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醫院為什麼不救我父親?


施一公:醫院為什麼不救我父親?

這件事對我影響極大,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抑制不住對父親的思念。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曾經怨恨過,曾經想報復這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當值醫生:為什麼不救我父親?

但是後來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著像我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我真有抱負、真有擔當,那就應該去改變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施一公

文 | 施一公

我常常想:同樣是人,我真幸運,不愁吃、不愁穿,受過高等教育、出過國、留過學,擁有一份鍾愛的工作;可是我們中國有很多人沒有我這麼幸運。

我的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孩子也沒有我這麼幸運。儘管他們不像我這麼幸運,他們卻一直很為我自豪,他們為我鼓勁。

01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排在20名開外。

有的人或許會懷疑,認為我說的不對,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佈祖國大地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

我想說的是,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佔的是什麼優勢,我們佔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

我在海外的時候,只要有人說我的祖國的壞話,我會拼命去爭論,因為我覺得我很愛國。

曾經,我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晚宴時,與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他很不屑一顧,我覺得很委屈、很憤懣,但是我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但他回敬了一句,讓我說不出話。

他說:施教授,如果我們有你們中國的經濟體量,我們能把五百個人送到月球上並安全回來。

在國內,我覺得自己是個批判者,因為我很難容忍我們自己不居安思危。我們對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現狀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怎麼發展,怎麼辦也要有清醒的認識,並形成一定的共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爭論來爭論去的層面。

02

我們一定要看看歷史,不僅僅是中國現代史,也要去看科學發展史,看看各個國家強大的地方是如何起來的,而不是想當然地拔苗助長。

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與我們的文化氛圍有關。當一個人想創新的時候,同樣有這個問題。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做少數,就是有爭議。

幾年前,我獲得以色列一個獎後應邀去以色列大使館參加慶祝酒會,期間大使先生跟我大談以色列人如何重視教育,我也跟他談中國人也是如何重視教育。他笑眯眯地看著我說,你們的教育方式跟我們不一樣。

他給我舉了原以色列總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說他小學的時候,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親只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今天你在學校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老師回答不上來,第二個你今天有沒有做一件事情讓老師和同學們覺得印象深刻。

我聽了以後嘆了口氣,說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兩個孩子每天回來,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今天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但我想說我並不是悲觀,其實我很樂觀,我每天都在鼓勵自己,我們的國家很有前途,尤其是過去兩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現在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教育領域深層次的思考和變革,這個大潮真正的開始了。

在這樣的大潮中,我們每一個人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實事求是的講出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貢獻。

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大有前途。

03

我出生在河南鄭州,但成長在河南省駐馬店。為什麼我要特別提駐馬店呢?因為這個地方特別具有代表性。

駐馬店相對於河南,就像河南相當於中國,就像中國相對於世界。從地理,從經濟,從科技,從文化,都是這樣。我恰好是在開始有記憶、對社會有感觸的時候成長在駐馬店。

我在駐馬店小學升初中的時候,當時的小學常識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施一公啊,你長大了一定得給咱駐馬店人爭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這句很簡單的話我刻骨銘心記憶至今。從那以後,每次得到任何榮譽,我都會在心裡覺得是在為駐馬店人爭光。

今天,我同樣想說:老師您好!我還在為咱駐馬店爭光。我中學去了鄭州,大學到了清華大學。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駐馬店的父老鄉親,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鄉親在過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對我衝擊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觀幾乎全部打亂了。在此之前,雖然我受到了傳統教育,雖然我的父親告訴我要做一個科學家、工程師,其實我心裡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什麼、能幹什麼。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親被疲勞駕駛的出租車在自行車道上撞倒,當司機把我父親送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時候,他還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鐘62次,血壓130/80 。

但是他在醫院的急救室裡躺了整整四個半小時,沒有得到任何施救,因為醫院說,需要先交錢,再救人。

待肇事司機籌了500塊錢回來的時候,我父親已經沒有血壓,也沒有心跳了,沒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醫院的急救室。這件事對我影響極大,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抑制不住對父親的思念。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曾經怨恨過,曾經想報復這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當值醫生:為什麼不救我父親?

但是後來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著像我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我真有抱負、真有擔當,那就應該去改變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2012年的清明節,我回駐馬店參加小學同學聚會,很感慨。同班同學中兩個已經不在了,一個患心血管疾病,另一個是癌症。當時還有一位同學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療,現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想:同樣是人,我真幸運,不愁吃、不愁穿,受過高等教育、出過國、留過學,擁有一份鍾愛的工作;可是我們中國有很多人沒有我這麼幸運。

我的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孩子也沒有我這麼幸運。儘管他們不像我這麼幸運,他們卻一直很為我自豪,他們為我鼓勁。

04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不一樣。哪點不一樣?他們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我有興趣,但最初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興趣做研究,我的興趣是很晚才培養起來的,驅使我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

我成長於駐馬店,是地地道道的駐馬店人,那裡的鄰里鄉親也從沒有把我當外人,這種親情常常讓我感動;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回報我的父老鄉親,哪怕是取得成績讓他們為我驕傲呢。這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報。

不知不覺間,我的觀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當今的社會為什麼會變得這樣物慾橫流,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一致向錢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氣。當大學畢業生以收入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價、選擇出價稍微多一點的公司就業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邊的世界變得陌生。

我有時候想,是不是世界變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兒了。我怎麼就不理解,連我身邊的人,連我一些同事、同學、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這個社會怎麼了,我們關注點太不可思議的狹窄了!

中國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們一樣幸運,他們很需要我們的幫助,需要每一個幸運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做形式化的社會實踐,但很支持他們選擇中國欠發達的地區去看看、去體驗,比如去支教。

在這兒我舉一個支教的例子。2008年我全職在清華工作,我的一個本科生從陝西農村的一所希望小學支教回來。

在我的辦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說:施老師,您知道嗎,儘管是希望小學,那裡的孩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很瘦,一天只有兩頓飯,早上十點一頓,下午四點一頓。

為啥?沒錢!

他們沒有肉吃,只能吃飽兩頓飯;他們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儘量早點睡,因為要節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之間上課的時間。

但他們都很滿足、很開心……

05

我不曉得,我們做基礎研究的,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改變什麼。我受中國傳統教育很深,作為一個敢擔當的讀書人,不僅應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也需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只可惜自己的時間精力實在太有限,總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點事情,總想有機會回家鄉給父老鄉親做點什麼。我挺慚愧的,其實我既沒有照顧好我的母親,也沒有照顧好妻子和孩子。

我們缺什麼?我們缺這份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缺這份回報父老鄉親的行動。

在清華大學,我每次給生命科學學院的新生做入學教育的時候,我都告訴他們:你千萬不要忘了,你來到清華,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個人,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地區,一群人,一個民族。你千萬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學生,還是我的同道,我們每個人真的要承擔一點社會責任,為那些不像我們一樣幸運的人們和鄉親盡一點義務。

這是我除了對科學本身興趣之外的所有動力,也是我今後往前走最重要的一點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