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這首詩特別在哪裡?

古堡王子


說起這首詩,便是這句極高評語,聞一多先生譽為“孤篇壓倒全唐”,也一樣出名了,然放眼整個盛唐,這句評語顯然過高,但這首詩優秀得還是無人可及。

特別在哪裡?

我沒有那個學識去評判,依我所學,淺斟拙見。


1 以“月”為主寫相思,篇幅之長,意境之美,文采華章,難也!

縱觀唐詩篇幅長且有名的,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然敘事詩,言之有物,而《春江》抒情兼說理,抽象虛化,實屬不易。

李白《蜀道難》《將進酒》抒情詩,大氣豪放,卻沒有唯美的意境。

再看唐詩以月寫情懷且有名的,

李白《靜夜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等等,絕句或律詩,情懷有餘,篇幅不及。

《春江》全詩共36句,每句七字,四句一組,四句一換韻,共九韻,高低音節相間,層出翻新,優美得無與倫比。

以“月”直接入詩的有14句,剩下22句,是月下清輝中的江,花,人,幾乎句句有月,卻角度不同,時空轉換,景緻迷人,宛如淡雅水墨畫。

篇長,句整,音雅,境美,乃形式上之巧妙!

2 相思之題材傳統,於傳統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理,寓新奇,愈深刻。

唐詩中寫相思且有名的詩有很多,

溫庭筠《楊柳枝》“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李白《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等等等等,纏綿悱惻得眼花繚亂,

然《春江》可貴之處,由景生情且入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永恆,個體渺微,生命無窮延續,說理已形而上,在唐代文人的世界觀中,絕無僅有,難得可貴。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月夜,花,氣象萬千,聲光色影,斑斕炫目,遊子,離婦,兩地相思,哀婉纏綿,明月,江水,澄澈明淨,永恆亙古,景中有情,情中融理,理由景生,乃內容上之精深。3 張若虛,生平如其名。

“若虛”二字,深藏不露,虛懷若谷,謙虛內斂,容納萬千。

初唐詩人,生活在李杜白還沒存在的時代,資料更是少之又少,《舊唐書·賀知章傳》中稍帶,一生僅存詩兩首,一首《春江》,一首《代答閨夢還》,一首出名得眾人皆知,千古傳誦,一首冷清得連詩名都陌生。

兩個極端集於一人,不得不說,張若虛僥倖至極,神奇得可以。

“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此名不虛傳!

對張若虛的好奇,無疑使《春江》更加神秘。4 不足,此詩更像一首抒情的歌。

是唐詩中最像流行歌的,語意淺顯流暢,音律婉轉悠揚,空靈邈遠,像小提琴上演奏的小夜曲或者夢幻曲,樂府詩中的頂峰。


相對於詩的短小精悍與意味深遠,《春江》有所不足。

無論如何讚譽,任憑時光流轉,歷史變遷,只要有詩的存在,就有《春江》藝術魁力的傳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就有人們不可救要的喜歡。


一綠浮芳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兩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詩歌人才輩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傑”,中有“李杜”,晚有“韓愈、白居易”,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首詩何德何能被後人冠以“孤篇壓全唐”,我先簡要的說一下這首詩的特點。


一是章法變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對偶和流水對,上下銜接,整個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難度之大位居唐詩之首。二是格律優美,詞藻華麗。該詩明快而不拖沓,華麗而不豔麗,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對後來的唐詩風格起了指導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對月的描寫,無論唐朝還是其它年代無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對宇宙、人生認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內涵冠絕唐詩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們分段進行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錯疊加,神奇而又美妙,彷彿緩緩展開了一副畫卷,開啟了整篇的序幕,同時最後落腳江月,點出主題。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我認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緩緩升起的明月,開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是什麼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個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弄清楚的道理,卻出於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無語,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話鋒一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而江月年年總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長江的滾滾流水,雖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暫,但是人一代又一代,與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傳,表達了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度,由宇宙感嘆人生,道出天與人的和諧相處,該部分月的疊加、人的疊加以及江的疊加,清俊雄偉,絲絲入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場景轉換,作者開始轉向白雲,落到扁舟和明月樓臺,開始帶出婦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細微情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樓臺的婦人徘徊惆悵,連鏡臺都懶的用明月映在簾和砧上,捲簾不去、手拂不開,遠行的人兒只能思念,多想像這月光一樣和他一路跟隨,即使鴻雁高飛、魚兒潛躍也不能相見。我們可能不瞭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離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可能一別就是兩世相隔,怎能不愁,這裡句句都說到了人的內心,同時以“雁”“魚”不能相見,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又將思緒轉到遠方的遊子,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彷彿要把這春天帶走,明月已經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獨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落月搖情滿江樹”,人間的離情隨著落月在樹上搖曳、瀰漫,在這充滿情魂的意境裡全篇結束……餘音繞耳,令人回味悠長。


這首《春江花月夜》,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間看到的是情,而最後看到的是宇宙蒼生。

張若虛的這首詩他會不會想到,一千多年過去,無人再能把這一輪江月渲染的如此悽美動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傑作,“孤篇壓全唐”名不虛傳!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舊!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淺薄認知,請指正!


平民對對話詩詞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一遍,也寫過一篇文章,“孤篇壓全唐”的說法好像是現代人杜撰的,聞一多沒有講過,王闓運你也沒有講過。這都是現代人曲解了兩個人的原話,以訛傳訛。

聞一多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價僅限於初唐和宮體詩,聞一多從來沒有認為,也沒有說過“孤篇壓全唐“

在《宮體詩的自贖》裡,聞一多不僅沒有說過,也從來沒有認為這首詩“孤篇壓全唐”,老街認為他對於這首詩的評價僅僅限於初唐和宮體詩兩個圈子裡。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有3個證據:

1、首先這篇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是說的宮體詩。

2、評價《代悲白頭翁》時聞一多說“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

3、文章結束處有一句:“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聞一多清晰說出“清除了盛唐的路”,表明他說的是初唐。其次認為劉希夷離絕頂半步,陳子昂是另一個頂峰,沒有一個評唐詩的人會同意陳子昂是全唐的頂峰吧。很明顯聞一多是指的宮體詩和初唐,和“孤篇橫絕壓倒全唐”完全不是一回事,後人曲解了聞一多的意思。

另外我在網絡上還看到一篇記錄:《聞一多全集·6》(唐詩編上)P99《唐詩要略》(根據作者手稿照相複印件整理而成),在《春江花月夜》之下作者標註“宮體詩的頂峰”。這段話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如果是真的,更無需爭論了。

所以老街認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指的是“宮體詩的頂峰”絕不是“全唐”的頂峰。下面是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最後的一段話,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二、王闓運說“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也是僅限於宮體詩

一說起橫絕,自然就想起李白的《蜀道難》中“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中也有:“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絶四海。”橫絕在這兩篇文章中是橫越和橫度的意思。

李商隱《代贈》有:“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橫絕是斷絕的意思。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送亮生遊閩》詩:“橫絶文林世不知,誰供五木解嘲詩。” 橫絕是超越的意思。但是王闓運真認為春江花月夜“橫絕全唐”嗎?

王闓(kǎi)運(1833—1916)與曾國藩為湖南同鄉,年輕時曾在肅順家裡任教,慈禧太后搞政變時斬殺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王闓運幸而脫身。民國三年受袁世凱聘入國史館任館長,編修國史,兼任參議院參政。王闓運半生講學,大畫家齊白石、傳奇人物楊度和"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劉光都曾經是王闓運的學生。

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何為西洲格調?西洲曲是是南朝樂府民歌中長篇抒情組詩: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春江花月夜》中除了“宇宙流”也有這種男女之情的內容: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為何成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呢?王闓運認為這是:宮體之巨瀾也。他認為這種改造後的宮體詩,對於後來李賀、李商隱以及宋元的愛情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用現在的話說,這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宮體詩,不再是齊梁時代簡單描寫肉慾的豔情詩。

三、程千帆先生說過 “孤篇壓全唐”嗎?

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和聞一多的《宮體詩的自贖》中 “頂峰”之說異曲同工。 聞一多寫《宮體詩的自贖》不知是否研究過王闓運這句話,但確實很像是把這句話展開了寫成一篇文章。

程千帆先生在《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做了詳細的考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漫長的唐宋元明時代裡,被眾多文獻所忽視,只是僥倖地因為它是一篇樂府而被《樂府詩集》所收錄。編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的這本書凡樂府詩無論好壞全都收錄。

程千帆先生明確指出了《春江花月夜 》是宮體詩中的佳作,他也從來不認為這首詩是“孤篇壓全唐”。

結語 “孤篇壓全唐”是謠傳嗎?

“孤篇壓全唐”這個說法是誰提出來的呢?老街真得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話,麻煩告知一聲,先謝謝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當我還是讀書郎的時候,在古文學史課上專門有一節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只知道該詩讀起來特別順口,有味道。現在回望這首詩,還是覺得這麼有味道,只是味道更覺醇厚。

古人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是“孤篇蓋全唐”,評價是重口味的評價,直接秒殺眾多唐詩。

清末的王闓運評價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則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還是先讀一下詩作吧……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小編“子屠龍”簡略的介紹一下:全詩一共36句,每4句講1個層次,共9層意思。分別為:1、升明月;2、月下景;3、敘古今;4、講八荒;5、話遠行;6、寫離人;7、思離人;8、人未還;9、月下山。

《蔣勳說唐詩》一書中,把這9個層次拔高到一個新的點,意義更加深刻:1、生命狀態;2、空白狀態;3、時空意識;4、宇宙意識;5、虛擬肯定;6、女性角度;7、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義的歸屬;9、交響樂結尾。

9個層次是有些多,能不能少點,可以的。從大的方向看,其實只有2大角度,“望月”和“問月”,對應著“短暫”和“永恆”的大主題。

講了“高大上”,小編“子屠龍”談下自己“接地氣”的感受,一是形式上該詩讓人讀的很通暢,文中對仗精準,讓人有一種淋漓盡致的感覺;二是在內容上該詩從生命體驗昇華到宇宙意識層面,從樸素的景色到達高深的觀念,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體悟。


子屠龍


《春江花月夜》被喻為“孤篇壓全唐”,又被聞一多喻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我認為,這絕對不是什麼吹捧之大話,如果我們認真朗讀品味這首空前絕後的極品之詩,或許就有如此之感嘆,人生得一此詩足矣!

有人可能會問,這首詩到底特別在哪裡,為什麼竟獲如此高的評價和如此多的追捧?

首先,《春江花月夜》音樂感特強,讀起來很爽。

在中國古代,唐詩宋詞不是拿來讀的,而是拿來唱的,只不過我們現代很多人不會唱了而已。既然唐詩是拿來唱的,那就必須講音樂感了。而這首詩的首要特點就是押韻,讓千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仍然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押韻的字有“生和明”,“霰和見”,“愁和樓”,“臺和來”,“家和斜”這個“斜”古字讀“xia”;“路和樹”等等。

有人可能會反駁了,幾乎所有的唐詩都講究押韻,《春江花月夜》這點押韻算什麼特別呢?

人無我有,這才叫特別嘛。說的也對,那我們再往下面看。

其次,《春江花月夜》結構設計極為巧妙,簡直到了出神入化之地步。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猶如五個人物出場,到底誰才是主角呢?

月!月!月!

整首詩都是圍繞著“月”來寫的,詩由月而起,又由月而結束。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了“月生”;然後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寫了“月升”;轉而“皎皎空中孤月輪”寫了“月至中天”;所謂物盛則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於是“江潭落月復西斜”,然後又 “斜月沉沉藏海霧”,都寫到了明月西斜過程,最後一句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寫到了月落。

總結起來就是:月生——月升——月中——月斜——月落。

詩因月而生,詩因月落而收,多麼完美的結構設計。

再次,《春江花月夜》豐富的內容超越唐代所有詩歌,成就了一代傑作。

熟悉唐詩,我們感受最鮮明的就是情景結合。幾乎唐詩在表達情感方面,都是借景抒情,然而《春江花月夜》這道唐詩的好菜裡,不僅有世間最美的景,世間最動人的情,還有世間最玄妙的哲理。

那麼,在唐詩裡最美的景,最動人的情,最玄妙的哲理又是什麼呢?

有人用大數據的方法統計出,唐詩裡關於季節出現概率最高的竟然不是秋天,而是春天。

春暖花開,自然春天景色是最美的了。

同樣是大數據統計,唐詩裡關於情感出現概率最高的不是喜,而是“悲”和“愁”。

悲愁之情,無非就是遊子與思婦之間的相思之情。

所謂玄妙的哲理,無非兩個:宇宙之理及人生道理。

請問,在所有的唐詩裡面,哪一首詩將春天美景,遊子思婦之情,宇宙之道及人生道理全部融合為一體?

唯有《春江花月夜》

詩中開筆就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都是寫景。這個景由江上的月和月下的江兩者融合,讓人產生一種夢幻之感。

當夢幻感產生以後,就是對宇宙人生的追問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畔上什麼人開始看見月亮,江上的明月哪一年第一次照著人?這明顯就是對人類本源的一種追問。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卻是對生命短暫及宇宙永恆的一種對比及感嘆了。

唐詩多是觸景生情,張若虛一反常態,觸景問理,然後再轉而追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誰家的遊子今夜浪跡天涯,有家不得歸?誰有的思婦站在西樓之上,望月思念著遠方的遊子?

遊子思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儘管愁思滿滿,然而格調卻如此和諧。

試問,世間還有什麼情是比得上彼此相思的呢?

總之,整首詩中,由情入理生情,景理情三者融而為一,創造了一箇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空前優美動人意境,留下了千古難忘的回眸。這就是為什麼張若虛僅憑《春江花月夜》一首詩,猶如練得了世間最厲害的招式,將整個唐朝詩壇江湖高手通通打趴,贏得了這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


月望看歷史


作為“吳中四士”之一的張若虛,遠遠不及賀知章出名,一生都鬱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龍二年的上元節,明月橋邊,面容憔悴的張若虛正借酒消愁,一隊熱熱鬧鬧的人馬簇擁著歡笑著,要打橋而過。即便隔著面具,張若虛還是感覺到了為首的那名女子渾然天成的俊美,氣質超然,丰姿超群。張若虛起身,想厚著臉皮搭話,這時,她身邊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個面具,那女子千呼萬喚始出來,發如清風之逸,面若桃花帶笑開,目若清波逐水流。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門望族。張若虛對她一見鍾情。隨口一句“可憐西風無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顏”,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襤褸,以為是叫花子,沒有怎麼理他。這時,一批鬼卒正巧經過,它們幾天沒有開張了,於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於是冤判,張若虛成了閻王殿上的釘子戶,久久不肯投胎轉世。閻羅王沒辦法,就問他,你怎麼才肯願意投胎啊?陽間的才子不夠用了啊!!!張若虛說,除非要我再見辛夷一面。然後,閻羅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幫忙遂了張若虛的心願。於是,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還是在明月橋,還是在上元節,他終於如願見到了辛夷。這時的辛夷,已經滿目滄桑,白髮蒼蒼,面容憔悴。然而,張若虛最初的那份情感還在,甚至比初見時更加濃烈,對著那燈火輝煌,對著那熙攘的人群,對著那歡聲笑語,對著那明月高樓,對著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詩《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全詩緊扣標題,春,江,花,月,夜,環環相扣,一景一圖一繪情,細膩生動,溫潤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終將化為塵埃。這與“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意蘊是像吻合的,有“大江東去”的質感,也有“情到深處方恨短”的婉轉。


坔氼上尉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否真如聞一多所譽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而“孤篇壓全唐”?歷來評說者很多,且不贅述了。就提問之“特別”之處,試著淺析淺析。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哲人的思考,詩人的情懷。從開始“春江潮水連海平”至“但見長江送流水”,是詩人以哲人的思緒在與天地對話(以“月”為對象),“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感嘆時空的無窮,還是“人”的短暫和渺小?如屈原的《天問》,曹孟德的《短歌行》。而張若虛相較於二者,個人感覺更富有“詩人情懷”!也即給人的感受更美!作者選擇的對話對象(孤月)和景,讓人一種隱約中空曠的孤寂感在心中由然而生!理解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融入後文。後文轉到遊子的思念、思歸等等,二者(上下大段)均暗釦合著“孤寂”之意。

二,詩中形成幾個特定的物象及其表達的意韻,讓後人(世)形成了固定的“意象”,因其之美,影響著後人的詩詞創作的運用。如:孤(殘)月、斜月、月與樓、落花與流水、扁舟、搗衣等。這種不同於詩經“興”的手法,也不同於此前漢魏南北朝那種很“實”的寫法(如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運用,在這首詩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這首詩基本上具備了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可以說在為盛唐近體詩的格律最終完善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具體詩句就略過了。以上所言有總結前人觀點也有自己的思考,較粗略,歡迎大家指正。


普穡齋


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

記得1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自己很是喜歡,斷斷續續看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詩詞背誦。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間被我發現的,雖然作者“名氣不大,著述甚少”,可這首詩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將它誦背熟練。



這首詩從題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詩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間美景,由這五種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作者而發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思婦遊子的離別愁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一幅“江潮連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月光照耀著春江,波浪一瀉千里,畫面如此壯觀!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月光下朦朧的美景圖。江水曲曲折折繞過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著,月色似霜,使得周圍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種朦朧的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一幅明月高懸的圖景。明月高懸,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即使細小的纖塵也是一清二楚。

接著,作者發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作者由景入思,開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此時,整個詩篇由大自然美景轉入人生圖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了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牽出了兩地的離別愁緒。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四句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懷念。作者沒有直說,卻用景物來烘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的是遊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卻以月貫通全篇,描寫了月在一夜之間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全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很巧妙地敘述了月下景物的變化、對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婦與遊子的離別愁緒。作者這一高深的敘述技巧讓這篇詩作“以孤篇壓倒全唐”,也被聞一多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並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評價,只是大概訴說了一下這首詩的大致意思。還望大家多多賜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孤篇壓全唐”言過其實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但並未感動我,因為我是有個“詩盲”。全詩18行,夠長。詩篇圍繞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來寫,展現了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築了奇幻的人生境界。儘管這樣妙不可言,但說它“孤篇壓全唐”就有點言過其實了,這只是聞一多先生自己的看法,並不代表詩學界立場。

《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由景、情、理構成並依次展開,前六行寫了春江的美景。比如“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那種江天一色、孤月映照的蒼涼美景寫得堪稱一絕。中間六行寫了觸江生情的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面對江月的不變人類的更替,作者深感世態炎涼,藉助江中一葉扁舟,表達離愁之苦。最後六行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比如“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那種想家思親的內心感受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張若虛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精彩描繪,表達了遊子思鄉念婦的種種情感。語言優美,構思精巧,表達流暢,意境深遠,堪稱佳作,但絕不可能“壓全唐”。

張若虛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屬江蘇)人。他是唐中宗時的名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僅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兩首流傳下來了,《春江花月夜》是被後人稱為“以孤篇壓倒全唐”的詩作,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而名垂千古。


北方融媒


因為這首詩具有比其他詩更深遠的意境。

囊括全了天、地、宇宙、時空、人、景等諸詩都在納入的意境。

描述了春、江、潮、海、明月、花草、樹林、霧、霜、雲、岸、孤舟,樓、怨婦、閨房、鴻雁、魚龍、離人、……,諸詩都以此為題的事物。

抒發了寫景、言志、哲理、離愁別緒、惆悵等諸詩都以此為神的才情。

縱觀全唐詩,沒有一首能做到。關鍵是還寫得那麼好,那麼有文采,那麼律美。

僅是這幾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後世都多少名家模仿都不可得也!

王勃模仿過,《滕王閣序》後詩曰: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蘇軾模仿過,《赤壁賦》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其自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無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題主的問題是孤篇壓全唐,其實還有一篇氣勢磅礴的詩,和這首《春江花月夜》齊名。

那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望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有此二篇,唯有跪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