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相「出海」敲鐘,私募股權有何隱情?

近期,多家國內的私募股權機構(PE)先後向境外資本市場遞交上市申請。先是主攻一級市場的基岩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登陸納斯達克主板市場;緊接著,以不動產投資為主的私募管理基金瑞威資本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除了上述三家以外,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瞭解到,目前還有數傢俬募機構正在著手籌劃境外上市,其中包括前段時間被推至風口浪尖的中科招商,也計劃赴港上市。一直以來,私募股權機構都是眾多公司走向資本市場的強有力推手,如今他們從幕後走向前臺,究竟有何隱情?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私募股權機構如今走向資本市場,大多因各種需要而急需快速融資、擴充資本金,而國內對該行業的嚴監管迫使其轉向海外資本市場。但是,由於這個行業缺乏穩定的業績預期,且比較容易受政策環境影響,恐怕上市之後的表現也不會很樂觀。

數傢俬募“出海”上市箭在弦上

6月中旬,國內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基岩資本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遞交招股說明書(F1),計劃登陸納斯達克主板市場。招股書顯示,基岩資本的註冊地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經營實體為其全資子公司廣州CSC控股的廣州基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其管理的資產從2017年3月31日的約1.13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17年9月30日的約2.62億美元,並在2017年9月30日後新設立了21支基金,已籌資總額為2.37億美元。

6月28日,私募股權基金瑞威資本也在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10年的瑞威資本,業務集中於不動產投資,並逐漸向旅遊、教育、養老、工業等“地產+”領域延伸。根據招股說明書,該公司旗下有12個項目基金和6個母基金,管理資金總額約為人民幣44.11億元,且2017年的項目基金收入佔總收入的94.2%。

據瞭解,目前PE直接A股IPO並非無政策可循,根據《合夥企業法》規定,“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夥人”,也就是說私募機構的主體如果成為上市公司將無法繼續成為普通合夥人,也就無法開展PE業務。

儘管A股目前有一些創投概念股,但要麼是原來業務轉型而來,如魯信創投,要麼就是非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如電廣傳媒,其控股達晨創投,除了幾年前借殼上市的九鼎投資外,真正的PE機構在A股首發上市還沒有先例。因此,國內想上市的PE機構只能選擇海外資本市場。記者瞭解到,還有數家PE機構也正在籌備海外上市計劃。

解募資之困為首要訴求

對資金的渴望無疑是這些機構“出海”上市的直接訴求。

瑞威資本提交的招股說明書裡有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瑞威資本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1291.9萬元,而該項數據在2016年至2017年的數值還高達9374萬元和4166萬元。此外,從瑞威資本的收入結構來看,該公司2017年收入的79.1%來源於項目基金的常規管理費,而在2015年該數據僅為39%。也就是說,公司對管理費收入的依賴遠超於績效費用,接下來對繼續募資擴大管理規模的需求足以可見。

一邊是對資金的迫切需求,一邊卻是不斷被收緊的融資渠道。不僅A股上市走不通,全國股轉公司還在2016年提高了私募管理機構的掛牌門檻。除了監管的因素外,今年行業又遭遇了去槓桿背景下的募資難題,今年上半年完成募資的規模同比下降了七成。

“如今許多基金面臨退出,但業績都明顯下滑,機構真的沒子彈去接盤了。”深圳一券商人士對記者分析。而梧桐領航基金總經理王彥則分析,想上市的不僅僅是私募機構本身,還有一些是包括了其上面的綜合金融財富集團。“對於大機構而言,上市意味著有了一張既能發股又能發債的牌照,既可以使存量資產延期或者兌付或者轉讓,又對未來做增量業務有幫助,還可以爭取海外資產的牌照,發展海外業務;而對小機構而言,上市就是為了活命上岸。”王彥說。

而像中科招商這樣的公司而言,赴港上市正是為此前的投資人尋找資本市場的新出路。“中科招商有2000多戶小股東,還有通過定增進來的許多投資者,總得給他們一個交代。”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這波上市潮實則是在“內憂外患”的巨大壓力下不得已的選擇。

料股價表現不容樂觀

美好的上市預期與上市後的現實效果之間會有多大差距?海外市場會如何看待這些中國PE機構的價值?王彥分析,海外市場大概會關注三個方面的因素,即運營能力、財務信息和投資信息。其中在運營能力方面,綜合各方研報發現,市場更偏好以管理費收入為主的公司,因為後端Carry的收入極易受到市場環境影響,波動大,不可預測。而目前海外已上市的私募機構惠理和黑石的管理費收入佔比都在八成以上。

而在估值方面,王彥認為,公司領先的資產管理規模、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優秀的盈利水平將被作為最主要的估值參考因素。而海外對基金管理公司估值的關鍵指標是歷史P/B比率(市淨率)。

實際上,從海外幾家上市的私募機構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都不太出彩,而且有些還面臨長期的股價低迷。公開資料顯示,在2007年完成上市的國際私募機構黑石集團,在上市當日收盤總市值高達380億美元,成為當時私募股權領域最大規模IPO,但在隨後近6年時間裡,其股價均在發行價之下。

國內私募機構還沒有赴美上市的先例,倘若真能上市,其股價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對此,受訪人士幾乎一致認為“不太樂觀”。“這個行業的業績不穩定,可預測性不強,也沒有很好的業績模式,因此恐怕上市後會有折價。”受訪券商人士對記者說。王彥也認為,PE這種題材在海外不是一個主流的題材,因此表現會很一般。當然,私募機構通過上市融資擴大資本金能更好的抵禦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