希望有一些参考作用。

咬人

我儿子一岁半,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时有发生。每当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不会盲目指责他,而是先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一岁半的孩子很多事情,他心里也明白了。

有意而为之地咬人

有时候我们帮他换衣服,洗脸的时候,胳膊或者手离他的嘴很近,他会趁机咬一下,关键咬的还很重,当我们发出“哎哟”的声音,他会笑。这个时候,我知道他是有意而为之,我会很严肃地对他说不,同时蹲下来、温柔而坚定地跟他说:“宝贝,咬人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咬人,咬人会让爸爸(他咬的那个人)受到伤害,你那么喜欢爸爸,肯定不希望他痛苦吧?”看儿子的神情似懂非懂,但已没了笑意,这时候,我会接着跟他说:“我们伤害了别人,要怎么弥补呢?来摸摸爸爸,下次不能再咬他了。”等我说完,儿子就会伸出小手,小嘴念叨着“摸摸”,然后摸摸咬爸爸的地方。

长牙期,牙样,需要磨牙

当他无缘无故地咬东西,咬衣服、咬玩具、咬人、咬一切东西,这个时候,我知道他不是真想咬人,咬人也不是一种有意的进攻伤害行为,只是一种生理的本能。这时,我会给他递上牙胶,跟他说:“宝贝,你牙不舒服,想咬东西是吗?这个给你咬。其他东西不可以咬,那些比较脏,是用来玩或者用的,吃到嘴巴里,不干净,肚子会疼。当然,咬人更不可以,别人会疼,这是伤害别人的行为。”

扔东西

好像每个宝宝天生都是“破坏王”,喜欢翻抽屉,扔东西,玩脸盆、扫帚、拖把……其实这是宝宝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有一些行为并不能用我们大人的“好”与“坏”来定义。

兴奋时扔东西

我儿子也喜欢扔东西,有时候听到自己喜欢的歌,特别兴奋,然后开始扔东西。我看到了,我不会立刻呵斥他,更不会帮他捡起来,我会蹲下来跟他说:“宝贝,你很喜欢听那首歌是不是,你很开心是不是,妈妈也觉得那首歌很好听,不过我们开心了,不能扔东西,东西扔坏了,我们就不能用了,书扔到地上,脏了,看的时候就很不方便。我们表达开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扭屁股,可以跳舞,可以跟爸爸妈妈阿公阿婆抱抱。”通常讲了之后,会好几天,有时候他又忘了,兴奋时又开始扔东西。那么我会把危险的东西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他能够到的都是比较轻的东西。这时如果他还扔,我会蹲下来,语气平静地跟他说:“宝贝,你很想扔东西是不是,扔东西能让你感到快乐。那么你可以扔,不过扔完了之后,要把东西捡起来,我们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说完之后,我会看着他扔。等他的兴奋劲过去,我会让他捡起来。经历几次捡东西的过程之后,儿子扔东西的频率下降了,同时自己知道扔了东西还要自己捡起来。

生气、沮丧时扔东西

当儿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或者某个玩具玩的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他有时候会出现生气、沮丧的情绪,同时会随手把神的东西扔了。当他坏情绪发作的时候,我一般会先观察,给他发泄的时间。这个时候,捡东西是次要的,首先要平复孩子的情绪。过一会儿,我会走过去,蹲下来,先抱抱他,拍拍他的背,问他:“宝贝很难受是不是,妈妈知道,你是不是因为这里打不开很着急?你是很想要那个东西吗?”一岁半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行,我们家儿子只会说简单的单词或者三四个字,点头或者摇头。所以只能父母靠去猜测。等他情绪稍微平复,我会帮助他:“宝贝,遇到困难不要怕,妈妈可以帮助你,我们一起来解决。”等困难解决了,他也恢复了平静。这时候,我会对他说:“宝贝,你刚刚生气的时候,把东西都扔到了地上,我们一起去捡起来好吗?”在这个场景下,我会陪着孩子一起把东西捡起来。

育儿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虽然小,但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所以我一直坚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温柔而坚定。

我们要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养育他,教导他。


时髦小豆


宝宝喜欢咬人和扔东西两个问题我们分开来看,先说宝宝喜欢扔东西的问题。

宝宝为什么喜欢扔东西?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喜欢扔东西大多有几种原因:

1、 好奇,觉得好玩。

一开始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当他扔出去以后发现,呀,原来东西扔出去是这么个样子,还会发出声音呢,有的还会在地上跳跃啊。并且每次扔出去,爸爸妈妈会帮他捡回来,这是不是玩游戏的一种方法呀?所以他就会多次去尝试把东西扔出去。

2、 觉得开心

随着宝宝四肢的发育,从一开始只能握住东西,到慢慢可以把东西拿起来,再扔出去,对宝宝来说觉得自己很伟大,很骄傲呀,他很享受这种乐趣,所以就不会不断的去扔东西,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很能干喔。

3、 宝宝生气了

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扔东西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方法。譬如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抗拒某些事情譬如吃饭、觉得没人陪他玩不开心,等等。总之就是宝宝在通过扔东西表达自己的不满啦。

所以,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先判断他扔东西的原因,再合理的去引导他改掉这个习惯。譬如宝宝如果是通过扔东西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很能干,爸爸妈妈可以鼓励下宝宝,然后告诉他好孩子是不会扔东西的。如果宝宝扔东西是发泄自己的不满,那爸爸妈妈一定要尽快改掉宝宝这个坏习惯哦。

宝宝爱咬人的原因也有几种:

1、 发泄情绪:

和上面扔东西一个道理,但是宝宝爱咬人不仅仅是不开心不满意,也可能是他太兴奋了,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很开心呀。这需要爸爸妈妈们平时多引导,告诉宝宝什么行为是不对的,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意愿等等。譬如开心的时候可以拍手鼓掌等。

2、 长牙啦:

宝宝牙齿痒,需要通过咬东西来缓解,咬人是其中一个方法,这个简单,给宝宝准备磨牙棒、磨牙饼干等。

3、 模仿别人:

有的孩子是看到别的孩子咬人,自己也跟着去学,慢慢就变成习惯。

不管宝宝咬人是出于哪一种行为,家长都要及时制止,如果宝宝一直不听,适当的小惩罚也是可以的。


孩子王育儿顾问



不管多大的孩子,出现咬人和扔东西这些行为,父母都需要干预。但是孩子年龄不同,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父母干预的方式也不一样。

总得来说,孩子咬人、扔东西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必经过程;2、孩子在表达负面情绪。父母首先要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从儿童的成长规律来看,3岁之前的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出现,会尝试不断拓宽自己的活动范围、证明自己有能力控制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出现的扔东西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伴随着坏笑,父母可以马上收起易碎的物品,拿出布偶或者塑料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扔东西的游戏,并且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扔着玩、哪些是不能扔着玩的。


孩子在长牙的过程中,牙龈会有痒痒的感觉,有的孩子会有咬人的行为,父母要问问孩子是不是嘴里面不舒服,可以给孩子买磨牙棒,告诉孩子不能咬人,人会疼的。


二、3岁之后的孩子出现咬人、扔东西的情况,更多的原因是有负面情绪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大人自己的不满。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们要多观察孩子的神态和表情,问问孩子是不是感觉很生气?并且要鼓励孩子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自己这么生气。问问TA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解决,而不是咬人和扔东西?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叠成小飞机扔得远远得。总之,父母要有恰当的释放情绪的方式,并且教给孩子。


如果孩子是因为情绪问题,出现的咬人、扔东西的行为,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制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正确的行为示范。


兰海


这样的行为是必须要制止,并且给与纠正的。

但是制止之前,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首先,这些行为也是分年龄段的。如果婴幼儿,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有几个原因:

1、口唇期,用嘴巴探索世界,或者是长牙期,牙床不舒服,所以咬人。

2、无意识(非故意),通过反复抛扔东西,自主学习。

这样的情况,不用制止,都是正常现象,等稍微大一些,就都能自己解决。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4岁以上吧。就需要了解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了。

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通过伤人和损坏东西,来吸引家长对他的关注和沟通。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

是为了保护自己?需要仔细并深层次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孩子只学会了这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方法?还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获得自我保护?

是孩子的一种模仿行为?是否从身边其他小孩子那里学习和模仿来的?还是日常作为家长也有动手和扔东西的习惯?

可能以上几种情况,形成的原因不同,制止的方式方法就不同。

比如,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孩子发泄情绪;不要大声的打骂孩子(你都打骂孩子了,还怎么纠正孩子的行为?);让他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ect.

但是孩子咬人、扔东西,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去阻止和纠正,对孩子本身的心理生理成长都会有不利影响,需要做父母的尽早干预。


我和孩子那点事儿


行为一:咬人

应对:当宝宝1岁后,出现咬人行为要制止!

“咬人”这两个字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就像定时炸弹一下,不少娃们都曾惨遭过类似的“暴力”,其实不管是孩子咬别人,还是可能被咬的,家长们心里都会特别紧张。


大部分时候,我们总喜欢直接找到解决方案,但是面对咬人这件事情,分析原因特别重要!到底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呢?】


宝宝4月龄左右,即将出牙时,会因牙龈肿胀等不适而啃咬玩具或最亲近的人,此时他还不明白咬人是对还是错,即便父母瞪着他说“不许咬”,也是没有用的。

一般的做法是给宝宝一些蔬果片、饼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胶,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机会。这样宝宝缓解了出牙的不适,也就不会咬人了。


而等宝宝1岁左右时,有时也会出现一兴奋就咬人的行为,不但咬身边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宝宝,也会咬自己。这其实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只是用错了方法。父母这时应该及时制止,明确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允许”的行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行为二:撕纸

应对:不用制止,让宝宝在撕纸中获得快乐!

一些家长发现,宝宝非常喜欢撕纸,刚买的新书,宝宝看几眼就开始撕,一直到撕烂为止。其实宝宝撕纸如同学说话、学走路,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当宝宝六七个月大,发现通过手的动作能改变纸的形状并发出声响时,会感到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所以会对撕纸“情有独钟”。

家长应教会婴儿将大纸撕成小纸,再撕成纸屑,使婴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训练手眼的协调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


因此,父母不要阻止宝宝撕纸,相反,还要鼓励。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书本和有价值的资料交给宝宝撕,也不要将不干净的纸给孩子,以防传染疾病。


行为三:扔东西

应对:可进行适当的认知教育,不建议严厉制止!

宝宝一天天长大,忽然有一天,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变得调皮起来,把桌子上的东西推到地上,抓起东西来就往地上扔,扔完了还得意地冲你笑。


当宝宝9月龄左右时,会对“扔东西”的游戏十分热衷。凡是能抓到的物品,都会被宝宝有意识地丢出去,他会感到非常兴奋,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然后就会非常高兴地重复丢东西的行为。

在婴儿阶段,乱丢东西可以帮助孩子的智力与心理的成长,在丢东西时,他们会观察到物体落地的方式和声音,学会心理期待,等等。因此,在孩子刚学会丢东西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阻止,可以把这种行为看做是学习。


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扔捡捡”的游戏,同时顺势引导培养宝宝东西扔出去还要收回来的好习惯,让他知道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


当然,父母还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认知教育,比如告诉宝宝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同时也要选择耐摔的物品给宝宝玩哦!


行为四:玩弄生殖器

应对:需制止,但不要大声斥责,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转移宝宝兴趣。

经常看到一些宝宝坐在婴儿车里,小手不由自主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尽管大人匆忙制止,但不一会小宝宝又玩上了。很多家长看到宝贝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往往会打他的小手,或大声斥责,但都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严重的还会变本加厉,玩得更加频繁。

其实,宝宝玩生殖器是一种常见的探索行为,对他们来说,生殖器和肚脐、手指、脚趾一样都是身体的一个部位而已,但触摸生殖器会有快乐的感觉,也就会不自觉地经常玩弄了。


家长首先应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给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丰富的活动,让宝宝的双手忙起来,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殖器;其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会对性产生好奇心,家长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句,解答宝宝的性提问。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应当经常检查宝宝的生殖器是否卫生,有没有异样,以便消除宝宝生理上的不良刺激,也能更好地保护宝宝的生殖器。


其实在懵懂无知的孩子眼里,根本不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当宝宝出现一些坏习惯时,家长不要一味的制止,俗话说“疏则通,堵则盈”,家长的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Care基因


孩子有咬人、扔东西这些行为,是否需要制止?要看他的年龄段。

出牙不适会导致宝宝咬人。

几个月龄的宝宝开始出牙的时候。由于牙龈不适,在吃奶的时候咬妈妈的乳头或者奶嘴。如果此时不及时制止,宝宝就会将咬人与游戏联系起来。随着宝宝出牙越来越多,被咬的人就会越来越痛苦。但是此时,不要训斥宝宝,而是要语气坚定地告诉宝宝,咬人是不对的。宝宝咬人以后,就停止哺乳,让宝宝明确知道,咬了妈妈就没有奶吃。

另外,妈妈和家人被咬后的声音和表情如果太过夸张。宝宝就会觉着咬人很好玩儿。从而形成咬人的坏习惯。最好的做法就是没有表情,或者没有反应,让宝宝逐渐丧失咬人的兴趣。



社交场合中,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孩子咬人。

在社交场合中承受过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孩子咬人。比如在孩子不喜欢的社交场合,强迫他与别人打招呼, 或者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等等,因此家长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适当降低社交活动的要求,同时给予他一些关注。

对于已经有了咬人习惯的宝宝,要态度鲜明的进行管教。当宝宝咬了人,要及时把它带离咬人现场进行冷处理,可以短时间不理睬宝宝,让宝宝知道,咬人是不受欢迎的。等宝宝平静了,再态度坚定的告诉宝宝咬人是不对的。



一岁多的宝宝喜欢扔东西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过程。

从一岁多开始,宝宝就开始喜欢扔东西。宝宝在这个阶段扔东西,是他在探索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宝宝正在观察,扔不同材质的东西和不同重物的东西,听到的响声和抛出的距离的不同。这种尝试与探索,让宝宝的身体机能、智力和认知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宝宝兴奋不已。

如果此时,家长制止宝宝,甚至惩罚他,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给他关注。这种做法无异于鼓励宝宝继续扔东西,他会用继续扔东西来试探家长的底线,家长的反应越强烈,宝宝就感觉更有趣了,并且乐此不疲。

因此,如果你想改掉宝宝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就要淡化这个问题。与其训斥孩子,或者是边抱怨边帮宝宝收拾,不如及时引导宝宝建立自己整理的行为习惯,比如捡起扔掉的小兔子,说:“小兔子迷路了,咱们帮小兔子回家吧!”带领孩子把玩具,归回原位。让孩子逐渐养成自觉整理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扔东西的游戏。比如指定一个区域,让孩子把玩具都扔到那个区域里。或者让他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宝宝发脾气扔东西要及时制止。

对于三四岁以上的孩子,用扔东西进行表示不满和反抗,这种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另外,如果孩子扔食物,或者贵重物品、易碎物品时,家长需要及时给孩子更换成可以扔的东西。



因此,孩子咬人扔东西,究竟是及时制止,还是需要淡化处理?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分,恰当处理,而不能一刀切。


涵宝飞翔


宝宝喜欢扔东西,咬人,只是表面看到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肯定不一样。光说扔东西,都需要分各种情况,比如宝宝的年龄,扔东西的原因……今天先说说扔东西这一件事吧。

第一个原因:这是个好玩的游戏

通常1岁多的宝宝特别喜欢扔东西。扔出去,你给捡起来,他就再扔出去,多来几次,脾气再好的妈妈也恨不能抓起他的小手打几下。

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生气,你想,为啥同样面对扔东西这件事,你这么生气,小家伙却那么开心?因为扔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个麻烦,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游戏。

其实小孩子在6个多月的时候,就已经会扔东西了,只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通常不会生气,还能淡定地觉得孩子只是好玩。

可是,当孩子再大一些,一岁多了,我们更担心孩子的安全,同时,对孩子的游戏要求也“高”起来了。好像只有玩摇铃、躲猫猫,这些我们成年人可以理解的游戏,才称得上是游戏。

孩子在那里扔东西,就不是游戏了?错错错。

小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时那种自己发展起来的游戏,比如扔东西。你给她设计好了,教给她玩的游戏,他很可能没有兴趣,看都不想看一眼。

很多成年人不理解的游戏,小孩子却乐在其中。比如小孩子就喜欢在空地跑来跑去,看见一个洞,过去用手指抠半天之类的。

很多小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就喜欢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自发游戏。孩子的自发游戏,正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源泉。

就拿扔东西游戏来说,小孩子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反复扔,这就是感知的过程,他在感知东西的摸上去的感觉、扔出去的重量,扔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弹起来的样子……然后,他看着你,让你给他捡起来,他好再接着扔,这不正是宝宝和你之间的互动吗?宝贝们在这个重复扔、重复捡的过程中,感知着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发展着自己和父母的感情。

作为爸爸妈妈,你在这个游戏中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在宝宝的脑海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记,所以,宝宝扔东西,你不能粗暴地阻止他:不准扔、而是指导他怎么扔。

小宝宝没有分辨能力,可能看见什么扔什么,所以贵重、危险的物品尽量收好,准备一些安全、无伤害性的玩具给她扔,小孩子既然喜欢玩扔东西游戏,就让他玩个够,给他各种能扔的玩具,比如各种重量、大小的球,各种重量、大小的沙包,陪孩子一起扔,给他示范各种各样的投掷技能,让扔出水平,扔出技能。

等孩子大一点,两岁多了,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了,就要耐心地教会小朋友:

什么东西可以扔,安全;

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危险;

什么时候可以扔,不影响;

什么时候不可以扔,会打扰别人……

第二个原因:我生气了!

有的时候,小孩子扔东西还真不是游戏,真是因为他生气了,那怎么办?

把扔掉的东西收起来,抱抱孩子,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还想玩一会儿玩具,但是又不得不收起来,你心里肯定难过极了,你可以哭一会儿,等你好一点儿了,我们可以一起收。”

千万别觉得这是在放纵孩子不听你的命令,相反,这是在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理解他,你爱他,你能接受他有情绪,但是,规则还是要遵守,情绪也要用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乱扔东西。

所以,孩子难受,可以哭一会儿,甚至妈妈可以陪着你哭,等你心情好一点了,再一起收玩具。

第三个原因: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还有的时候,孩子扔东西,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那我们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孩子乖乖待着的时候,我们觉得他现在很乖,反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

而孩子一撒泼、耍赖、发脾气,我们立刻冲过去关注他(即便你骂他一顿,这也是关注)。

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用发脾气扔东西这样的方法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了。如果是这样,那家长有必要把自己的关注点改一改,在孩子乖乖玩耍的时候,积极回应他,在孩子扔东西发脾气的时候,反而平静对待,不打不骂,温柔而坚定地教会孩子:除了扔东西之外,更好的表达方式。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孩子1岁,他总是随手拿到东西就扔,看见什么扔什么,不管能摔碎的、不能摔碎的,大人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东西非常累。也打过小屁股,管用一阵就又不管用了,该怎么处理呢?


一,2岁前的这些「坏习惯」,是聪明的表现?

宝宝的大脑发育到新台阶,出现如乱扔东西、总是吃手、爱光着脚等等,这是孩子进步的表现。

宝宝大约4个月开始,就可能有认生的现象了。这是宝宝成长的自然阶段,也是宝宝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过程。别逼着宝宝和陌生人打招呼,可能给宝宝留下「和人交往不愉快」的印象。

吃手,宝宝的「共同爱好」,2岁前是宝宝的「口欲期」,这种「感觉刺激」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实现自我安抚应对自己焦虑的情绪。2~4岁间会学到其他自我安慰手段,如语言、食物或者玩具,吃手行为就会消失。

宝宝扔东西是大脑主动支配手部运动的开始,是发育到一定阶段,宝宝的上臂力量、抓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需要练习扔!宝宝用这种方式探索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慢慢地认识世界,认知能力在进步,它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

光脚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双脚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接受地面的刺激,更好地感知地面的高低变化,促进感官和大脑建立联系,从而走得更稳、更协调。

宝宝3岁以后,这里说的大部分的「坏习惯」都会自己消失。作为父母,最好的应对方式是理解和引导孩子,陪伴他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二,扔东西是好事!如何轻松应对?

1岁左右的宝宝爱乱扔东西,是宝宝通过扔东西,来练锻炼手部动作的协调性,锻炼体力,增强自我意识;一些小孩子故意扔东西,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时命令他,他不会服从,因为这样可以受到更长时间的关注;好奇心强的宝宝,用这种方式探索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慢慢地认识世界,认知能力在进步,是开发智力的过程。

这个阶段对宝宝的运动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宝爸宝妈只告诉他们「不能扔」是没用的。合适的做法是把那些易碎、易撕、易坏的物品收起来,告诉他们什么可以扔,什么不能扔,以及在哪儿可以扔。

主动把一些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特性的能摔的物品拿出来,让孩子在合适的环境里,鼓励孩子摔!这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孩子的探究体验。让他做一些和生活习惯相关的活动,如丢垃圾,往箱子里扔玩具游戏等,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宝宝扔的东西不对或扔的方向不对,利用孩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心理特点,妈妈可以假装成不能被扔的玩具或用品,如饭碗。边哭边说:“你把我摔裂了”,引导孩子哪些东西不能扔。

三,如何应对宝宝发脾气扔东西?

宝宝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冷处理往往很奏效。宝宝发脾气扔东西,主要集中在2-10岁间。多数是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家长首先要找原因,对于恃宠而娇的孩子,家长应该彻底改变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忍让。要求不合理的坚决不能答应,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惩罚,如靠着墙角站几分钟。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同伴玩耍,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接受规则。

孩子不良情绪疏泄不畅时,家长最好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发脾气前说过什么或做过什么。接下来,我们应该蹲下身子,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的说:“宝贝,你心里难受有不开心的事,妈妈会尽力帮助你。”让孩子向你倾诉。等孩子平静后,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可以进行必要的惩罚,如收藏宝宝心爱的玩具。

母亲运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养成整理和收拾玩具的习惯。创造一个能使孩子乐于整理,能够整理的环境,在孩子整理得很好时要给予表扬。

至于那些可能存在能力缺陷的孩子,应该给予包容和理解。对待这部分孩子要有爱心,花更多的时间来正确方法引导宝宝。注意不要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切忌‘以暴制暴’打骂。

小编说: 教育宝宝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疲惫的身体,低落的情绪,再加上工作的压力,导致很多麻麻都有对宝宝发脾气的经历,发完脾气后又会又无比自责。如果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情绪,发脾气会上瘾,这种恶性循环对宝宝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心连心好月嫂


父母堂为您解答:

咬人和扔东西这两种行为应该分开来看待。

咬人

什么时候的宝宝最喜欢咬人,很多宝爸宝妈应该都会抢答了,没错,是出牙期。出牙期的宝宝咬通过摩擦牙龈来缓解牙齿萌出的不适感,也有很多宝爸宝妈向我们抱怨过,这段时间,陪着宝宝玩,一不小心就被他咬上一口,还挺疼。其实对于出牙期的宝宝而言,咬人只不过是他们缓解不适的一种方法,并非出于本意,所以,应对起来也并不难,家长也应该多给予一些宽容。

但如果宝宝度过了出牙期后,仍然会有咬人的行为,那么爸爸妈妈们就应该加以引导了。首先,被宝宝咬到的时候,要明确地告知,咬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会给对方带来疼痛。如果能找到关于这方面的绘本,可以反复给宝宝读几次。

扔东西

大部分宝宝是从2岁开始具备这样的空间意识——将玩具从盛放玩具的容器里翻找出来,或将散落在外面的玩具装回到箱子里去。而扔东西,也是宝宝对于空间的探索,制止,不应该,引导,才正确。

可以找一些沙包、软积木,让宝宝扔个够,但同时,告诉他们,除了这些专门用来扔的玩具以外,其他东西是不能随便扔的,如果宝宝无法区分哪些可以扔、哪些不可以,家长应该明确告知,宝宝虽然似懂非懂,但家长不能停止观念的灌输。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该减少“扔”这个动作的随意性,垃圾不要随手乱扔、手机不要随手扔到床上、包包和鞋子不要乱丢乱扔,有好的家庭氛围、好的榜样,正向的引导,宝宝也就不会再乱扔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