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牙時孩子哭鬧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今天真是有感而發,實在是被我們兒童牙科診室裡傳出的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喊聲刺激的,不得不想談下這個話題。

昨天吃午飯時和我們兒牙專業的大夫聊了下我的看法,她也和我不約而同。

看牙時孩子的反應當然分配合和不配合兩種。

那些乖寶寶當然就不多說啦,必須大大的贊
看牙時孩子哭鬧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不配合的寶寶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

1、真的是第一次治牙,有點緊張的小害怕,會哭鬧,但經過勸說、安撫(也許是多次安撫),最終能良好配合。這樣的我也把他歸入配合的孩子吧

2、無論是第一次來,還是曾經來過,都不配合,哭鬧!但是哭聲是傷心那種,真心嘩嘩流眼淚。沒做成治療,醫生讓寶寶直接從牙椅上下來後,還傷心哭的!這種往往真是害怕居多。

3、完全不配合,大聲哭鬧,而且哭的聲音可不是傷心那種類型,是扯著嗓子撕心裂肺的,有相當一部分寶寶往往沒啥眼淚——“乾嚎!”,哭鬧時眼珠子還滴溜溜的轉,四處看,醫生只要讓他下了牙椅,說“好了寶寶,今天不看哈”,哭鬧聲嘎然而止,世界彷彿瞬間安靜了,甚至立即孩子就樂了。該玩玩、該吃吃的!

第2種類型如果反覆安撫寶寶無效,往往得做鎮靜下的兒童牙科治療。孩子不配合主要是緊張害怕引起的,有孩子的因素,也有家長引導不正確的因素,請詳細閱讀我原來貼出的下面這篇文章

看牙時孩子哭鬧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我今天要談的是這第3類寶寶。為啥說這樣看牙不配合都和家庭教育有關呢?

這麼多年,見了這麼多哭鬧型的孩子,很多牙科醫生都不約而同的留下這樣的印象:像我剛提到的第3類寶兒,多數都是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

說到這裡,好多家長可能都不高興,會反擊我:我家的根本不溺愛,可是就是你描述的這麼不配合治牙的類型啊!!沒辦法啊!!

請問親:你已經不知不覺的陷入其中了,你當然不覺得自己溺愛孩子。有幾個家長承認溺愛的?往往溺愛的家長都還覺得自己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他選擇的權利,民主哪!

舉個現實例子:

昨天有個寶寶治牙,人還沒進診室,他媽媽先進來遞給了大夫一個好大的包紮的像福袋一樣的禮品袋,和大夫說:你待會兒說是你獎勵給他的啊!兒牙大夫還以為是治療成功的獎勵,要是這樣當然也未嘗不可,鼓勵下寶寶嘛! 不過禮物大了點

結果等寶寶剛一進屋,大夫還沒顧得上說話哪,她媽媽和大夫說:“我們事先說好了,必須先拆禮物滴!”……

當然事情的結局是:禮物也送給孩子了,也同樣大鬧一場,沒看成!

我還若干次的聽過家長在椅子旁給孩子許諾: “今天補了這個小洞洞咱們去吃麥*勞”

孩子提條件“不行,得20次!!”

“好好好,就吃20次”

“媽媽,今天我治了牙要買***”(一個價值千元左右的玩具)

家長往往都同意

往往這樣物質刺激下的孩子,他的看牙配合度確一次不如一次。

溺愛在診室裡的表現遠不止各種物質上的激勵,更多的其實是表現為家長在孩子配合治療的行為上的正確誘導不足。

比如:孩子其實只有一點點小緊張,如果稍許安撫可能治療就會順利進行,但是遺憾的是,家長比孩子還一驚一乍的!

比如:大夫剛剛拿起檢查的工具,還沒碰到牙,家長就尖叫“哎呀,是不是得特疼?”

再比如:本來孩子在檢查的時候配合還湊合,結果家長大呼小叫的,“寶寶,媽媽抓著你的手呢,沒事兒啊”,有時候原本還有希望完成治療的寶寶,被這樣的反覆言語刺激也不成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只想說的是:孩子真的就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情緒、潛意識、行為、價值觀等等都在逐漸影響他

不要老疑問“為啥別人家的孩子能做那麼好?” ,還是先對比下別人家的父母的做法吧!

我也有孩子,深刻體會到確實每個孩子都是心肝寶貝兒,父母只想竭盡全力把最好的給他。

有時候我看著家長們也會不理解,比如:衣著打扮及其樸素的父母,孩子才低年級,可是揹著四位數價錢的豪華書包,穿著7/8百的鞋子,家長們費勁請了假陪著他來看牙,結果換來的是一頓哭鬧,啥都沒治成!

看牙說起來是一件小事兒,其實折射的也是家庭教育的縮影。
看牙時孩子哭鬧和家庭教育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