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鐲
在乾隆的兒子們中,嘉慶確實非常平庸。不過,這麼平庸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乾隆選為皇儲呢?有人認為是乾隆的兒子們死得太多。但就算死得太多,也還有好幾個比嘉慶優秀的。乾隆為何只選嘉慶呢?
咱們先來說乾隆兒子們死得太多的事。
(清王朝接班人嘉慶)
乾隆一生有17位皇子,嘉慶的條件不算好,他排行15,前面有14個哥哥。
清朝後宮是個極為看重出身的地方,這些哥哥們的生母不少出身顯貴,而嘉慶的生母令妃只是漢軍正黃旗出身,地位不高,因此拼生母他處於劣勢。
另外,這些哥哥們各有所長,比如皇五子永琪,乾隆就公開說過:“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
這也是為何在嘉慶被乾隆寫在立儲密詔之前,在歷史上幾乎沒有著墨的原因,一個不被看重的皇子,那是相當沒有存在感的。
不過優秀而貴重的哥哥們都不受皇天眷顧,為什麼這樣說呢?
起初,乾隆想效仿漢族有嫡立嫡的的繼承製度,立嫡子為儲。
乾隆的嫡子有二,一個是皇次子永璉,還一個是皇七子永琮。永璉活了9歲,永琮只活了不到2歲。這兩個嫡子都曾被寫入秘詔,但天命不濟,夭折而亡。
此後乾隆也曾考慮過皇三子永璋和皇五子永琪,但還沒付諸行動,這兩人就先後病死。
除了被考慮的這幾位皇子外,還有幾位病死或夭折的皇子,一共就有8位皇子去世。
(不斷喪子的乾隆帝)
對於乾隆來說,這是悲哀的事情,不過對於嘉慶來說,這就不能算是壞事了,如此一來不光競爭對手少了,他的排位也靠前了,但想要成為接班人,機會依然渺茫,為什麼呢?
此時的清朝四方平定,一派盛世之相。
沒有爭戰,嘉慶就沒有機會獲得軍功;
自雍正建立秘密建儲制後,皇子們便不再過早參與朝中事務,這樣嘉慶也沒有機會撈政績;
乾隆出巡不像康熙,康熙每次都要帶皇子出去長見識,乾隆不一樣,他帶著後宮嬪妃,王公大臣,從《清史稿》的記錄中,幾乎看不到他帶皇子出巡,因此嘉慶沒有機會隨駕。
所以,嘉慶在乾隆面前,仍然很難有存在感,想成為接班人,機會自然渺茫。
轉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這一年乾隆63歲了,立儲的事再也不能拖了,而此時還活著的皇子除了2個過繼給兄弟的,還剩下4 個皇子: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嘉慶)、皇十七子永璘。
四位皇子都是庶出,就看哪位更賢能了。
(玩世不恭的永璇)
皇八子永璇詩寫得好,畫也畫得好,可他就是一派玩世不恭的樣子,成天遊手好閒,不好好工作,再加上有足疾,種種原因讓乾隆對他很不滿意,自然他就被淘汰掉了。
皇十五子永瑆書法擱在清朝前三百年都得評前五名,可這位受漢文化影響太深,一副名士作派,反而厭憎老祖宗的騎射,氣得乾隆罵他忘了祖宗根本。不僅如此,他還超級摳門,成天帶頭喝粥,就是為了省錢,顯然他不具備做皇帝的氣魄。
皇十七子永璘不學無術,胸無點墨,再加上他年紀不大,也不給做為繼承人選。
那麼嘉慶呢?
嘉慶在做皇子的36年中一直很本分,就算到了後來只剩下4位皇子時,他也沒有耍權謀,他怎麼做的呢?
他安分守己,好好學習,做人做事中規中矩,因此從小就沒有給乾隆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也由於他各方面都不算差也不算好,也沒給乾隆留下好印象。
不過,嘉慶有一樣讓乾隆很喜歡——恭順。
為什麼乾隆喜歡這個呢?
原來乾隆早在登基時,就曾許下承諾:“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意思是說他在位60年,就一定要把皇位傳給後人。
乾隆63歲時,身體綜合素質還非常好,因此他打心眼裡是不準備在執政60年後,就將皇權交出來,而嘉慶的恭順讓他看到,就算自己把皇位交給他,但是皇權依然可以把持在自己手中,他絕對不可能像歷史上的那些不聽話的皇子們為了皇權造宮變啥的。
因此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將嘉慶的名字寫在了傳位秘詔上,將他定為了接班人。
(順利接班,笑到最後的嘉慶)
事實證明,乾隆果然沒看走眼。
乾隆六十年,乾隆遵守承諾將皇位禪讓給嘉慶,但朝中大事依然由他定奪,嘉慶只能陪侍在側。
在《朝鮮實錄》中,朝鮮使臣就說過:“(嘉慶)侍坐太上皇,上喜則亦喜,笑則亦笑。”又說在賜宴上,“(嘉慶)侍坐上皇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
在《清史稿中》也提到嘉慶“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也正是嘉慶這份“恭謹無違”,讓乾隆又做了4年把持朝政的太上皇,直至病逝,嘉慶才平穩地接過了皇權。
由此可見,聰明的乾隆之所以選擇嘉慶,一方面是因為他實在高壽,活到最後能選擇的皇子不多,且都各有缺點,不得不選擇最為中庸的嘉慶;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因為嘉慶中庸,對他“恭謹無違”,讓他深為放心。
張生全精彩歷史
題主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這裡說的嘉慶的哥哥是哪位呢?讓我們來整理一下。
高宗乾隆帝一共生育了17個兒子,其中皇次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是夭折。所以其實剩下的只有10位。
這十位皇子,依次是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後來的仁宗嘉慶帝)、皇十七子永璘。
一個一個說吧。
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1748年孝賢純皇后崩逝的時候,這兩位年長皇子迎喪,被高宗斥為傷痛不夠。兄弟倆一直被爹這麼噴,導致1750年皇長子早亡,1760年皇三子早亡。這皇三子去世的時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仁宗還沒出生呢。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永珹在1763年被出繼給履親王了。永瑢則是在1759年就出繼給質郡王了。一旦出繼,宗支變換,自然就沒辦法承襲大宗了(當然是在皇統有嗣的情況下)。高宗都讓他們出繼了,就證明在高宗眼中他倆壓根兒就是沒戲的。
皇五子永琪。這位皇子倒是很有能力,高宗應該很喜歡他,但是可惜永琪身體不好,1766年就早逝了。
皇八子永璇。這個人在乾隆朝的史料裡記載的不多,但是朝鮮人的文件裡說他行為乖謬且操行不好,具體是不是事實就不知道了。高宗在世的時候,就讓他分府出宮去了,這個很重要。一般來說,秘密立儲之後,有可能繼承大統的皇子,都是隻封爵不分府的,永璇出宮了,說明他基本被確定沒有可能性。
皇十二子永璂,本來是很牛的,嫡出的身份,而且還挺年輕,結果誰讓他娘是繼後呢。繼後被廢后之後,繼後的孃家人都悲劇了,何況這個孩子,就完全被無視掉了。
這麼一算,沒人了啊,就剩下一個皇十一子永瑆和一個皇十七子永璘了。永璘不用說了,高宗說過他不成器,而且他比仁宗小啊,所以題主說的只有可能是永瑆了吧。
問題是,永瑆哪裡“強上百倍”啊?除了寫字好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啊。
清人筆記裡記載說,永瑆為人很成問題,有點神經質,而且很摳門兒,“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駇人。持家苛虐。”這種人當皇上?還比仁宗“強上百倍”?
橘玄雅
清朝初期能出現四海臣服、國威振奮的強盛局面,能夠出現長達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執政者們個個都具備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傑出才幹外,還在於他們都選擇了優秀的繼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勵精圖治的雍正、銳意進取的乾隆,無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細選的最佳接班人。
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繼任者,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任皇帝。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對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的嘉慶,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就是乏術和平庸。那麼,乾隆為何會把皇位傳給他,把偌大一個帝國託付給他呢?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儘管乾 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果然,乾隆在傳位的同時明確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退位後,乾隆仍然自稱為“朕”,他的諭旨稱為“敕旨”;對前來進貢的朝鮮使者有板有眼地說道:“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他藉口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這裡才“安全吉祥”、便於召見群臣,無論如何也不肯搬出去;為了限制嘉慶,他還一度上演了“傳位不傳璽”的鬧劇;本來嘉慶即位改元后,全國上下應該統一使用嘉慶新曆,可宮廷中還是用乾隆年號,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後,錢幣應該改鑄“嘉慶通寶”,可那幾年卻是乾隆、嘉慶兩個年號的通寶各鑄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稱的嘉慶,只能沒頭沒腦地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二皇帝”。
不能否認,永琰還是很有資質的。他勤奮好學,6歲讀書,13歲通五經,之後跟從多個師傅學習今體詩和古體詩,文化基礎非常堅實。尤其是在從14歲被秘密立儲到35歲登基的漫長的20多年中,他經受住了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乾隆皇帝的時時觀察和種種考驗,並最終被確立為下任皇帝,都說明永琰的品質、才幹絕非等閒。不過,他的這種資質才幹,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等方面還算說得過去,但用在安邦治國、開拓進取上就會顯得異常地蒼白無力。
如果天下安定、歌舞昇平,憑嘉慶的能力做一位賢明的太平君主應該沒什麼問題。但乾隆後期國庫衰竭、國力衰弱,朝廷政治腐敗,官場貪賄成風,各種矛盾一觸即發,沉醉於“康乾盛世”光環下的大清帝國“外面看著轟轟烈烈,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著剛猛手腕、鐵血政策的“能君”來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可惜嘉慶皇帝沒有遺傳到前面幾任皇帝治國能力和開拓氣魄的基因,雖然勤政圖治,一心想著有所作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實、波瀾不驚的守成君主。
嘉慶親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嘉慶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卻不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比乾隆後期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此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衰敗下去。
因為好大喜功而窮兵黷武,把原本強盛的大清帝國折騰出衰敗跡象來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認他的統治出現了危機,他甚至還在發著“大清帝國,誰與爭鋒”的高燒,甚至認為自己留給子孫的仍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種對當時形勢掩耳盜鈴似的錯誤估量,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在確定接班人問題上的錯誤選擇。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為了貪圖虛榮、操控權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私利,把皇位傳給了一個不足以成大器的兒子,把有著二百多年輝煌基業的大清帝國交給了治國乏術、政治平庸的嘉慶皇帝,使大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一敗塗地,最終淪落為被列強任意侮辱和踐踏的殖民地。與其說,大清帝國衰敗在嘉慶手裡,倒不如說是腐朽在乾隆手裡。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前車之鑑,或許能給後人一些深思和啟迪。
孤狼嘯月31600808
嘉慶皇帝雖然能力平庸,但最終還是順利接班,有幾個原因:
一是活的夠長。
乾隆皇帝雖然很能生,有17個皇子,但是成活率不太高,這17個皇子11個沒活過30歲(其中7個都沒有活過10歲)。而乾隆皇帝活了88歲,等到他晚年,能夠選擇的繼任者已經不多(活著的只有6個,其中2個還過繼給了別人)。可選擇的餘地小,乾隆再英明,也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嘆。
二是雖無過人之處,但也沒有致命缺點。
乾隆晚年,具備繼任條件的四個皇子分別是:
皇八子永璇,這哥們很早就封為了親王,但是他有點半吊子,為人比較輕浮,難成大器,辦事不利,人緣還差,時人評論他:“沉湎酒色,又有腳病”,可能是個瘸子,又“性行乖戾,屢失上意”,乾隆不怎麼喜歡他,但他活了87歲,是壽命最長的皇子。
皇十一子永瑆,這哥們是個文藝青年,書法一流,名重一時,和劉墉等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但他為人刻薄吝嗇,是個守財奴。據說,他府裡的馬死了,他都要煮了吃;他把老婆的豐厚嫁妝藏起來,只給人家喝粥,實在不像是人君的所作所為。
十七子永璘,他是嘉慶的親弟弟,也是乾隆最小的兒子。按說,老人都喜歡小兒子,但這哥們實在不成器,整天胡作非為。他自己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說:
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頂上。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和珅的宅子據為己有,嘉慶也答應了。最後,就是嘉慶,他沒啥突出的才能,但是也沒啥致命的缺點,最重要的是,嘉慶聽話、順從,這對於要做太上皇而不願意放棄權力的乾隆來說,太重要了。事實證明,乾隆眼光不錯,嘉慶在乾隆活著的時候,乖順的就像一隻小貓,絲毫沒有露出一點對權力的野心 。
乾隆:我心裡也苦。
不過,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乾隆選擇嘉慶,那是“駝子裡邊拔將軍,”乾隆是沒得選擇。雖然,嘉慶最終繼了位、登了基,但並不代表乾隆對他滿意,有兩條證據:
一是乾隆選擇嘉慶後,曾在祭天時禱告:“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 ”
意思是:老天啊,這孩子要是賢能,你就保佑他有所成就;如果是個昏君,你就收了他去,好另立明君。這哪裡是禱告,簡直就是詛咒啊。
二是,乾隆特別喜歡女兒十公主,這個女孩很有英氣,比哥哥們能幹的多,很討乾隆喜歡。乾隆曾經跟她開玩笑說:“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 雖然,這話有寵愛的成分在裡面,但也表現了乾隆對皇子們的不滿。
所以,硃砂沒有,紅土為貴。嘉慶能繼位,得感謝他的兄弟們,或者短命,或者不成器啊。
飲水君
由於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渲染,乾隆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了,乾隆的一生是幸運的,由於清朝前幾位皇帝有打江山的,有勵精圖治的,乾隆得以坐享榮華富貴。
乾隆繼位即親政,在位60年,又當了3年太上皇,實際統治中國63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握實權久的皇帝,同時乾隆還是位高壽的皇帝一生沒有大病。
關於接班人的選擇,乾隆曾密立嫡子永璉為太子,但是永璉早夭折,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琪,都曾是乾隆考察的對象,可惜都去世太早。
乾隆共生育了十七位皇子,實際上可選餘地並不多,由於乾隆太能活了,好多兒子都被他熬死了,實際上乾隆秘立儲君之時已經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那時候依然建在的皇子僅有七位位。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子出身是關鍵,我們先看看這幾位皇子的出身。
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是一母同胞,生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氏。
皇六子.永瑢,生母為純惠皇貴妃蘇氏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為繼皇后烏拉那拉氏。
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也是一母同胞,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令妃),當時的位份也是皇貴妃。
這六人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繼旁支,所以無緣皇位。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雖然貴為皇后,但是“忤旨截髮”激怒了乾隆,雖然沒有明令廢除,但實際上已經失寵,永璂也被連累基本無緣皇位。
實際上在皇后烏喇納喇氏失寵後,魏佳氏就以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可見乾隆對她還是非常寵愛的。
皇子的資質
在剩下的四位皇子中
皇八子.永璇,序齒靠前,但是《李朝實錄》“皇八子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固皇帝不以子待之”。可見永璇並不受寵。
皇十一子.永瑆,雖然文學造詣登峰造極,但是為人吝嗇,多次被乾隆訓斥,口碑也不好,所以也是希望渺茫。
所以剩下的僅有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密立儲君只是,皇十七子.永璘尚且年幼,所以最終儲君落在了資質平平,但並無過失的永琰身上。
在當時看來永琰是乾隆皇子中的最佳人選,乾隆選他並無不妥,嘉慶並不是昏君,只是在當時那種封建社會衰落的大環境下,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一點點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乾隆也很無奈,他不選皇十五子(也就是嘉慶),他又選誰呢?
首先看乾隆總共有幾個兒子。乾隆雖然比他爺爺康熙活的還長,但是膝下只有十七個兒子,而且還有兩個兒子出繼為其他宗室之子,實際上從法統來看,只有十五個兒子。
六十年的時候,他膝下還有幾個兒子: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你問我剩下的十一個兒子呢?不好意思,全死了。由於乾隆自己的壽數太高,導致他熬死了自己十五個兒子裡頭的十二個,此時僅僅只剩下四個兒子了。
永璇是此時實際意義上的長子,而且文采不錯,書法也很好,但是為人急躁,作勢顛三倒四。有一次皇帝安排他去城外求雨,結果找半天不見人,最後一查才知道他帶著小廝玩兒去了。這對於錙銖必較的乾隆來說肯定不能容忍,再加上有足疾,皇帝對他根本沒什麼可能青睞。
皇十一子永瑆比永璇更有文藝天賦,但是與之俱來的是他的武學更加蹩腳,是皇子中最文弱的一個。不僅如此,他漢化程度極深,甚至還取了個“鏡泉”的別號。這對於注意滿漢之別的皇帝來說簡直更加無人君之相,沒二話,他也沒戲了。
只有永琰,雖然優點不慎出眾,但是卻老成持重,努力好學,而且性格寬厚,做事穩重。相比於那幾個一身紈絝習氣的兒子來說,永琰至少是最不壞的選擇。
青言論史
乾隆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僅次於康熙帝的六十一年,是中國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如果算上在嘉慶時期的太上皇,那麼就長達六十三年,而且乾隆帝是最高壽的皇帝,他死的時候已經高達八十九歲。
乾隆帝有序齒的皇子雖然多達十七個,但乾隆在位時間實在太長了,壽命也很高,在乾隆帝逝世之前,還在世的皇子只有四個,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慶帝),皇十七子永璘。
雖然大清皇帝的繼承製不是嫡長子制,但是皇子的生母地位越高,皇子的地位也自然會越高,繼承的機會也更大。
永琰與永璘的生母是孝儀純皇后,在乾隆三十年被立為皇貴妃,病逝於乾隆四十年,而永璇與永瑆的生母嘉妃金佳氏,開始是內務府包衣,在乾隆十三的時候被冊封為嘉貴妃,乾隆二十年病逝,被追諡為嘉皇貴妃。
也就是說永琰與永璘的生母要比永璇與永瑆的生母地位還要高,所以永琰與永璘的機會就會大一些,而且永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被立為皇儲的,而此時嘉貴妃已死,而孝儀純皇后還在世,自然也有一點優勢。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這四個皇子裡面,最優秀的還是永琰,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分別看看。
皇八子永璇舉止輕浮,行為不得體,人緣也差,經常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那麼自然就沒啥機會了。而皇十子永瑆在文學書法上面頗有造詣,但是文人習氣太重,不喜歡騎射,也常受到乾隆帝的斥責。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乾隆也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但是永璘非常不成器,整天無所事事,乾隆是不可能讓他來繼位的。
所以在這四個皇子裡面,嘉慶是最優秀的,雖然很多人說嘉慶十分的平庸,嘉慶朝是大清由盛轉衰的時期,但是這是大勢所趨,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扭轉過來的。
歷史簡單說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60年,在太上皇為3年4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活了89歲(1711—1799)。他一生有2位嫡妻,38位侍妾,17個兒子,但是他的繼承人卻是自己的第15子,你知道為何麼?
我們先來看看乾隆的兩位嫡妻——
元配皇后就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也就是《如懿傳》中的富察·琅嬅,1735年被立為皇后,1748年病逝,年僅37歲。孝賢純皇后生有兩子:
1.皇次子永璉(1730—1738),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弘曆密定皇儲緘其名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不過乾隆三年(1738年)薨,只活了8歲,追封為贈端慧皇太子。
2.皇七子永琮(1746—1747),乾隆曾欲立為太子,不過2歲就以痘殤,嘉慶帝追封哲親王。
乾隆的繼皇后是烏拉那拉氏(1718—1766),也就是《如懿傳》中的烏拉那拉·如懿,初為嫻妃,1750年被冊立為皇后。不過1765年,在乾隆南巡的路上因“忤旨截髮”被收繳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1766年去世,其葬禮規格僅相當於嬪,也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
繼皇后也生有兩子:
1.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雖為嫡子,但是其母形同被廢,他也就不得寵,25歲就去世,僅被追封為貝勒。
2.皇十三子永璟,幼殤,未封
乾隆的第三位嫡妻就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不過生前令皇貴妃,算得上是乾隆最寵愛的妃子,乾隆禪位給嘉慶後追封令妃為皇后,她為乾隆生有四子,分別是:
1.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
2.皇十五子嘉慶帝永琰(1760年—1820年)。
3.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年—1765年),幼殤。
4.皇十七子永璘(1766年—1820年),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他最疼愛的兒子,被封為慶親王。
其實嘉慶帝勉勉強強是嫡子,但是在清朝並不是嚴格的嫡子繼承製(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是道光皇帝),如果有年長的兒子的話肯定是年長兒子繼承皇位了,那為何年長之子不得立呢?其實就是因為很多兒子沒乾隆活得久,我們看看有多少皇子死在乾隆前頭。
1.皇長子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追封定親王。
2.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純惠皇貴妃,追封循郡王。
3.皇四子永珹(1739-1777),母淑嘉皇貴妃,封履親王,奉旨出繼和碩履懿親王胤裪後。
4.皇五子永琪(1741-1766),在世就被封榮親王 ,母愉貴妃。
五阿哥絕對是乾隆最鍾愛的兒子,乾隆皇子在世就被冊封為親王的只有皇五子永琪(封和碩榮親王)、皇十一子永瑆(封和碩成親王)、皇十五子永琰(封和碩嘉親王,即嘉慶帝)。最早被封為親王的則是永琪,其中“榮”字也比較尊貴,順治帝曾經追封寵妃董鄂妃之子為和碩榮親王,本來是追封皇太子的,被孝莊皇后阻攔了。可見如果五阿哥不和小燕子私奔,皇位絕對就是他的,哈哈……開個玩笑,其實是永琪早逝了,被瓊瑤阿姨拿去演義了。
5.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質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6.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7.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殤,未封,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其實除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之外,乾隆還有兩個兒子活過了他,那就是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排序上在皇十五子永琰之前,那為什麼乾隆不在他們二人之中選一個長子繼承皇位呢?
他們二人的母親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不可謂不得寵,她與乾隆生有四子(永珹、永璇、皇九子、永瑆),但是她的兒子卻都不得寵,一個出繼為胤裪後,兩個年長不得立。
1.皇八子永璇 ,雖然某段時間內為乾隆長子,但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人緣也不太好,並曾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據朝鮮史料記載,出使清朝的朝鮮使節曾經對朝鮮國王說過皇八子永璇是“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還說他“性行乖戾,屢失上意”。可見除了性格方面的因素外,永璇自身有足疾,走路不太雅觀,作為大國的皇帝這樣肯定有損形象,所以身體的殘疾成為他爭儲的最大的障礙。
2.皇十一子永瑆,別號詒晉齋主人,封成親王。他文才較優,尤善書法,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但乾隆帝對他的不重騎射、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很是反感,也曾嚴厲申斥。朝鮮史料的記載為 “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
相比之下,乾隆肯定就會中意自己寵妃魏佳氏(令妃)之子永琰了,雖然令妃原為姓魏,由正黃旗漢軍抬旗入鑲黃旗滿洲,不管是正黃旗漢軍,還是抬旗入鑲黃旗滿洲,她到底已經不算是漢人了。
另外據史料記載嘉慶帝“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同時“為人沉重,處事剛明,皇帝寵愛,朝野想望”,可見永琰不僅皇帝喜歡,大臣也極為擁戴,更重要的是他為人心思深沉,有做皇帝的陰險狡詐,能扳倒和珅也說明他有幾分能力的。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乾隆選擇嘉慶做皇帝,那就是在恰當的時間遇到恰當的人。
乾隆一共有17個兒子,活到成年且活過乾隆的有限。清朝一般是立長立嫡,乾隆也想來個圓滿的,和原配皇后富察的兩個兒子,二皇子永璉立為太子,不到十歲就去世,七皇子永琮立為太子,二歲就去世,乾隆那是非常傷心,認為是自己太貪心了,以後的幾十年中就沒立太子。
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得乾隆喜歡,後來打入冷宮,她的兒子平庸,也不要想著繼位了。
皇長子,皇三子被乾隆怒斥,鬱鬱而終,皇五子也就是《還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早逝。
乾隆是比較貪戀權位的,也不想立個太子分權,就這樣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歲了,不能再拖。那時候活著的皇子還有六位,兩位被過繼給兄弟了,就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記載是說"儀態不佳",腳有問題,沉迷畫畫,做事沒耐心。
皇十一子永瑆按理說有可能繼位,書法寫的好,能力也有,但是個吝嗇鬼,不捨得花錢,府裡天天喝粥。
皇十五子永琰,平庸,沒什麼優點也沒什麼缺點,聽話老實。
皇十七子永璘,最小的兒子,遊俠似的人物,乾隆不怎麼管教。
排除來排除去,乾隆選擇了十五子,聽話穩重還老實。後來乾隆做了太上皇,繼續掌握權勢,嘉慶帝前幾年是有名無實,直到乾隆去世,才正式執政。
乾隆選擇嘉慶,就是恰到時機,做皇帝的也不想那麼早退位讓賢,這是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農村妞說事兒
乾隆一生一共有十七個兒子,不過,在這十七個兒子中間,有十個兒子在乾隆活著的時候,就相繼亡故。這十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
此外,還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四阿哥和六阿哥被過繼了出去。到了乾隆晚年,活著,有可能奪得儲位的就只有五個兒子。
在這五個兒子中,十二阿哥的生母那拉皇后不被乾隆皇帝所喜歡,所以他完全沒有獲得皇位的可能。
真正能獲得皇位的只有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和十七阿哥永磷。因為我們知道十五阿哥永琰是嘉慶皇帝,所以我們先來看那幾個競爭失敗的阿哥精力,最後再回過頭來說嘉慶皇帝。
先說八阿哥永璇和十一阿哥永瑆,為什麼這兩個一起說呢,因為這兩個都是文藝青年。八阿哥永璇文才很好,寫得一手好字,但是為人浮躁,做事也不合章法。或許是因為自己有腳病的緣故,永璇自己就不打算爭奪皇位,只顧著吃喝玩樂。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皇子們去北京郊區的黑龍潭求雨,但是他突然不見了,原來是自己偷偷跑回城裡玩耍去了。乾隆對他很失望。
電視劇中的嘉慶皇帝
再說十一阿哥永瑆,他天生也是一個文藝青年。史書記載,他擅長做詩文,尤其是喜歡書法,曾經學過歐陽詢和趙孟頫的筆體,後來又學王羲之,甚至自己還獨創了一種名叫“拔鐙法”的筆體,他甚至還與當時的鐵保、翁方綱和劉墉並稱書法四大家。永瑆對政治毫無興趣。而且,永瑆喜歡詩詞和書法,他肯定漢化比較深。對於一直想保持滿族特性的乾隆皇帝來說,永瑆並不是自己心目中合格的接班人。而且,永瑆還比較吝嗇,脾氣也古怪。乾隆其實也沒怎麼考慮過讓他繼位。
再說十七阿哥永磷,這哥們更不成器。可能因為是最小的兒子吧,所以小的時候太受寵了,就不好好學習,心浮氣躁。年紀不大,就經常溜出宮,尋花問柳。乾隆八旬大壽的時候,其它活著的阿哥都封了王爵,只有他封了一個貝勒,所以他對皇位也徹底死心了。後來,永磷可能是怕自己哥哥們爭奪皇位誤傷自己,就對周圍的人說,即使皇帝多如雨滴,也不會滴答到我身上。我也沒打算爭,不管我的哪個哥哥當了皇帝,只要把和珅的府邸賜給我,我就心滿意足了。
由此可見,除了十五阿哥永琰之外,其它阿哥都不大成器,“矬子裡拔將軍”就選了十五阿哥。相對來說,十五阿哥雖然資質平平,但是比較老實。從小就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此外,他作風也正派,懂得剋制自己,不被利祿美色誘惑,所以乾隆想來想去,就覺得也就十五阿哥還算可以,由此也就立了十五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