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世界,首先你得活着!创业者消解“空虚寂寞冷”指南

曾经的80后明星创业者茅侃侃在家中开煤气自杀,终年34岁。一夜之间,他的生平刷遍朋友圈,此不赘述。

太多创业者说过,创业路上,九死一生,压力之大,超乎想象。茅侃侃不是第一个因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选择从崖边跃下的人。

  • 2011年,上市仅3天的万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昌坠楼自杀,据了解他生前患有严重抑郁症;

  • 2016年3月,苏州金龙总经理吴文文自杀身亡,年仅46岁,长期患有抑郁症;

  • 2016年10月,“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因心梗猝死,年仅44岁;

  • 2017年2月,途牛旅游网预定中心副总经理李波,因心梗猝死,同样44岁;

    ……

高强度的工作和超负荷的压力,导致的不仅是创业者身体吃不消,更严重的是对他们心理的摧残。

曾有人针对242位创业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9%的创业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抑郁症,其次是注意缺陷障碍以及焦虑症。

今天想分享的话题是创业者如何克服焦虑、缓解压力,想要改变世界,首先我们得活下去。以下Enjoy it。

人生赢家 困境重重

通常,我们只看到创业者光辉的那一面,创业成功、身家丰厚、豪宅跑车,迎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越优秀、越成功的人,其实越不快乐。

创业者思想前卫、行为大胆,时时刻刻走在别人前面,被称赞为“人生赢家”,成功给他们带来了选择和机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进入一些特殊的困境,心理学上称为“高表现者陷阱”(high-performertrap),症状如下:

  • 他们容易认为太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目标;

  • 会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会容易用忙碌的程度来衡量成功,对于过度工作的状态习以为常,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等等。

他们的这种状态源于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社会对于“优秀”的定义存在着某种固化的思维定式,我们定义一个“好人”的标准近乎是一个超人,ta必须无所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非常完美。而且,我们对于优秀的人有着“持续优秀”的要求:当ta一旦被证明是优秀的,之后就不允许有任何失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总是追求“其他人都说好”的,追求“大家都认为是成功”的目标。

然而,即便是创业者,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为了维持别人眼中那个成功的自己,失败之时难以控制不甘和失落,最终只得一步步走上自我毁灭的深渊。

创业者最大的压力来自激烈竞争带来的焦虑,比如:

  • 如果竞争让我只能专注于一个功能怎么办?(Facebook 就是这样让其他创业公司陷入窘境的,其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让很多初创公司难以望其项背)

  • 如果我没有在对手之前立即开发产品或更新功能,那么我将失去先发制人的机会,怎么办?

  • 如果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趋近饱和,那么我的获客成本就会持续走高,怎么办?

    ……

创业者无可避免的压力还源自他们肩负了指导他们的公司走向成功和保障员工生活的重任,这种责任无形中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追求“完美”。创业者多数都是“高表现者”,追求完美几乎是一种本能。他们近乎强迫地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比如必须又快又好地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必须在xx岁之前上市……这种追求有助于他们高效、快速地实现一些细小的目标。

但与之相应的是,在所有的任务面前,他们会习惯性地照单全收,认为这些事自己都必须做,而不懂得放弃和取舍。而且,这些人往往由于能力出众,而会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机会——当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人生选择时,一切看起来都很重要,他们会难以分清哪件事对自己来说更重要。

李想在朋友圈发文说茅侃侃“他是身边所有好友心中最仗义的那个,没有之一。生活中,他永远是第一个出来帮朋友扛事儿的人,没有目的、不求回报;创业中,他背负了所有属于他以及完全不属于他的全部责任”。

“完美陷阱”的另一个表现是“忙碌成瘾”。在很多时候,创业者都会让自己保持非常忙碌的状态,而忽视生活。他们会因为要在各项任务上都交出令人满意的“作业”,而不断挤压自己的时间,忽略一些似乎是“不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成功该有的状态。

一些创业者由于教育和环境所致,总会有一种习惯性的“考试心态”,即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基础上,他们需要时刻保持“比别人更成功”的状态,或者,至少在自己的同龄人中,他们需要是最成功的那一小拨人之一。因此,他们会将自己时时刻刻都放到和他人比较的维度上,如果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人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自我怀疑。

从“京城IT四少”变成最不被关注的一个是茅侃侃急于通过创业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原因,也是把他推向深渊的根源。

一些高表现的创业者还容易陷入想要“赢”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比真正的目标达成更为重要。当他们陷入这种被肾上腺素支配的狂热中时,会来不及思考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而是迫不及待地要获得每一场胜利。

当他们想要赢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只要还没有获得胜利,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坚持下去。而且,他们总是来不及去享受、庆祝和总结自己的胜利。当达成一个小目标时,他们会忙着进入迎接下一个挑战的状态中。这让他们永远处于高压之下,时刻难以放松。弦绷得越紧就越容易折断。

精要主义 改变认知

“精要主义”(Essentialism)非常适合那些盲目追求胜利,而不曾停下来进行和自己相关的思考的人。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扰,可以尝试用精神“断舍离”的方法找到自我价值。

这种断舍离,不是对压力和工作偶而说“不”,而是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对自己来说不重要的事情,也能够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使你多线作战的社会压力,而是要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淘汰其余的一切。

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然后勇敢地放弃那些不重要的。重要的标准完全来源于你自己。放弃不意味着弱小或懒惰,你的自我价值也并不来源于某一个项目的成功。

“精要主义”认为,你需要弄清楚2个核心问题:一是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放在目标清单最顶端的,是需要集中资源去获得的?(金钱、时间、快乐……)二是你应该如何去获得它?

你还要重新定义“赢”。你要时刻记得,你不是为了赢而赢,而是要达成你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最好”的标准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所以你需要尝试的是接受一种“足够好”的状态。同样,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都不同,你所要追求的“赢”也并不是取得那些他人标准中的成功。

你可以试着去设想,如果你承担风险,可能出现的坏的结果,然后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然后你就可以试着做出一些小的创新和冒险。

你还可以试着分析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就,给你的每一点成绩赋予意义,看看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经验、能力还是金钱?这样的分析,会令你逐渐明白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你只是为了“赢”而“赢”。

记住,真正的成熟,是从你摆脱他人的那一刻开始的。希望你能够真正地聚焦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上去进行自我分析,而不是基于他人的评价;真正地和他人进入合作的状态,去欣赏和支持他人的成功,而不是永远将他人看作竞争对手或抱怨的对象——将注意力从他人更多地转移到自己身上吧。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能够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想要改变世界,首先你得活着!创业者消解“空虚寂寞冷”指南

摸清规律 克服焦虑

除了上述的从根本上改变认知以外,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做法来克服创业不同阶段产生的焦虑。

创业初期,不要总想着“与众不同”

创业初期,你的市场路径一定不能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创始人喜欢这样标榜自己,因为这可以保证他们获得融资和组建团队。

其实这个想法害人不浅,它促使了不少创业者的焦虑。相反,你应该把自己的创业思路当作是对竞争对手的模仿。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也要在早期阶段这么告诉自己。

当你有了这种模仿心态,在与竞争对手交锋之时,害怕无法做到完美而产生的焦虑就会大大降低。“落后者”也有落后的优势,你将有机会观察对手争取用户的方法并从中吸取经验,实现自身产品的最优化。通过借鉴,市场的后来者可以优先实现增长而不是纠结于如何搞新奇点。

“落后者”的例子并不少,比如Slack和HipChat,GitHub和Atlassian,Spotify和Pandora。

如果你执着于追求独特,那就说明你偏航了。创业的关键在于生存与成长,创业的真理在于:如果你没有用户,再新奇也无济于事。

谷歌产品总监Luke Wroblewski就曾经说过,“There are no original ideas but there are original executions”,意为世界上并没有“原创”的商业构想而只有原创的执行方法。

除此之外,新奇只是暂时的,不管你做什么最后都会被别人复制,而且比你做得更好。记住:新奇是没有所有权的。

你要知道,没有哪个产品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驱动业务的唯一动因是拓宽市场。市场变大对你和你的竞争对手都有利。某种意义上,你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而你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这张船票。你的奋斗目标应该是与这些公司齐心协力增加市场需求,和他们互相了解,良性竞争。长远而言,你们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一旦你这么想了,你就不会把竞争看做是一场速度比赛了。你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场持久战,关键在于保持稳定成长。

这样一来,你的负担就会减少很多。如果你知道你的对手在做什么,而你的团队一直在研发产品从未松懈,那你只要时刻关注外界需求并在恰当的时机做出反应就好了。你没必要为了比新颖强行赶工。而如果你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做同一套功能的话,你就不用担心短期内的市场变动了。

以上说的这些可以有效帮你在创业初期减轻压力,同时让你集中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你的状态和观念也自然会影响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创业中期,专注用户的留存

你对竞争的恐惧无外乎两种:一是怕利润减少,二是怕客户流失。比起前者,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没有顾客谈什么增加利润?创业公司发展到中期,应该已经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稳定用户,所以首要任务就是留住他们。

假设每个人都使用Facebook或WhatsApp,那么你认为Facebook的下一步重点是什么?当然是客户留存。

记住:企业的终极目标是收入增长,而非用户数量增长。当你的用户开始犹豫要不要离开时,你需要想到新方法吸引他们留下,再将留存率变现。

所以,你的任务是实时监测用户的留存。对大多数初创公司而言,将客户的留存率提高到5%(例如提高用户支持率和产品黏性)远比吸引 5% 的新用户(例如花钱购买广告,花时间搞业务开发)要难的多。

购买广告和扩展业务都是相对高风险的决策,不少创业家一听这两个词就头疼。但改善客服和产品功能则简单得多,而且几乎零风险。如果中期阶段你的中心并不在这方面,那你就本末倒置了。

牛逼的创业者并不在意竞争,他们看重的是用户。他们会往前看,而不是往旁边看。

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相比,维系老用户更为重要。如果一家创业公司的用户流失率很低,那说明这家公司的品牌主张深入人心,即使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好的产品,你的老用户也不会因此抛弃你。

这样忠实的品牌拥护者越多,你的产品就越有优势,竞争压力也就越小。

当竞争对手推出颠覆性产品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妥善利用工程资源,聆听用户意见。你无需做艰难的市场开辟,因为竞争对手已经替你确认了市场需求并铺好了路。你不妨做个市场的后进者,从先行者身上吸取经验即可。(苹果公司就是这类市场策略的业界典范)

如果你没有好好利用这段时间,那你的企业就会变成了一个行动迟缓的庞然大物等待淘汰了。

创业者担心的竞争并没有让他们走向灭亡,理解这一点非常关键:创业公司不会因为竞争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而一夜暴毙,但是却会因为对市场迟钝而慢慢死掉。想到这一点,创业者是不是可以放心不少。因为它意味着你不用每天早晨醒来、周末,假期里,始终处于高警戒状态;相反,你只需要确保始终对市场保持敏感就好并对变化作出反应就好。

上述论述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但不急于马上开始。不要把自己逼死在创业这场厮杀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长期目标是关注品牌

关注品牌就是加强用户留存。打造品牌让留存问题从有形(优化产品)过渡到了无形(品牌的亲和力)。

《从0到1》里面有一句话:“所有企业都对自己的品牌具有内在的垄断性。”说到共享型食宿你就会想到“Airbnb”,提到团队协作工具,我们想到的一定是“Slack”。

所以,无论你决定自己的品牌要传达什么,它所代表的一定是竞争对手拿不走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你而且他们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因为当用户看到赤裸裸的仿制品时,早就没有感觉了。

除了提高用户留存,打造品牌认知度的目标需要不断强化,最终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用户在万不得已,选择了竞争对手的时候会有不适感。你得让他们感觉,换了产品,他们就失去了部分身份特征。

你需要让自己的企业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面对竞争对手推出的新功能,你的用户的反应是这样的:“这个新出的功能太炫了吧,不过……我还是等他家也推出这个功能吧。希望能快点,不过没有也没关系,他家的产品在其他方面很好啊。”

MailChimp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品牌认知的例子。从企业视觉识别到用户体验,MailChimp成功树立了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哪怕有劲敌出现,会有多少用户在短期内弃用MailChimp?答案是几乎没有。

这部分你需要记住的是:

  • 根据企业所处阶段判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你的焦虑。

  • 你的公司并非独一无二,永远不要有这种错觉。你只是在和许多竞争对手一道参与市场需求的拓展而已。竞争体系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和你一样具有适应能力,它将以某种形式永远存在。

  • 维持用户的留存是王道。每一天争取拿下一块市场,这块市场相当于你的大家庭,让你的用户有归属感。健康的家庭永远存在,不会消失。

  • 品牌塑造就是巩固用户。如果你的品牌成了用户个人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就不忍心离开你了。

最后,消化消化以上这些结论,掌握好自己的节奏,保持一部分焦虑,但不要被压力所吞噬。

想要改变世界,首先你得活着!创业者消解“空虚寂寞冷”指南

直面危机 力求破局

前述内容是在创业者个人精神危机尚未发生之时要做的功课,一旦危机业已经发生或者某些损失不可挽回,你的精神行将崩溃,除了迈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你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挽救自己。

Jeff Booth是BuildDirec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身为CEO,恐惧和不甘失败维持自尊是他面临巨大压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他的公司陷入了绝境,每个人都期盼他能给出解决方案。巨大压力之下,他几乎垮掉,不过最后,他通过一些措施帮助自己克服焦虑并使公司回归了正轨,他的方法或许可以给身陷困境无法自拔的创业者们一些启示。

不要被动等待同伴的支持

对我来说,最具有启发性的事情之一是简单地意识到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孤独。许多其他的CEO也正在经历者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情绪。我必须要把我的眼光看向我自己的公司之外,并且立即通过人脉圈找到他们。

青年总裁组织(YPO),一个世界范围内公司CEO的组织,已经成为一个我用来与和我有相似经历的高管交流的途径,这个途径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与YPO论坛组成员的常规会议中?——8至10个CEO或者来自非竞争企业的其他高层决策者——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分享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并且坦率地讨论如何试图解决它们。

在2009年,当BuildDirect处在崩溃的边缘,我向我的论坛队员们坦白了,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我承认这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可怕的事情,但能够把它大声告诉其他人,帮助我打开了创新性思维,这些思维能够推动我想出解决方案。

最后一条:有许多其他人已经经历过和你差不多的挑战了。找到他们——即使这意味着你要把目光看向你的公司之外——但这是你克服孤立无援处境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茅侃侃一直的状态是企图自己承担所有的压力和责任,不会和人分享自己的孤寂和无助,这导致压力难以排解,直到出事。

释放你的无助,让别人帮助你

无助感就是邀请其他人参与你的世界,使它成为破解孤独的天然解药。挑战就在于要迈出第一步并且要放下你的防备。我发现从一开始就直接地向人们倾——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信任,然后再问问题——可以显著改善你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虽然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得到什么的反应,从我的经验看来,好处是远远大于风险的。

这并不是我自己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星巴克首席执行官Howard Schultz之前在他的公司2008年遇到危机的时候,就说过无助感和透明度在他们角色中的重要性。Schultz并没有试图成为星巴克唯一的救世主,他帮助他的员工理解了公司正在面临的挑战,并且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但是要达到目的,他第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就是放下他作为领导的架子。

然后,我也亲自体会到了星巴克领导的这种力量。在危机期间,我一周举行一次公司会议,解释给每个人听,如果我们不能找到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将不得不关闭BuildDirect。我们最终,没有闭门造车制定战略,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公开在整个团队面前,鼓励他们直接解决问题,并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军。

我们的很多创业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要防备很多东西,怕员工溃散、怕投资人撤资……所以他们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茅侃侃就承担了很多或许本不应他承担的东西。

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感激

当我想到我是如此幸运,拥有一个有爱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以及对我周围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能力,我很难在绝望和孤单中陷入太久。一份2007年的研究发现,事实上,感恩直接造成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支持认可,更低水平的压力和抑郁”——这仅仅是简单的感恩带来的心理好处之一。

挑战在于,我们总是在一时激动之下会心存感激。对我来说,保持感恩就意味着持之以恒。我会努力为家人和朋友挤出专属时间——然后我会尽情享受这样的美好时光,并且保证这段时间不受影响。我的家人有时会坐飞机出去旅行,当我们到达的时候,我尽全力确保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像游泳、篝火以及互相欣赏对方的公司上——而不是工作。这听上去可能很简单,但是所有的公司领导人都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有多难。最后,感恩就像一块肌肉:它是你必须要自觉锻炼的,否则你就会有丢失它的风险。

媒体报道知名度高的CEO,当事情进展的很顺利或者很糟糕的时候,往往会夸大其词,这可能会增加高层管理者的心理压力。那些通过公众言论来判断自己成功与否的领导人,他们可能会产生压力,有时这些压力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是优秀的CEO知道——而且总是尝试提醒他们自己,特别是最困难的时候——危机从来不是他们一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企业对别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他们建立团队,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并且把成功归功于其他人。当错误发生时,他们挺身而出,保护着他们的团队,这样员工才能继续实验和学习。我终于明白了,无论输赢,要知道公司遇到危机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永远不要认为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况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

如果认识到危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或许茅侃侃结局不会如此悲戚——在最无奈之际,他选择卖掉自己的房子来承担员工工资和公司债务,这看似仗义的举动,背后透着的是决绝。

最后,我想说的是,创业不易,且行且慢下来,给自己喘息和思考的机会,即便失败了,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想要做个改变世界的英雄,首先你得活着。新年将至,祝各位创业者诸事顺遂、人生得意,生活幸福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