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內需或是下半年主基調

原文:今天講個小故事

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更多優秀文章發佈

最近領導重新開始搞活內需,一方面是消費,另外一方面就是基建。

雖然比不上2009年一下子祭出4萬億的力度,但是現在各地都在陸續出來一些方案,力度還是不小的。昨天他們也強調了,這次一定要壓住房價。基建要搞,房價要穩。

場內最敏感的資金這兩天已經開始炒基建股了。

天津松江5天4個板,西部創業4連板,建研院3連板,成都路橋也是一頓爆炒。

這個已經在形成局部行情,後邊可能會慢慢擴散。

有些公司比較好,股價在低位,估值很低的,可以埋伏,在組合裡適當配置。

................

貴州茅臺發佈了半年財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3.97億元,同比增長38.06%;上半年淨利潤158億元,同比增長40%。

好公司的業績總是那麼堅挺。。垃圾公司動不動就變臉。

我們做投資,即使只買了100股也是做了公司的股東,公司在成長,公司在壯大,股東自然會受益。

................

再看市場。

各大盤再度放量殺跌。

短期可以注意一下風險。

我還是繼續臥倒不動。

................

隨著今天的大跌,我賬戶也出現一定的回撤,今天也想了很多。

今天想跟大家聊兩句的是,一次投資最終的結果能否賺錢,過程是否輕鬆愉悅,其實在出手的時候,大體上已經定了。

我們做投資首先應該定性,買的公司應該很好,而且未來幾年能持續成長。

然後是買入的價格,如果比較便宜的話,那就可以放心了。

簡單說,好東西,好價格。一定可以穿越迷霧,穿越牛熊。

如果一出手就買了個垃圾,那註定結果是悲劇的。

時間是垃圾公司的敵人,好公司的朋友。

隨著時間的拉長,你會發現,好公司越來越好,總是很好,垃圾公司各種問題越爆越多,越看越爛。

如果買了好公司,但一出手買貴了,那註定過程會很難受,可能要通過幾年的時間和成長來消化高估值。

最近在一本書中讀到過一個小故事,為了便於大家理解,略作改編講一下,希望能有所啟示。

2007年的時候,奶爸有一天逛大街,看到有一家大飯店要轉讓,他就順便打聽了一下。

飯店老闆跟他講,我這家飯店啊,那是相當賺錢啊,每年能賺6千萬。奶爸心想不錯啊,要賣多少錢啊?

老闆拍拍腦袋就開了個價,100億,奶爸腦子嗡的一聲,心裡小算盤簡單一算,尼瑪100億買個飯店,100年才能回來60億,得活到將近200歲才能回本啊,這老闆想錢想瘋了吧。。

老闆接著說,不要急,請聽我詳細道來,你看我這地段好啊,萬一過幾天有人過來出120億買呢。。你一轉手不就賺大了嘛?

奶爸腦子一轉,也是哈,可是沒有100億那麼多錢啊,我就10個億。老闆說,好辦啊,你給我10個億,我賣給你10%的股份,這樣後邊有人出120億來買,你不還是能賺20%嘛。

於是,這筆買賣一拍即合。

故事聽到這,估計大家心裡都覺得奶爸上當了,花10個億才買一個飯店10%股份,每年總共才賺6千萬。這收益率都不如買餘額寶了。。

現實中誰會做這樣一筆買賣啊?

是的,沒人會做。

但是在股市裡,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

這家大飯店,叫全聚德,賣烤鴨的,2007年有6千萬的利潤,市值100多億。相當於你要花100多億才能把整個公司買下來,然後每年能賺6千萬,100多年回本。

每天都有很多人搶著買,最低100股起購。

為啥在股市裡就有很多人每天搶著買了呢?頭腦咋就發熱了呢?

因為大多數人沒有以價值為基礎去分析自己投資的公司,壓根不明白自己買的公司是幹嘛的,做的是啥生意,這個商業模式牛逼不?核心競爭力強不強?利潤率高不高?而大多數人想的就是我買了,後邊會不會有人出更高的價?

更多的關心價格和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根本。

我做投資首先是研究清楚行業和公司的情況,搞懂一家公司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核心競爭力強不強,未來幾年成長性怎麼樣?

然後再結合估值,位置,趨勢等去適當的做做投機,而不是本末倒置,或者只是單純投機。

這樣的故事,到現在仍然每天在股市裡發生。

而當你真正理解投資的本質就是做企業的股東這個道理之後,你是不怕跌的,而是歡迎跌的,越跌越開心。因為相當於一個好的資產,原來賣10塊,現在賣三四塊了,而那個資產本身沒有任何變化,唯一變的是人心。

便於大家理解再舉個例子,你家小區房價非常穩定,就是10萬一平,突然有一個鄰居是個小老闆企業資金鍊崩潰急著用錢,他3萬就賣,你會害怕房價崩盤而恐慌性跟著賣房麼?我相信大家都不會賣的,反倒想買。

刺激內需或是下半年主基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