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資治通鑑札記616 高闕要塞今何在?

②春,大旱。

都資治通鑑札記616 高闕要塞今何在?

③匈奴右賢王數侵擾朔方【按:春季是牲畜產仔的時期,也是飼草青黃不接的時期,對於匈奴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利的時期。我們注意的是上一條是大旱。大旱對於草原當然是極為不利的。這就是說這次騷擾朔方,乃是天氣原因導致的匈奴自身的生存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況下發生的。如果不搶一把,估計是過不去這個坎了。但是這也就是在告訴漢帝國,此時的匈奴是非常脆弱的。窮極了,這才來搶。所以,對於衛青來說這就是一場春季之戰。對於有儲蓄的農耕社會來說,春季的戰爭,只要不是全局性的,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而且這次的戰爭的地方是在匈奴的領地,對於漢族的生產活動好不影響。】。天子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按:這也是長期爭論的地點。下面介紹兩種觀點,都是當代的觀點。1據百度百科介紹,高闕塞:古地,戰國屬趙,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青山鎮)向西的達巴圖音蘇木,夾在東側的達巴圖溝和西側的查干溝的臺地的斷崖上。這是一種說法。2但是另外的說法卻不是這樣的。依據張海斌先生在《高闕、雞鹿塞及其相關問題的再考察》一文認為,高闕本身就有高闕山和高闕塞兩個意思。高闕山,該文認為是指狼山西段,其山險峻陡峭,故此得名。其界限是從磴口縣的哈隆格乃溝稍西向東致烏拉特中旗的石蘭計山口。戰國秦漢的高闕山的防禦重點是在哈隆格乃溝,此溝才是高闕塞。該文特別是認為達拉開溝所經的杭錦後旗和烏拉特後旗所經歷的公路 山高谷深,懸壁峭立,不利於大軍車馬通過。我認為是否有利於行軍,特別是快速的軍隊穿插,應該是考察高闕塞的重要 參考指標。具體說來應該是從今天的包而陶勒蓋古城出發緣屠申澤西行至哈隆格乃溝出塞。這個古城就是漢代的窳渾縣。

都資治通鑑札記616 高闕要塞今何在?

,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沮,音俎。〕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俱出右北平;凡十餘萬人,擊匈奴【按:朔方和右北平這又是兩路大軍。此時應該是三路大軍。】。賢王以為漢兵遠,不能至,飲酒,醉【按:如果從朔方和右北平這兩路來說右賢王覺得遠是有道理的。】。衛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圍右賢王【按:奇襲。三萬大軍一夜跑六七百里,這必然是騎兵。所行之處當然有利於騎兵行動。】。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得右賢裨王十餘人,〔師古曰:裨王,小王也,猶言裨將也。裨,頻移翻。〕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十百萬,〔師古曰:數十萬以至百萬。畜,許救翻。〕於是引兵而還【按:收穫很大。需要說明的是,這裡通鑑的寫法和史記和漢書上的寫法有著很大的不同。而漢書和史記上的寫法大體一樣。史記在衛青的傳記部分是這樣寫的:“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集解文穎曰:“音俎。”為彊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出右北平:鹹擊匈奴。匈奴右賢王當衛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壯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逐數百里,不及,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於是引兵而還。”漢書的寫法是:“元朔五年春,令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俱出右北平。匈奴右賢王當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追數百里,弗得,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十百萬,於是引兵而還。”史記和漢書的寫法基本相同。但是如果我們對比通鑑,自然發現通鑑的不同了。就是通鑑多了“賢王以為漢兵遠,不能至,飲酒醉。”然後是多了“

衛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這麼一個情節。這個情節當然是與上文所謂的右賢王以為漢兵遠相一致。但是這個情節在史記和漢書中是沒有的。而且這裡說的“衛青等”也是含糊不清的。比如包括不包括右北平一路呢?肯定是不能包括的。但是沒有明說。還有就是,如果說出朔方的軍隊和衛青出高闕的是一路,那麼何必分開並列呢?最重要的是,即使是衛青的兵馬數量也是多大三萬人的部隊,姑且不算後勤人員。什麼地方可以容納這麼大部隊一夜瘋狂跑六七百里呢?這速度相當於清朝的六百里加急的奏摺了。這就要看看河套地區,哪裡有這樣的地方適合這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了?如果我們說高闕塞是在目前說的“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青山鎮)向西的達巴圖音蘇木”其實這個地方是不是高闕塞,不用瞭解古代遺蹟,只要看看路況就可以,或者說找些馬匹,按照古代的老道跑一晚上就知道了。是否可以跑六七百里是個指標。高闕具體是哪裡,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提到。估計在當時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也就是所謂的沉默的歷史的部分。從敘述看,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張海斌先生的判斷,就是不是在烏拉山和狼山的交接地方,也就是不是在陰山的山口。換言之,如果高闕是再烏拉山和狼山之間的缺口,那麼就意味著漢軍已經守住了匈奴南下河套地區的大門。匈奴人怎麼還能南下河套地區的朔方郡呢?從史記和漢書的記錄看,衛青使用的是夜襲,既然是夜襲,那麼肯定就不會太遠,如果很遠,在前面我們看到劉邦拿下彭城,項羽一夜奔襲到彭城,那是中原大平原地區。而河套地區呢?應該是水網縱橫。因此,我覺得張海斌說的地方,磴口縣地區可能比較適合史記和漢書中的記錄。這個問題可能比較複雜。我也就簡單說到這裡。我個人感覺司馬光團隊這裡的寫法應該是基於唐人以後對高闕的地理位置的判斷了。唐人顏師古就說高闕在朔方北了。高闕塞的問題個人以為似乎還是該存疑。所選的圖來於網上,僅供參考。
】。

都資治通鑑札記616 高闕要塞今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