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案例|從「百草園數字課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來基礎教育信息化可以這麼做!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導讀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今天,CITlab為大家帶來兩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典型案例,分別來自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和陝西楊淩示範區。這些教學一線的探索和實踐經驗頗具啟發意義,供大家學習和借鑑。如果您的學校也有教育信息化應用方面的高招,歡迎給我們投稿,展示成果、交流經驗、分享心得。(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

案例一:浙江省紹興魯迅小學

基於數字的“百草園”課程建設之路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充滿了自由自在的童真意趣,令人神往。100多年過去了,一個新型的現代百草園,正在以魯迅命名的學校——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蓬勃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到來使孩子們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暢遊數字海洋,接受精神洗禮,汲取知識養料,開啟智慧人生。

傳承“民族魂”,構築立人園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樑。魯迅小學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來傳承民族精神,致力於培養孩子向真、向善、向美的“四獨“品性。百草園數字課程是魯迅小學“立人”課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將《跟著魯迅學四獨》微課作為一年級新生的始業教育,讓學生從進校門起,就努力爭做獨立人格、獨特個性、獨創精神、獨秀品性的“魯小‘四獨娃’”。

在微課開發時,魯迅小學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原則,有機植入“民族魂”元素,涵蓋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和共生教育,通過系統化的愛國修身教育微課,全方位、持續性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引領。

自“百草園”數字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已上線五十餘門富有魯迅文化和學校文化特色的系列數字課程,累計221個微視頻。這些微課讓孩子源源不斷地吸取了精神財富,吮吸養料,滋養心靈,增強了國家與民族意識,增進了文化認同感,從小就在心中傳承民族精神文化。

奏響“圓舞曲”,創設童趣

“百草園”數字課程,培養孩子從情感開始而不是從知識開始。當學生打開電腦時,就會有一支“圓舞曲”響起,讓他們置身於童趣的樂園裡學習與嬉戲。

全校教師共有178名教師先後參與微課程開發,佔全校教師數的94%,45週歲以下教師參與率達100%,全部7位校級領導也都先後領銜負責了數字微課各版塊的開發。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先後參加了課程理念培訓、微課教案設計培訓、微視頻製作技術要領培訓、課程發佈與評價使用培訓,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創新。

“百草園”數字課程設置成了8大板塊,名稱均以“魯迅文化”為背景,分別為三味書屋(悅讀)、朝花夕拾(樂寫)、疾風野草(健體)、水鄉社戲(風雅)、現代閏土(勞作)、“風箏”記憶(實踐)、上天入地(創新)、童年如畫(尚美)。

“現代閏土”板塊以種植、田野活動等為主要內容,下設了“小閏土品紹興美食”、“小閏土學做西點美食”、“小閏土種花卉”等系列微課程。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百草園數字課程版塊結構圖

課程以尊重兒童天性、順應兒童生命狀態、遵循兒童成長規律為設計理念,以網絡為平臺,以短小的視頻為主要媒介,以“空中課堂”、“互動平臺”、“學生留言板”、“導師小結”等板塊為基本結構。“空中課堂”是導師的錄像課播放;“互動平臺”是錄像課播放結束後的師生作業交流,包括質疑問難、導師解答等;“學生留言板”可以寫下感想、評議、改進意見等等;“導師小結”是在一個階段之後,導師將課堂、互動平臺、留言板等內容作一個全面反思小結。

百草園數字課程在線學習平臺為每位參與學習的學生提供一個自己的專屬賬號和學習空間,並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多種終端登錄學習。在校內學生可以利用課間10分鐘、午休等碎片化時間登錄大廳的觸摸式壁掛電腦隨時學習感興趣的微課,如可以跟著數字微課《跟著Lily遊世界》的五首歌,瞭解世界文化;可以跟著《有趣的七巧板》動手搭一搭七巧板,學一學生活中的數學。在校外,學生也可以隨時隨處學習數字微課,可以在家裡學習《生活中的科學》、《棋壇高手》,在旅途學習《東遊記之取朗讀真經》,一邊跟著西遊記中的人物享受旅遊,一邊學習朗讀技巧。

“百草園”數字課程在線學習平臺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擁有 5600多用戶,總訪問量超過109萬人次。

打造“新引擎”,開闢創新園

魯迅小學於2016年初啟動了“百草園”創新實驗室的建設。“百草園”創新實驗室依託移動互聯、3D打印等當今前沿科技手段,融入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學科思想,進一步優化、完善了百草園課程系統,為學校深化課程改革、培養未來創新人才增添了一部動力強勁的“新引擎”。

百草園創新實驗室根據孩子學習的需要配置了相關教學用房,從滿足師生創新閱讀、互聯網檢索、計算機輔助設計到動手創作、創新作品展示,確定了獨立娃機房、獨創娃工坊、獨特娃書房、獨秀娃秀場及校外活動基地5大組成部分,形成了完整的一條創新活動“產業鏈”。

在環境佈置中,充分體現童趣與百草園的特色,有“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叫天子竄向的雲霄”等豐富的百草園元素,為學生的學習與活動營造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空間。

百草園創新實驗室為“百草園掌上課堂” 建設提供了硬件支撐,孩子可以到創新實驗室開展語文、科學、音樂、美術等眾多基礎課程的鏈接式學習,探究、實踐移動終端環境中的新型課堂教學的組織開展。

以六年級的一堂語文課《少年閏土》為例,按原有教學方式,孩子主要通過文字來感知少年閏土講述的奇趣故事。而在“百草園掌上課堂”中孩子通過平板電腦查閱到與本課相關的眾多音視頻、圖文資料,並實時向教師反饋自己聽說讀寫的練習情況。孩子們還可以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互聯網查閱瞭解課文中提到的猹等動植物的生物學特徵,瞭解雪地捕鳥等有趣遊戲的物理學原理;可以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用繪圖APP還原少年閏土描述的有趣場景;可以在音樂老師的幫助下,用MIDI軟件創作與課文意境相符的樂曲,在獨秀娃秀場表演;還可以用信息技術課中學到的本領,創編魯迅作品導讀電腦小報……

百草園創新實驗室為百草園數字課程提供了線下實踐基地。學校百草園數字課程二期建設基本完成,與創新實驗室相匹配的拓展性創新課程系統構建已日臻完善。學校充分利用百草園創新實驗室的設施設備,開展了3D建模與打印課程等各種動手實踐類的網絡課程,鼓勵學生利用設備與技術,結合自己創意來再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紹興風情,創作出了一批具有紹興味、魯迅味、魯小味、兒童味的文化創意作品,並利用獨秀娃秀場、校外基地等平臺展示了學生們的創新成果。

技術帶給教育最核心的是改變的精神。學校一旦讓孩子的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了表達的機會,他們的美德就會在學習中牢牢紮根,夢想也會在勤奮中得以實現。

2016年,曾赴京參加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動並榮獲一等獎的盧呂娜老師這樣說:“這一方充滿童趣的‘百草園’,學校幾乎所有教師都共同參與營造,我只是魯小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從一開始學習微課這個新事物,到去年我們十位教師組成的團隊,設計開發的微課程《數與數字》獲全國一等獎。這個過程中,教學理念的提升,課程開發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都讓我們覺得特別驚喜和自豪。”

近年來,魯迅小學先後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浙江省首批數字校園示範學校。在全國、省、市級比賽中微課類獲獎25件次,課題類獲獎10件次,課例與教技能力比賽獲獎21人次,課件及微電影、教育新聞報道、教育專題訪談等獲獎14件次。2015年5月,在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上《基於數字的“百草園”課程》建設成就受到與會領導和嘉賓的讚賞。2015、2016學校的“百草園”主題社區和“百草園”數字課程連續兩年榮膺全國一等獎。2016年底,課題《童年視角下“百草園”數字課程的校本研究》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百草園”微課程建設校本培訓項目》被評為浙江省首批中小學教師培訓精品項目。《讓校園成為一方教育信息化的“百草園”》入選2016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白皮書。《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媒體也先後對學校教育創新實踐進行了專題報道。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魯迅小學學生參加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

學校還通過互聯網輸出品牌,帶出了“蝴蝶效應”,金華武義壺山小學、四川廣元實驗小學、新疆阿瓦提魯迅小學等省內外魯小結對學校也走上教育信息化之路。

案例二:陝西楊淩示範區

全力打造“智慧教育”平臺 助推教育現代化發展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直面窘境 知恥而後勇的楊凌“教育人”

幾年前,楊凌落後的教育面貌導致許多楊凌人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去西安和寶雞等大城市上學,一些家長甚至送孩子進收費很高的民辦學校。2013年,楊淩示範區管委會給兩級教育部門下發了一份正視楊凌教育發展的決議,決議強烈要求“楊凌教育必須知恥而後勇”。面對政府的高壓政策和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楊凌“教育人”直面問題,開始大刀闊斧推進教育改革,要向全區老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教育答卷”。

革故鼎新 借力引智找準教學“方法論”

他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互聯網+”成為凸顯楊凌教育軟實力的一張新名片。楊淩示範區加強頂層設計,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為行動指南,找準了“智慧教育”這種新的教學“方法論”的突破口,創新探索“智慧課堂+”,為構建教育大數據率先破題。

“一名老師、40名學生,人手一個反饋器。方寸之間,濃縮的是課堂教學、現場提問、學生筆記、例題練習、作業批改……”這種全新的信息化教育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成為楊凌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引擎”。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學生用反饋器搶答問題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學生用平板認真的學習

2014年,楊凌精心打造“陽光教育+智慧課堂”教育品牌,用高效課堂理念設計課堂,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高效課堂,藉助電子白板、平板電腦和反饋器在Wi-Fi環境下建構的無線系統,實現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展示。同時,通過互聯網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積極籌建教育大數據庫。

近年來,楊凌教育部門以高效課堂改革為突破口,以“智慧課堂”為主要抓手,量身定做改革措施,積極打造“高效課堂+智慧教育”陽光教育品牌。自2015年起,楊凌每年再單列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目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學校佔學校總數的97%,配備多媒體設備的教室佔教室總數的75.2%,累計建設“智慧教育”試點學校14所,建成並投用智慧教室105間,中心校以上學校50%的教室全部實現了20M光纖獨立接入,每個教室之間網速互不干擾,有效保障了各班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網絡教學,為實現教育公平、資源共享奠定了基礎。信息化手段全面融入教育教學,教師利用互聯網學習、交流、研討已成為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三通兩平臺”工程的穩步推進,為了進一步提高設備教學質量,2015年年初,楊凌兩級教育部門組織30餘名中小學校長、教師奔赴四川成都學習先進經驗。兩級教育部門把“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展列入了每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中,下發文件、成立機構、投入資金用活現有設備,大力激發“智慧教育”潛能。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植物辨識大賽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征程中,楊凌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手段,緊密結合楊凌農業科技和生態文化,編印富有本地特色的動植物校本教材,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熱情,利用智慧一體機、反饋器、平板電腦組成的信息系統,組織各中小學開展校級公開課和植物辨認比賽。如此新穎的學習形式,解決以往動植物教學中缺乏直觀感受的缺點,激發了廣大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豐富了素質教育形式。除此之外,還以此為契機,啟動實施了“特色校園建設工程”,助推學習內涵發展,不斷提升素質教育整體水平。楊凌教育部門積極了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活動和專題講座,全區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採用智慧教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逐步常態化、規模化,湧現出了一批成長迅速的“智慧型”骨幹教師,初步形成了互聯網+背景下的多元高效新型教學模式。

楊凌的“智慧課堂+”融合了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理念,主要是聚焦課堂,進一步解決課堂教學智能化、學生學習個性化和教研教改深入化等問題,楊凌建設的智慧教育模式,概括來說就是一整套的數字化教學解決方案,為教育開闢了一條信息化融合的新路徑。

事半功倍 智慧課堂破題教育“大數據”

走進楊凌高新小學四年級教室,數學老師張蕊輕點電子白板,信息實時傳送到每個小組的平板電腦上,同學們人手一個IRS反饋器,爭先恐後搶答,整個教室氣氛活躍有序。每次提問和作業完成後,系統可以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情,同時利用柱形圖、餅狀圖等進行分析,便於制定下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以前給學生們講試卷,一道題挨著一道講,根本不知道哪些題目錯的人多,哪些錯的人少,把握不住重難點,現在用上智慧教育這套設備後,老師推送一套試題,學生做完後,通過反饋器傳上去,機器會自動計算每道題的概率,老師能及時瞭解學情,講課更加有的放矢。”一位多年在教學一線帶初中物理的王老師深有感觸的說,以前做物理實驗容易受外界氣溫影響,實驗結果往往很不理想,“智慧課堂”的開展,讓“陽光教育”高效課堂的實踐更方便快捷,實驗結果非常形象,課堂容量和效率是以前教學的3倍。

從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能力培養的新型教學轉變,從傳統多媒體教學的“望屏解讀”向師生共同使用技術轉變,師生、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立體化,無障礙地進行即時交流互動。這種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變革僅僅是楊凌“智慧課堂”引發課堂教學的全面變革的一個縮影。

根據學生獨有的個性因材施教,利用先進的智能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創新型學習方式。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問題進行分析,量身定製教育目標、教育計劃、輔導方式。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問題進行分析,量身定製教育目標、教育計劃、輔導方案和進行專業的學習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全程量化學生學習水平,跟蹤學生學習情況,是一種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智慧教育項目的實施,徹底改變了20世紀的老師拿著19世紀的東西按18世紀的教學模式培養21世紀新人的現象。

兩年來,楊凌教育部門在14所“智慧教育”試點學校全面推廣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出版了《教育信息化智慧教室實訓教材》,進一步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試點班級質量檢測成績比同年級其他班級平均高出7—8分。

課堂上,老師能運用反饋系統和統計工具隨堂測試、循環練習,破解了以往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更加高效,實現了課堂反饋的即時性,教師教學更添針對性;通過電子點名、搶答等互動活動,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實現了師生互動的隨機性,學生學習更具積極性;課前,教師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的海量教學資源,實現輕鬆備課。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時拍攝課堂活動,在熒幕上呈現小組作品,進行分享比較,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教育教學更具靈活性;課堂中,教師使用隨機挑人、搶權、反饋器等功能,讓學生參與到各類教學活動中,能全面兼顧所有學生,同時利用飛訊功能讓學生針對課堂教學提出疑惑,教師在課堂小結中進行精講,可以做到查漏補缺,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實現教育的公平性,教學效果達到高效。

应用案例|从“百草园数字课程”到“智慧教育平台”,原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么做!

師生探究3D打印技術

秉承初心 奮力譜寫教育強區“新篇章”

開展試點改革兩年來,楊凌試點班級質量檢測平均成績比同校同年級的參照班級至少高出了5—7分,2016—2017年連續兩年楊凌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躍居全省第一,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通過智慧教育的開展,生源流失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基礎教育質量檢測高出周邊縣區,近兩年,楊凌高考成績連續大踏步邁進,基本扭轉了基礎教育被動落後的局面。

在楊凌,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教育享有“教育事項優先辦理、教育經費優先保障、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三優先”特殊地位。正是在全區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楊凌教育出色完成了“傳統學校改造提升”、“學校高標準化建設”、“城鄉學校佈局調整”、“ 現代教育技術建設” 等教育資源整合優化一系列重點難點任務。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是廣泛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助力楊凌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戰略綱要》的根本舉措。楊淩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將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與教育現代化建設深度融合,以鞏固提升“智慧教育”推廣應用為發力點,按照“智慧校園、智能管理、教育大數據”的發展思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