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從我普及,拯救當代教養危機—談司馬遷《禮書》

現在關於**沒教養、不懂禮貌的新聞、文章層出不窮,我們從根源上去探索禮儀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或許對解決這個問題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詩經*相鼠》中記載“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而無禮,胡不遄(趕緊)死!”《荀子·修身》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記》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所以司馬遷把《禮書》列為八書之首。《禮書》主要講述禮儀文化發展和意義,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系統的瞭解什麼是禮,為什麼要制定禮,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些想不通的事情,也能逐漸想通。

禮儀之邦,從我普及,拯救當代教養危機—談司馬遷《禮書》

圖片源自網絡

司馬遷曾說“餘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久矣。”由此可知,禮從夏商周就已經有了,是根據人情、人性制定的。

辨析:"禮"是制度、規則。"儀"是"禮"的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人生而有欲,慾求不滿則有怨,有怨可能有鬥爭禍亂。古代帝王為避免禍亂,才制定禮儀來滋養慾望,使財物有所用,人心有所養。所以,禮就是養的意思。五色養人之目;五音養人之耳;五味養人之口;豪車美宅養人之身;遊戲娛樂養人之心。所以說禮就是養的意思。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君子慾望既得到滋養而滿足,也不可能無限制滿足,貪得無厭,必生禍亂。所以慾望又要受到"辨"的限制。所謂辨,就是辨別貴賤使有等級,長少有差別,貧富輕重都能得到相稱的待遇。所以,上至君臣朝廷中的尊卑貴賤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級,皆有節制。周朝衰落後,禮制廢棄,大小不按等級。所以孔子崇尚禮儀,修訂禮儀,對越禮的行為深惡痛絕。

所以養和辯是禮的正反兩面,不可偏廢。

禮儀之邦,從我普及,拯救當代教養危機—談司馬遷《禮書》

圖片源自網絡

古時帝堯治理天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大治。只不過是懂得禮義之道罷了,對百姓分財能均,役使有時,並且推誠相愛。所以,百姓聽命,如影隨形。有不服從命令的,以刑罰處治他,老百姓也就知罪了。所以,一人受刑,天下皆服。犯罪的人對上級無怨無尤,知道是自己罪有應得。因而,刑罰簡省而政令推行無阻。所以,遵行禮義之道,萬事能行;不遵此道,諸事皆廢。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宗族的根本,君主與業師是國家安定的根本。所以,要侍奉天地、祖先和恩師。

所以,完備之極的禮,是情文並茂;(情是感情真情,文是儀式文采)

次一等的是文勝於情,或者情勝於文,二者具其一;

最下等的違背情性,有如同無。

禮儀之邦,從我普及,拯救當代教養危機—談司馬遷《禮書》

拜師禮:圖片源自網絡

完備的禮能使天地合諧,四時有秩序,萬物昌盛,好惡有所節制,喜怒無不適當。在下位者則順從,處上位者則賢明。這也是禮的目的與意義所在。

禮的作用: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是用來區分人與人關係上的親疏,判斷事情之嫌疑,分辨物類的同異,分明道理之是非的。

禮儀之邦,從我普及,拯救當代教養危機—談司馬遷《禮書》

成人禮: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