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資料片)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蝸居”到“宜居”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住房,在老百姓心中更是頭等大事。改革開放40年,從平房到樓房再到住宅小區,人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從“蝸居”到“安居”,從“安居”到“宜居”,幸福感大大提升。

從“蝸居”到“安居”。1986年,我市人均居住面積為5.15平方米,市民住房緊張,無房戶十分普遍。當年的“土樓”,往往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共處一室,絕大部分的樓房樓距近,採光、通風和排水都很差。隨著房屋數量快速增長,新興住宅區不斷湧現,20多平方米的單間、一室一廳、兩室一廳的住房讓老百姓的居住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進入二十一世紀,單元式住宅大量湧現,人們告別了小房子,住上了心儀已久的大房子。隨著我市房地產開發市場不斷繁榮,開發項目與日俱增,萬達、恆大、碧桂園等國內知名房地產企業先後入駐。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幢幢城市綜合體讓市民彷彿置身大都市。

從“安居”到“宜居”。新的規劃理念、建築風格讓購房者對房屋戶型、朝向、採光以及物業管理等多方面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市民的居住需求和宜居理念的快速更新,使得高層帶電梯住宅成為必然趨勢。小高層、高層日益增多,綠地也越來越多,小區的綠化率不斷提升,公共設施配套更加健全,景觀也越來越好了。近年來,“學區房”成為一個新名詞,新建的小區配套設施越來越齊全,學校、幼兒園、健身場所成為衡量高檔小區的一項標準。

新時代選房標準看宜居,宜居首選看物業。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物業公司開始走進新建小區。小區門口有了保安站崗,誰家的燈不亮了、下水道堵了,處理起來都較為方便。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開始向居民走近。1998年,我市開始進入到專業化物業管理時代。如今,物業管理覆蓋面不斷擴大,優質物業服務項目不斷增加,星級物業服務企業也不斷增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物業服務企業152家,培育創優達標項目67個。

住房是社會和諧的根基,農村危房改造和搬遷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號角。在農村,很多農民富起來了,風雨飄搖的老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洋房,社會主義新農村舊貌換新顏。村莊美、田園美、空氣清新成為了新時代農村的代名詞。在城市,棚戶區改造使人們如願住上了現代化小區,實現安居樂業。

住房,不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承載希望的港灣。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區房地產開發項目達293個,已批准預售房屋23.95萬套。201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8平方米,比1987年增長了7.4倍。住房的變化為普通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也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由夢想照進現實。

記者 陰文娟 張啟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