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省會爲什麼選擇在福州而不是廈門?

亖說


福州為什麼是省會

如果你翻看福建省歷史,你會發現依山傍水、多山少地的福建,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並創造出絢爛獨特的閩文化。

從先秦時期興起的閩越國到秦朝設立的閩中郡,其中心都是位於今福州附近。

南陳時期,陳武帝設立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而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

到了隋朝,隋煬帝將三郡合併為建安郡,轄區相當於現福建全省,郡治在閩縣(今福州)。

唐朝時福建屬於江南東道,唐玄宗時將閩州都督府改成福州都督府,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州這個名稱,之後為了加強邊防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這也是第一次出現福建的名字。

再往後,無論是兩宋建立福建路,還是明清、民國的福建省,省會一直是福州。

所以,從歷史傳承來看,除了在元朝泉州曾短暫置行省於泉州外,福州一直是福建的政治、文化的中心

福建的“福”取自“福州”的“福”字,而且縱觀整個福建省,歷史上可與福州匹敵的只有沿海的泉州。泉州,不僅是閩南文化和閩南話的發源地,還是曾經歷史上是世界的第一大港。不過,福州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它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閩江橫貫城市,入海口有海島作為屏障,典型的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既可以阻止陸路攻擊,也可以抵禦海上威脅,一旦出現叛亂或者外敵入侵,可以固守城池的同時,等待中央朝廷的馳援。同時,由於閩江的存在,相比閩南的地區,福州更加方便與閩西、閩北溝通。正是福州的地形環境,讓這裡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政治中心、軍事中心。

泉州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經濟異常發達,但是一方面位置更加偏南,土地稀少,並遠離中國行政中心,對閩北、閩西的控制力不足;另一方面閩南地區祖先是是來自躲避戰亂而南下的北方漢人,並非這裡土著居民的聚集地,所以從文化、管理、交通以及凝聚力上都不如福州

廈門,曾經是古泉州的一部分,後來因為鴉片戰爭,廈門與福州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讓廈門的地位提升,最後獨立建市,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口岸,改革開放後中央的大力支持,促成了廈門經濟的高速發展。因為廈門的歷史比較短,地位遠不如福州

為什麼福州經濟沒有其它城市好

福州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其成為福建的軍政中心,但是也是因為地理位置,讓其經濟發展受到侷限。雖然福州位於閩江的出海口,憑藉這種優勢,按道理說它應該很容易發展航運,成為重要的貿易港口,但是福州“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自身沒有太多平地建港,對外被崇山峻嶺阻隔,水運交通又受限於閩江航道窄水位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福州的發展,作為再造開放的貿易口岸之一,卻長時間沒有完全發揮出港口的作用。

在山地遍佈的福建,福州位於河口平原,且氣候舒適,在農耕社會是人類的聚集地之一。因為天然的軍事屏障,讓這裡在戰亂年代也相對安定,所以福州人生性更加安穩。而閩南的祖先主要是來自因戰亂南遷的中原漢人,而這裡的自然條件相對惡略一些,這也培養了閩南人憂患意識和冒險精神。不同的環境造就的兩個地區居民的不同性格,讓閩南人更勇於外出拼搏,這也就是下南洋的閩南人多於福州人。到了改革開放後,當年出海奮鬥的閩南人衣錦還鄉,給自己家鄉帶來大量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建設,福州原來的交通劣勢也在逐漸的改善。尤其是作為省會城市,這裡逐漸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交通節點。同時為了改善港口土地資源不足的情況,福州也重新規劃興建了幾座新港口,不僅提升自己的經濟水平,同時也帶動閩東北一起發展。福建是一個非常低調的省份,除了廈門名聲在外,福建的其它城市也繼承了這一性格,福州也是一樣,雖然看上去存在感不高,實際上從歷史到現在都是東南沿海十分重要的城市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 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廕庇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

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
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廈門從鄭成功嘉禾演武不過300餘年歷史,民國時期開始發展,不過偏安一隅,發展範圍極窄,建成區有限,到改革開放時期作為經濟特區才很快發展起來。其時福州作為省會已三十多年了


綜上所述,福州的歷史淵源是廈門所不能相提並論的,當然這也不算是福州只是歷史方面贏了廈門,其實福州本就是一塊寶地,自古以來名人無數,文化極其豐富。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廈門作為沿海改革先行的試驗田,它的發展後勁似乎更足,同時因其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吸引力無數旅遊觀光遊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省內無論其經濟還是名氣也遠遠蓋過了省會城市福州。
但是,福建選擇福州作為省會城市而不是廈門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基的。


梓晨一君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目前在福建省外,有很多人誤以為廈門是福建省會吧。

就現狀而言,在福建省內,閩南為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而在閩南城市中,又以廈門的知名度最高。

不過,在福建形成之初,是不太可能選擇閩南一帶為省級政府所在地的,更不可能選擇廈門為省級政府所在地。

因為,當時廈門還沒有形成城市。

西漢時,中央政府力量第一次進入福建。秦時,雖在今福建一帶設立了閩中郡,但實際上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郡,因為秦軍沒有進入福建,中央政府也沒有派遣官員到福建,閩中郡實際上完全由當時的閩越王治理。漢武帝時,閩越國反漢,四路漢軍進入福建,將閩越人幾乎全部遷往江淮一帶,隨後,便是中原移民持續進入福建,今日之福建逐漸形成。

福建者,福州、建州(今閩北一帶)之合稱,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唐代。換言之,當時的福建,主要指的是今福州和閩北一帶。

宋代以後,閩南崛起。宋元時期,泉州為東方大港;明清之際,廈門港崛起。至於今日,在經濟、文化方面,閩南的重心角色,越發重要。

所以,結合當下的情形,這個問題或許應該是“福建省會為何不遷到廈門?”

省會改遷之事,並不少見。比如在京廣線、隴海線興起之後,鄭州即取代了開封,為河南省會,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乃是省內重心出現了絕對性的轉移,即鄭州在成為南北交通要衝後,其重心角色已遠遠超過了開封。

福建的情形,顯然不是如此。今日福州,在經濟、文化方面,依然是福建的重心所在。改遷省會之事,對於福建來說並無必要。

類似的情形,在山東、遼寧、江蘇等省也存在,這些省份和福建一樣,都在發展中形成了雙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以山東為例,青島在近代崛起以後,成為新的中心城市,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濟南,但是青島和濟南遠沒有形成鄭州和開封那樣的對比,而且濟南依舊是省內中心城市,那麼,也就談不上要改遷省會。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著眼點不在“省會之爭”,而是從全省的角度來看,那麼,出現雙中心乃至多中心格局的省份,往往是經濟比較發達而且發展也比較均衡的省份。以江蘇為例,除了南京外,蘇州、無錫也都是很出色的城市,如此,南京在省內的重心角色,就沒有武漢、成都、西安等在省內的重心角色那麼顯著,但是,對於江蘇的整體經濟來說,這難道不是一個好現象嗎?


何書彬


縱觀中國所有省份,省會城市從來都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

“省會”,又稱省治、治所,古稱“首邑、省城”,做為一省行政中心(政府駐地),一般做為省政治、經濟、科教、交通中心。通俗一點講的話,就是全省資源最集中、歷史文化底蘊最豐富的區域。

福建的省會-福州,福州又稱“榕城”,確實滿城適合榕樹生長。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距今2000多年,人類活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

自戰國、秦漢以來,長期做為閩人首府,晉朝,大量北方民眾“衣冠南渡”,對當地的農業技術、科教文化帶來巨大進步。其次,蔡襄、曾鞏、趙汝愚、辛棄疾等諸多歷史名人相繼主政福州,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並在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歷代擴城植榕,修建水利交通,經過長期耕耘積累,慢慢形成現在的福州。

廈門,隸屬於福建省,又稱“鷺島”,做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行政級別不低,經濟總量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也遠超省內其他地區。廈門的定位,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

歷史沿革,自晉設立同安縣以來,反覆歸屬於同安、南安、泉州。廈門真正進入歷史發展期,源於明末清初關成功據守廈門、金門。解放後,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劃歸廈門1978年0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里區,郊區更名集美區。基本形成現在的行政區域。

雖然80年代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神速,但地理區域、歷史人文等先天條件不足,做為省會城市條件並不具備。


河東三叔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福建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江蘇、安徽一樣,福建也是地名拼出來的。江蘇是江寧與蘇州,安徽是安慶和徽州,至於福建,則是福州和建州。福州就是現在的福建省會福州,至於建州,則是福建北部的南平市。在福建境內,最先崛起的是泉州。在宋朝統治時期,由於絲綢之路已經被阻斷。宋朝只能開通海洋貿易,這就是海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州和泉州成為了遠洋貿易中心。


元朝統一天下之後,福建成了獨立的省份。福建成為省份之後,泉州成為了福建省會。但泉州這段歷史並不長,90年之後,明朝在南方建立,元朝皇帝敗退草原。明朝建立之後,重新確定了福建的省會。不過這次的省會不是泉州,而是福州。由於明朝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作為港口城市的泉州日益衰敗。福州則主要對內發展,屬於福建北部的經濟中心。


在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清朝後期,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被迫開放了自己的國門。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不得不說,廈門的發展非常快。在20世紀30、40年代,廈門已經崛起成為大城市。目前,廈門已經成為福建南部的經濟中心。這與內陸省份不同,形成了南北兩大城市的格局。再加上正在重新崛起的泉州,福建沿海的三大城市鼎立。


既然有泉州和廈門可以選擇,那為何會把省會設立在福州呢?其實原因很複雜,第一,福州一直就是福建的省會,有長久的歷史傳統。第二,就是福建的地理問題,福州地區山地環繞,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因為地理上的優勢,選擇福州在軍事上多了一層保障。最後就是省會選擇困難,福建全省多山地,無論是福州還是廈門,在交通上都有一定的問題。因此根本不用更換省會,繼續留下福州是最合適的。


在東南沿海城市,基本上都是多經濟中心的格局。


Lonhn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廈門的盛名早已銘記於心,這是教科書文化和電視廣播文化為廈門帶來了實惠。從澎湖灣、金門島、經濟特區、計劃單列等等人文文化和民族文化泛生出來的現代文明。廈門的繁榮昌盛是從近現代開始,由於它是全國僅有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福建省唯一一個經濟特區,因此被許多中西部朋友認為廈門是福建省最發達的城市。

人們的普遍心理就是誰發達則就意味著誰最大,最大則就以為最強,最強之省內城市莫過於省會。所以,有一部分人士把廈門當作是福建省會。


資料圖為國家級海峽西岸經濟區,

覆蓋兩岸五省部分地區,中心區福建省,而福建省的中心區是以沿海地區為主,這其中包括福州和廈門。


而事實上的福建省省會是福州市,這是業內人士廣為稱讚的省會城市,因其本身的包容程度較高,而且在國內同類城市裡常給人一種低調、謙虛的感覺。

福建省將省會定在福州是歷史原因,該市長期以來就是福建省會(古稱州郡道路治所),立福州為省會也是順應歷史的潮流,是文化延續的體現。


民間查訪專員


福州之所以是省會,和地理位置無關,和當前經濟發展無關。決定一個城市成為省會的,是歷史沉澱。福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採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製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製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春秋時期,閩越王在冶山建起了福建第一座王都——冶城。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于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

廈門只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之前都是兩岸政治軍事的前沿,根本就沒有什麼發展,更無歷史意義。廈門經濟特區於1980年10月批准設立,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1],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半島三個臺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准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廈門經濟特區是我國的六個經濟特區之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實行計劃單列,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城市之一。所以,廈門再強,也只是經濟強,想要成為省會,根本沒資格。


無小土


好幾個回答我覺得有扯了,左顧而言他,說不到點上。

首先有一個理由很多人說到了,就是福州歷史上長期作為州郡治所和省會,而廈門更是原始的沒邊了,發展起來都是多虧近現代海運的發達。

可以說根據歷史傳統,不變倒也正常。但為什麼就要安排福州作為省會,同樣福建也取自建州,也就是現在的建甌,只要知道這兩座城市的重要性也就明白為什麼省會選擇福州。

看這幅圖應該就能明白,早期秦軍包括之後的軍隊都是依河行進,河流作為統治的作用至關重要。整個福建最重要的河流就一個,就是閩江。


這是福建區劃和閩江流域,一條閩江干流支流包含了福建一半地區,早期福建發展為閩中郡後為建安郡,主要發展區域就在閩江流域。

建州就是現在的建甌就在南平市,也就是閩江中心位置,支流乾流匯合之處。福州就是閩江出海口,福州的好處除了卡在閩江出海口,海運河運便利外,對內具有戰略縱深,還有較廣闊的農耕區域,發展歷史深遠。

廈門的問題很簡單,和泉州一樣,缺少內部河運作為戰略縱深,或河流短輻射小,僅僅是對外海運發達。中國古代長期作為大陸國家,所有的運輸依賴河運,自然要把福州建州作為政治軍事中心,便於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作為經濟發達的泉州廈門,自然要靠邊。


臥家人


真是莫名其妙。福州是個省會的時候廈門還是個小漁村。改革開放才區區四十年,特區不是四千年也不是兩千年。怎麼提問人一點常識都沒有啊?廣東省會為什麼是廣州而不是深圳?山東省會為什麼是濟南不是青島?照你這邏輯可真夠嗆。全國大哉問啊。


榕樹閩江Tony


廈門,作為“清新福建”的第一網紅,儘管名氣沖天,但卻從來沒有撼動過福州的“省會”地位。


福建,作為東南沿海“最不出名”或者“最低調”的省份,向來為“大部分”的國人所忽略,而反之,在小資風行、小道消息縱橫的網絡和媒體中,廈門卻屢屢發出異樣的聲音,其曝光率與福建形成鮮明的對比。

於是,出現了這麼一個“美麗的誤會”:廈門成了“好多人”印象中、想象中的福建省會,或者廣東的特區。

事實上,廈門不過是福建一個普通的城市,只因她小而巧,先年憑藉清代以來發達的海上軍事、貿易地位而有幸成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成為特區,從而使廈門出現在各界的風頭浪尖,而確實,廈門的風光也僅限這兩三百年罷了。


兩三百年,看似長,卻很短,在這時期內,廈門發展出福建最大的城區之一,城市化雖可,但城市卻仍然很小,小到相當於一個縣。

而福州卻不同,從解放開始,福州便是福建當時唯一的兩個市之一,儘管廈門風頭正盛,但福州卻毫不遜色,甚至在八九十年代,還擺脫了只有城區的桎梏,恢復了大福州的建置,相反的,廈門和泉州卻仍然各自獨立存在,論體量、地位,福州仍然是福建一哥。

而更重要的是,在福建存在的這一千多年裡,福州都是福建無法撼動的省會,福建之名的“福”也來自福州,即使在宋元時期,泉州已然發展成福建最大的城市,甚至整個東南最大的城市,都沒能改變福州的政治一哥地位,更何況今日廈門那小的可憐的規模。


福州的地位,並不是經濟、文化所能左右的,其核心所在的福州盆地,是福建沿海以外最大的平原,離沿海第一道海上威脅稍有距離,足夠緩和,此為“地利”。

福州的地形,有龍蟠虎踞之勢,三山羅列其中,閩江穿行其間,大有帝王之相,這對於古代注重風水的執政者來說,是升官發財的象徵,自然值得偏愛,此為“天時”。

而說及閩江,作為福建最大的河流,閩江流域覆蓋了福建約六成的土地,從輻射和影響力看,位居下游的福州佔有極大的優勢,是各項資源匯聚的中心,此為“人和”。

因此福州作為省會,合情合理,水到渠成,並沒有什麼可爭議的,只是,以近一千年的發展看,閩南似乎有點後來居上了,所幸廈門還不到氣候,沒有威脅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