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有名大詩人,他的詩語文課本上都有,但他卻是文壇千年蒙羞

知識分子歷來是一個民族的大腦,有骨氣的文人則被人譽為民族的脊樑。如果一個文人喪失了禮義廉恥,出賣了道德良心,他就會被人罵為斷了脊樑骨的癩皮狗。唐朝詩人宋之問就是這樣一個被後人譏笑了千百年的癩皮狗。

唐代一有名大詩人,他的詩語文課本上都有,但他卻是文壇千年蒙羞

殺親外甥奪詩,宋之問和劉希夷兩人是血濃於水的舅甥關係,劉希夷早年喪父,寄養於外祖父家,他把舅舅宋之問當作了自己最親最敬的人。

劉希夷寫了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呈送給舅舅,想徵詢他的意見。宋之問看後大為驚歎,當他讀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幾句飽含人生哲理的點睛之句時,他更是愛不釋手。

宋之問為了霸佔此詩,竟起了殺人滅口的歹心,在深夜,他用一條裝滿了沙土的布袋壓死了外甥劉希夷,劉希夷被害死時還不到三十歲。宋之問本想竊取此詩留名詩史,但沒想到《全唐詩》的作者有意的把劉希夷的原詩和宋之問改動幾字的山寨版放在了書裡,讓後人永遠記住了這樁罪惡的詩歌謀殺案。

唐代一有名大詩人,他的詩語文課本上都有,但他卻是文壇千年蒙羞

從這段殺親奪詩的故事裡,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貨色。但宋畢竟沒有浪得虛名,他的詩作也十分了得,不論是在宮廷裡所獻的應制詩,還是被貶途中所寫下的傷感詩,其中都不乏佳作和佳句,甚至可以將其稱之為詩作高手。其代表作之一《渡漢江》,想必讀者早已耳熟能詳: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代一有名大詩人,他的詩語文課本上都有,但他卻是文壇千年蒙羞

但宋教授更看重的是仕途,全部心思用在巴結權貴上,甚至不惜喪失人格。他跟著武則天到處巡遊,以為武則天很看重自己,便厚著臉皮提出要做北門學士,以便進一步接近聖上。武則天沒有答應,為此宋之問感到十分委屈:鞍前馬後阿諛奉承,沒功勞也有苦勞。於是就寫詩發牢騷。武則天得知後,對臣下說,我不答應他,只是因為他有口臭。

宋之問的小人行徑,在卑鄙無恥之中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宋自然不會得到善終。唐玄宗天元年中,乾脆令他在流放地自裁。當賜死的詔書送達時,宋雙腿打顫,汗流浹背。最後不得不“飲食沐浴就死”。

唐代一有名大詩人,他的詩語文課本上都有,但他卻是文壇千年蒙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