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名人施一公:三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駐馬店名人施一公:三次

重要的人生選擇

剛過知天命之年的施一公,對生活充滿激情。施一公喜歡運動,到現在還經常跑步。

他喜歡激勵年輕人,不希望他們安於現狀。施一公舉例稱,每次去美國大型的製藥公司參觀,看到接待自己的全是老外,中國人大多數都是打工的,就會感到心裡不平衡。他說道:“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學生去了國外深造,但是有多少脫穎而出的?他們的智力水平並不比白人差,問題出在了觀念。中國人崇尚‘知足常樂’,這些學生非常滿足於現狀,導致他們不願做出改變。”

駐馬店名人施一公:三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鄭州,1972年,隨全家搬到駐馬店學習生活。1985年進入清華大學學習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1998至2008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2008年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2015年8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2013年先後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的一大夢想,就是想影響一批青年人,培養創新人才。“清華強則中國強。我希望能夠改變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如果每年清華的三千畢業生,他們不滿足於小我,而是把社會放在心上,這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施一公表示。

他提倡年輕人特別不應該為金錢物質左右了自己的興趣。他現身說法鼓勵學生,自己的三次人生重大抉擇中,最後都選擇了放棄金錢和物質。

駐馬店名人施一公:三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施一公剛剛畢業的時候,他想從政,因為當時剛剛經歷了家庭的變故,父親因車禍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去世了。施一公一度認為從政是最能夠改變社會現狀的選擇。

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成了過眼雲煙。他並沒有去從政,而是簽了一份合同,準備去香港從商。但就在臨行的前一晚,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去香港的工作機會,決定出國深造。

“一旦走進了實驗室,你會發現在科學研究的殿堂裡,一切都變得如此奇妙,難以想象。”施一公表示,“即使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也曾考慮轉行做金融,但是支撐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到最後的力量,來自於對於科研的信仰。”

“做科學是最浪漫的事情。”施一公說,“我曾為了考驗自己,故意去面試了一家跨國保險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的職位。當時的收入就是六位數的。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會去。”通過這次面試,施一公更加堅定信念,只要他堅持正確的方向,就不會輕易被周遭事物所打動,也不會因為金錢或利益而遷移。

施一公表示,很多人都把美國看作是夢想的樂土,但他並不這麼認為。1995年博士畢業後施一公就一心想回國。“但畢竟我還是想讓自己再往前走一步,因為可以用自己的才智為社會創造財富。”施一公回憶道,於是他又在美國讀了博士後。

至今為止,施一公從事獨立科學研究生涯歷時長達22年。“這是最讓我內心得到平靜的職業。做學術讓我得到寧靜和滿足。”施一公坦言,“我有時候會給故去的父親寫字,告訴他我在做什麼,以及我所做的這些對人類科技的發展有什麼用。”

經常有學生找施一公諮詢自己畢業之後應該選擇哪個學科更有前途。施一公表示:“我非常堅信一點,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只要把基礎打牢固,把科學方法掌握,並學會適當的發散性思維,選擇哪個學科並不重要。”

他推崇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能夠有跨學科的融會貫通能力。他在今年4月墨子沙龍的科普講座上,並沒有侷限於傳播自己的結構分子學領域,而是故意把話題打得很開,涉及宇宙天文的奧秘。施一公說:“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生物,我想讓大家知道世界很神秒,可能性很大,一定要去探究,多學知識,你會從中感受到愉悅。”

駐馬店名人施一公:三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施一公自認為最優秀的品質。大到為國家做出傑出的科研貢獻,小到為社會公德盡上一份微薄之力,他都願意身體力行。

尚在中學時代時,政治老師曾對他說:“別忘了你是施一公,你要做大事,要為駐馬店人爭光。”這句話對他成長的影響巨大,“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是大事,但是在我看來,無論做什麼,要看是不是能給社會帶來價值。”施一公說道,“如果你不把生命體驗到極致,你不後悔才怪。”

如今,施一公已經成了“明星科學家”,他在任何場合出現,都有年輕的學生們請他簽名,要求與他合影。施一公一般都不會拒絕,對此他表示:“作為科學家,應該低調、心無旁騖,我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但是科學家更應該擔負起社會責任,去做科普,向社會傳遞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