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合羣,正在殺害中國年輕人

辦公室裡的嘰嘰喳喳,也許只是心照不宣的打趣。

你沒必要上前迎合,假裝自己並不孤獨的像他們那樣聚在一起。

玩遊戲吃雞,為了大家一起,你傷害著自己的眼睛,浪費著自己的時間,心裡沒有一絲開心。

別人才不管你呢,多一個人加入遊戲,他們就少一分被別人甩在身後的焦慮。

在北京,只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一起孤獨的生活在這裡。

猛獸都是獨行,牛羊才會成群。

偽合群,正在殺害中國年輕人

但是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於不好相處,等同於異類。

於是,多少中國年輕人,陷入了一種叫作“假裝很合群”的症狀裡。

明明週末想去圖書館學習,舍友卻都在刷劇打遊戲談戀愛,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隨他們的生活作息;

明明想將下班時間用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卻為了合群去喝酒應酬、唯恐被同事排擠;

明明不愛看綜藝,但身邊的姐妹都在追《創造101》,為了和大家湊近,你不得不也誇起了王菊,罵起了楊超越;

明明一個人活得很精彩,卻害怕被世俗稱作“剩女”,只好答應相親、一次又一次的低頭和妥協。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羊群效應”

在一個集體中待久了,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在一個糟糕的環境裡,合群就是浪費時間。

時間是最公平的給每個人都只有不變的24個小時。

你將時間花在“合群、為別人而活”上,就註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時間就少了。

當你合群時,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在偽裝自己呢?

逼著自己合群,你很辛苦吧。

考公務員,當老師,磨滅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和大家討厭同樣的人,和大家喜歡同樣喜歡的人。

為了合群,有多少年輕人甚至搭上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忘記了自己的追求和目標,失去了自身的判斷,最後只能讓生活越來越糟。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了合群而放棄思考,在群體中不負任何人,卻惟獨辜負了自己。

偽合群,正在殺害中國年輕人

一位知乎網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研究生室友,每天早上6:00起床,雷打不動聽CNN,然後跟著念,堅持了三年。

畢業後其他人都去考公務員或者進企業,只有那個室友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做高端導遊翻譯。

於是,在所有合群的人都朝九晚五、活得越來越平庸的時候,他已經飛遍了千山萬水。

後來可能是飛累了,五年後他又回國考了公務員,找了個專業對口的職位,幾年攢下的錢在單位附近買了個小公寓,一直未婚。

對比之下,大多數人的合群顯得有些平庸無趣:

不過各有各的生活節奏,只是這個人更加灑脫。

人生沒有什麼好的壞的結果,重在過程,過程中自己開心快樂,無愧於心,最好。

我們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大學裡肆意揮霍著青春,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再努力攢錢,幻想有一天能周遊世界。

而不合群的他,趁年輕先周遊了世界,看夠了風景之後,才回來安家立業。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許從十年前某個清晨6:00就已經開始了。

有人天天早起學習,不顧他人的冷言冷語,為自己的目標持續不懈地付出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卻為了合群,為了不顯得格格不入,拼命地融入集體、偽裝自己。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氣。

他們只追逐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只為做出令自己無悔的選擇。

偽合群,正在殺害中國年輕人

比起偽合群,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有時候反而顯得更可愛。

就像梁朝偉,不喜歡交際應酬,總是和外界保持著一定的疏離感。

內向又不愛交際的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有聲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獨。

他會自己買張票去中央公園看雪景;

他會打飛的去倫敦喂鴿子;

他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禪修班,在簡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就像意大利導演費里尼所說:要擁有很多內在資源,才能享受獨處。

太多人在迎合別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卻在獨處中找到了內心的邊界與平和。

不合群的他,喜歡在獨處中沉澱自己。

鮑爾萊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棄自己融入集體。該來的自然會來,該走的註定要走。

適當地將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學會與孤獨握手言和,我們會活得更舒適。

合群還是獨立?說到底,這只是一種選擇。

沒有所謂的對錯,關鍵是聽從你內心的想法。

如果你為了不顯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別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這才是問題。

你不需要去刻意迎合。真實的你,就很好。

我很喜歡郝蕾的那句話:“我是一隻鷹,你不要老是叫我去排隊,大雁才排隊呢。”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