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爲何放任東西德國統一?

小5小8


蘇聯並不反對東德與西德的統一,這與很多人的認知正好相反。在1980年代之後,東德已經成為蘇聯巨大的政治包袱。眾所周知,蘇聯在1945年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性大國,其工業實力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但此時的蘇聯,在總體實力方面依然被美國壓制。

1947年,美國政府拋出“杜魯門主義”,對蘇聯實施“遏制戰略”,成為“冷戰”的開端。美國政府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藉助核武器的優勢,對蘇聯實施“核訛詐”,逼迫蘇聯政府在關鍵利益方面進行讓步。所謂的關鍵利益,就是當年羅斯福與斯大林所劃分的“戰後勢力範圍”,而美國企圖在東歐獲得壓倒性優勢,就把目光放在了德國身上。美國政府在一開始,就將德國定義為遏制蘇聯的橋頭堡,對其寄與了厚望。

1949年8月,蘇聯原子彈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國政府的核壟斷被打破,其“核訛詐”戰略也宣佈徹底破產。自此之後,蘇聯逐漸拉平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陸軍方面,蘇聯在歐洲保持絕對優勢地位,其裝甲軍團可以迅速踏平歐洲。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美蘇之間的力量平衡再次被打破,為了反制美國的威脅,蘇聯政府於該年牽頭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該組織的創始成員國民主德國,波蘭和羅馬尼亞等歐洲民主國家。

華約成立後,民主德國,即東德的戰略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前只是作為戰略緩衝地帶,現在被看作前線,隨時準備面對美帝國主義邪惡勢力的入侵。東德成為了捍衛蘇聯及東歐國家民主制度的橋頭堡,既能防止美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也能有效阻止北約邪惡軍隊的入侵。

歐洲局勢也恢復了平衡,西德和東德的地位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歐洲受挫後,美國政府將目光轉向亞洲,於1965年發動入侵越南,並從此深陷戰爭泥潭。1973年,美國政府被迫撤出越南,但美蘇之間的力量對比被顛覆,此時美國陷入了衰落期,而蘇聯處於上升期,國際上稱這段時期為“蘇攻美守”。蘇聯人很好的抓住了這個機會,積極尋求全球擴張,繼續打擊美帝國主義的霸權,這段時期也被蘇聯人稱為“蘇聯巔峰期”。

在這段時期,蘇聯的軍事實力全面超越美國,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全面超越美國人民,而美國人民卻飽受戰爭之苦,繼續為資本家的錯誤買單。在1970年代,美國人普遍嚮往蘇聯,而東德在蘇聯陣營中,是一個發達國家,其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指數,都處於較高水平,美國人民也羨慕東德人民,過著幸福的生活。

只可惜,好景不長。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致使大好形勢再次逆轉,走向了國力的衰退期。1980年代後期,在蘇聯“投降派”一系列錯誤政策的引導下,蘇聯被迫向美國服軟,而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和平演變”,徹底逆轉了“冷戰”的形勢。

東德內部也出現了深刻的危機,因為蘇聯實力的衰落,致使東德失去了強大的靠山,而對面的西德,卻依然有美國作為靠山。因此,蘇聯政府無力支援東德,而繼續賴在東德不走,就要得罪美國,很可能引起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這不是他們意見到的。

此時,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投降派,對美國政府的態度感到不安,為了爭取美國資本家的援助,投降派不斷讓出自己的底線,放任東歐各國拋棄蘇聯式的民主制度,拋棄了各自的人民,走向了資本主義這條不歸路。

東德內部的投降派,也對蘇聯失去了信心,他們樂意和西德走在一起。這一點,蘇聯投降派無法阻止,而刻意阻止,就會引起他們主子,即美國資本家的不滿,所以他們也不敢阻止。這就意味著,東德成為了一項包袱,這牽扯到美國資本家的援助能否到位,如果為這件事得罪他們的美國主子,這群投降派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最終,東德和西德實現了統一。


圖維坦


一九九零年東歐劇變,東西德國合併,當時即將解體的蘇聯已經自身難保、自顧不暇了。所以,蘇聯對兩德的統一隻得睜隻眼閉隻眼。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通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從而完成了東、西兩個德國的統一。之前的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八日,東德舉行了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了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暨擁有主權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佔領特權即自行終止。兩德統一後繼續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九八九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五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一九八九年十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八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牆”開放。十一月二十八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一九九零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八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九九零年五月十八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一九九零年八月三十一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了兩德統一條約。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四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十四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而改為五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四十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Mrttlzz99


一、此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作為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到處宣揚、甚至用本國來實踐了"全人類利益放高於國家利益“的理念。換而言之,那麼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就高於東德或者西德的國家利益,所以從蘇聯當時流行的理念上看,沒有阻止的理由。

二、長期的冷戰對峙,軍備競賽(比如30年代裡根用於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計劃)和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讓蘇聯的經濟長期停滯,揹負外債,國家虛弱。甚至難以維持經互會的正常運轉(以蘇聯為首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經濟合作組織)。這種情況下,蘇聯特別缺錢,而西德就以大量的資金援助和補償作為了突破口,於是有了第三點解釋。


第三、為了換取蘇聯不干涉東德和西德統一,西德政府願意為蘇聯支付大量的金錢,和領土的捨棄,以收買蘇聯。

1)蘇聯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被一筆勾銷。2)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幾十億美元。

3)二戰後,蘇聯佔領了的德國東部領土,得到了西德的正式承認,包括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首都——加里寧格勒。在東西德在統一前夕,在柏林和英法美蘇四國簽署了條約,德國保證承認東部邊界,放棄領土聲索權。協定承諾“德國的領土疆界永久固定為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疆域,德國永久放棄對周邊鄰國的任何領土要求”。這些被蘇聯佔領的原德國城市才正式合法成為了蘇聯領土。



四、戈爾巴喬夫所謂“新思維”改革,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讓蘇聯和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陷入了混亂,同時導致蘇共的政治威信一落千丈,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上連續出現一系列戰略性失誤,導致人民不滿,社會形勢持續惡化,政局動盪不安,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各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離心力也越來越大,蘇聯內外交困,德國統一問題上,某種程度上也已經顧不上了。

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要優先考慮本國利益,全人類利益要各國坐下來協調一致細細的談。一國單方面為所謂全人類利益犧牲本國利益,最終只能導致自己的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被踢出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認為:當時蘇聯放任東西德統一的根本原因,是蘇聯自己的經濟虛弱。當時的蘇聯經濟長期陷入停滯,外債巨大,蘇聯國家實力已經很虛弱。

戈爾巴喬夫在蘇聯搞的所謂改革陷入一片混亂,人民非常不滿,使得蘇聯政局動盪,自顧不暇,蘇聯已經無力維持“經互會”組織。

而東西德要求統一的力量非常強大,各政黨和民眾推動統一的呼聲極高,難以阻止。東德政府逐漸失去了對國內政局的控制,大批東德人越過柏林牆逃往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東德總統昂納克被迫宣佈因健康原因辭職,東德政府對內政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各地爆發的遊行示威活動一浪高過一浪。

在當時的蘇聯看來,東德已經保不住,既然早晚保不住,不如現在賣一個好價錢,對西德開出一個足夠高的價碼。

當然,為了換取蘇聯不干涉東西德統一,西德政府也願意不惜血本對蘇聯大出血,以鉅額經濟利益收買蘇聯。首先是蘇聯欠西德的幾百億美元外債一筆勾銷;其次是三十萬蘇軍從東德撤回,幾十億美元搬遷費、安置費西德全部掏;再次,二戰時蘇聯佔領了東普魯士,並和波蘭平分了東普魯士國土,也就是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德國正式簽署協議,放棄對東普魯士領土的追索權。

蘇聯對加里寧格勒的佔領這時才完成全部的法律程序。

西德政府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終於換取三十萬蘇軍從東德撤離,東西德迎來統一。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


麻辣戰爭


兩德統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發生在兩德統一的前一年,1989年,這時候發生了東歐劇變,蘇聯在東歐的華沙成員國脫離蘇聯控制,政權顛覆蘇聯不僅無力控制,還因為地緣問題把駐東德部隊阻隔在蘇聯本土以外。

在當時,蘇聯在德國東部的駐軍是十五萬人,其中正規軍六萬,九萬是青年軍,還有軍屬累計大約五十四萬人。假如蘇聯想要發難的話,那麼這些蘇聯軍隊以及他們的家屬實際上是得不到任何後勤支持的。北約軍隊在西德的駐軍有美軍七萬,法軍三萬,英軍兩萬,再加上兩德軍隊四十多萬,兵力上比蘇聯軍佔壓倒性優勢。這些蘇軍反而變成是被扣押起來的人質。

其次,蘇聯內部已經分崩離析了!德國統一發生在1990年十月,而蘇聯解體在1991年,前後相差不過幾個月時間。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跟俄羅斯黨領袖葉利欽可謂是鬥爭到最關鍵時刻,戈爾巴喬夫根本調動不了部隊,而葉利欽也不想把部隊派出去到國外去。這就破除了德國統一的最後屏障。


優己


其實蘇聯在當時之所以無法阻止東西德國統一,個人覺得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1東西兩邊的德國人民是想心甘情願的在一起的。德國自從分裂成兩個國家以後,東西兩邊的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的在拉大,比較落後的東德這一邊急切的盼望東西兩德能夠儘快的統一。在1989年的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裡希-昂納克因為健康問題宣佈了辭職。隨後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選舉了埃貢-克倫茨接替原來的領袖。埃貢-克倫茨上任後立馬進行相關的改革,並宣佈赦免全部的外逃人員和參與遊行示威的人,並積極和西德的德國進行接觸。



2當時的蘇聯已經是自身難保了。當時的蘇聯,在經歷過和美國的長期冷戰爭霸後。國內的經濟已經苦不堪言了,社會矛盾正在逐步的激化。人民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 ,此時蘇聯共產黨已經是危在旦夕了,因此,當時的蘇聯正在忙於國內的事務,已經沒有很多的精力顧及東西兩德的統一了。

因此,綜合上述不是蘇聯放任東西兩國統一的,而是由於國內的政治環境已經讓當時的蘇聯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顧及東西兩德的統一。


努力成就你我他


1990年兩德統一從外部上有三股力量在左右:美國、蘇聯、英法等歐共體國家,其中蘇聯握有絕對的否決權,畢竟蘇聯才是東德的真正屁護者,而且蘇聯在東德駐紮有大規模的軍隊。然而,蘇聯的確答應了兩德統一,但是不是放任,畢竟這是符合當時蘇聯的國家利益的,蘇聯是在拿了西德的貸款和撤軍費用後才允諾兩德統一的。

當時的蘇聯在戈爾巴喬夫的帶領下,嘗試民主化和開放政策試圖走出困境繼續維持蘇聯的存在,然而經濟的困境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陷入了危機,因此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需要的是錢。而剛好此時的西德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有錢地很,同時又有著一個願意為統一而撒錢的金主總理——科爾,這是雙方最後達成協議的經濟利益基礎。

但是,兩德統一的另一個主導方——美國則要求統一後的德國保留在北約,這是蘇聯無法接受的,而西德是受制於美國的。因此科爾要攻破的點還是在於蘇聯,說白了不僅要多給蘇聯錢,還要正確地給,不能給了白給。最後的結果是北約聲明不針對蘇聯,蘇聯多拿了錢,蘇德雙方同意了統一後的德國保留在北約的條件。另外,對於當時深陷政治經濟危機的蘇聯而言,東德在其看來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需要堅持了,畢竟此一時彼一時,現在自身都難保了,因此丟車保帥也是不得已,而且可能真能保住帥,雖然最終蘇聯還是垮了,但不失為一種嘗試。

兩德的統一是極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的產物,也充分說明了歷史是偶然事件的集合體。當時的兩德雖然關係遠好於現在的朝鮮和韓國,但是要想統一,其難度一點都不亞於今日的朝鮮半島,很難想象這個半島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會統一。


陳皮果子


東德改弦易轍,拆毀柏林牆,大概是社會主義國家們的永遠之痛,我記得有位好男兒曾感嘆說天下沒有好男兒。憑心而論,從當家做主到水深火熱,蘇聯哥應負主要責任,你有飛機大炮原子彈,為嘛不誓死捍衛?若干年前我去過那裡,分界線仍在,但全是忘記了仇恨的老百姓在擺姿勢拍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