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在我心裡,王心元有三種身份:一是多年朋友,二是著名畫家,三是努力踐行的思考者。哪一個佔有最重要的位置?多數人會猜朋友,感情至上,老友金不換嘛。其實不然,在我心目中,他的真正價值,是努力踐行的思考者。友誼屈居次席,心元老弟勿罵我也。

“努力踐行的……思考者”?有點繞。“思考者”容易理解,同名的希臘雕像,給人印象深刻——手託下巴,不知在想什麼,兩千多年還沒走出沉思。王心元也是思考者,但我們知道他在思考中國畫的色彩問題。為什麼要在前面要冠以“努力踐行”?對畫家來說,這很重要,否則只有思想,就成了理論家(這裡絕沒有輕視的意思,康德一輩子沒走出小城,但不妨礙他成為偉大的哲學家)。畫家必須創造技法,讓想法變成現實,他的思考才有意義。王心元不但認為中國畫應全面進入色彩時代,而且努力踐行;不僅提出問題,而且解決問題;由想法,到技法,把思考的內容變成一幅幅畫作,這是他二十多年來的人生內容、藝術主題,也是他的價值所在。

由此,他在藝術上斬獲多多,而在生活上也失去多多。他與眾不同。一起成長起來的畫家踞高位、賺大錢,名利雙收,他卻要艱苦跋涉……

這可以理解。人的興奮點不同,有人名譽、金錢讓他快樂;有人探索、創造能帶來更大的快樂,這都是本性使然。心元屬於後者。另外,在性格中,他表面和善,卻內藏堅韌,認準了就幹下去 ,其他不管不顧。性格決定命運。他所有失去的,所有得到的,都是他的宿命。

我第一次見他,就猜到他是這樣的人。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有人說,“心元的先輩是正黃旗,號令千軍,戰功卓著,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代都是大官,誰想到他們的後輩,和咱們平頭百姓混在一起……”

王心元笑著說,“這就挺好,這就挺好。”

朋友又說:“文革那陣兒,心元可遭了大罪。被逼得偷渡黑河,差點淹死。架不住人家有畫畫兒天才,破格被招為文藝兵。不成想鬼使神差,他叔叔偏偏這時候從香港回來,被定為國家第一號特嫌,部隊被迫把他退回去了。沒那個命啊,要不然心元早當將軍啦!哪還能住在這兒?”

心元依然笑容滿面:“這就挺好,這就挺好。”

朋友接著說:“當初天津美術界的前輩多器重他呀。和他一塊兒的畫家,很多人已經全國知名,賣畫掙的錢海了去啦,心元還一門心思研究什麼畫法……你傻呀!”

心元依舊非常沉醉的樣子,笑著說:“這就挺好,這就挺好。”

他很滿足。甚至是幸福。臉上這滿滿的幸福感是裝不出來的。看來他對目前的處境非常滿意。我想,作為男人,能放棄一切,他一定有遠大目標,一定是陶醉在某項事業中吧。

後來知道,我猜對了。

朋友說他傻,當然有道理。他在天津美院那陣兒,發展勢頭很好。美院創始人之一王之江教授,和他是忘年之交,情同莫逆。當時天津美院房子很少,他爭取到一間畫室搞作,王之江經常去畫室喝酒。一斤下肚便解衣盤礴,嬉笑怒罵,毫無遮攔。喝多了還不讓送,心元怕出事就偷偷跟著,老頭兒發現了就一通罵。王之江可是個人物,早年留學日本,與齊白石、黃賓虹交往密切,美術造詣很深,是個呼風喚雨的人物。師生都怕他,但他對心元格外親切,像對兒子一樣,批評指點毫不留情,畫理畫技傾囊相授。王之江主持成立“中華書畫研究會”,指定讓心元當會長,霍春陽任名譽會長,三位顧問是王之江、王學仲、孫克剛……利用這一平臺走下去,一馬平川,名利雙收是可以預期的。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王之江對心元說,“你再畫5 年,要成這個”,說著翹起大拇指,晃了晃,“否則就別畫!”心元明白,是鼓勵他要首屈一指。但王心元就是王心元,他與眾不同,他特立獨行,鬼使神差地投入沁彩畫的研究中。這一研究就是二十幾年。

他很率意,認準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罔顧其他。倒大黴者往往如此,建大功者也往往如此。

色彩問題每一個畫家都會碰到。有一次到內蒙寫生,主人盛情安排進山。正值夏季,四望一片綠,色彩很少變化,主人哪知道,這是畫家寫生的死亡之地。心元犯了難,使用各種表達方式,研究了幾天之後,終於有了微妙的發現。他發現太陽透過葉隙的地方,樹葉泛著淡紫色的幽光;陽光照在地面,返照在樹上,色彩是那麼豐富……他想把觀察所得畫在紙上,卻無從措手。傳統中國畫忽視光和色彩,畫夏天的樹都是綠的,冬天的雪都是白的……這就是固有色、概念色,所謂“隨類賦彩”是也。

其實世界萬物在不同光源下,會呈現出色彩的萬千變化。雪明明是瑩白色,但在朝霞的映襯下,就可能“素面換酡顏”,呈現出淡淡的嫣紅色,這就是條件色,環境色。能畫出朝霞滿天時的雪景,就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而傳統畫法做不到或不屑做。為什麼?不同的色彩觀,體現了不同的思想、文化進程。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一是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國畫是“表現”的藝術。中國畫不強調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

二是西畫重科學,中國畫重哲學。在水墨畫誕生時,哲學思潮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主張“樸素玄化”、“以淡為宗”、“以素為絢”、“素淨為貴”……這種思想自然抑制了色彩研究。而西畫與科學的關係十分緊密。隨著科學認識的深化,繪畫也隨之進步。15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探索解剖學、透視學、畫面明暗分佈作用等,形成造型的科學原理。畫家的色彩運用,也隨著科學的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對西方色彩理論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部著作:一是物理學家牛頓所著《光譜》,代表對色彩事實、本質、存在的研究;另一個是德國詩人歌德所著《色彩學》,描述的是人對色彩的實際感受、感知。前者解釋色彩在世界中的客觀存在,後者記錄視覺器官對色彩的主觀創造。這二部著作可以看作西畫色彩走向成熟的標誌。其後,才出現了以表現光和色為最高追求的印象派。這充分說明西畫與科學的關係是多麼緊密。

中華民族是早熟的民族,在“前科學”時代,文人們創造的水墨模式極為完善,形成一套理論和技法體系,成為自恰系統。但由於對色彩缺乏科學意義上的認識,沒有把色彩作為獨立的表現元素加以研究和運用,所以進入現代社會,它的不足、不適應越來越突出。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藝術總要發展,不會總是停留在“隨類賦彩”階段。其實歷史上早有人注意到光和色的重要性。早在宋代,畫家王希孟就創作了有明顯光感的《千里江山圖》。但這只是個例,到近、現代,有更多的人嘗試突破。

有意思的是,前面提到西方大詩人歌德,寫出了《色彩論》,成為西畫關於色彩的奠基之作;在東方,近代色彩論的奠基者,也是文學家,他就是地位與歌德相當的曹雪芹。曹雪芹不僅創作了《紅樓夢》,成為一代文學大師,他對國畫的光與色問題,也有振聾發聵的見解,極有理論意義。

他在《廢藝齋集稿》中寫道:“愚以為作畫初無定法……必也取法自然,方是大法。”接著他舉烏金翅膀的蜻蜓為例,在不同的光線下,翅膀會呈現不同的色彩,不是翅膀變了,是光線變了……他接著說:

“敷彩之要,光居其首……”,這可以認作繪畫色彩學的金科玉律,也成為王心元沁彩畫的指導思想。

曹雪芹還指出,畫家之所以沿襲舊的套路,“不免淹滯於下乘者,正以其不敢用光故耳。”他認為中國畫迴避光和色因為在畫中表現光和色太難的緣故。

真是針砭直指要害,可以說在曹雪芹那個時代,對光和色的認識,他是最深刻、離真理最近的人。

三百年來雖有許多畫家都在努力,並各自取得成就,但遠未到完成時。心元追隨大師的腳步,立志尋找一條通過光的運用,在畫面上實現全方位色彩表達。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為此,他拜大自然為師,曾隱跡太行山達七年之久。七年,用人生將近十分之一的生命長度,而且是最有創造力的生命時段,寫生,研究,沉浸其中。那是快樂的奮鬥,艱辛的享受,心甘情願的煎熬,無人理解的選擇。

別人燈紅酒綠,他卻選擇風吹日曬;別人輕鬆悠閒,他卻選擇奔波勞碌;別人神采奕奕,他卻選擇風塵僕僕……難道沒人規勸嗎?當然有,直接罵的都有。但他像石灰,越潑冷水,它越沸騰。

非探驪安能得珠?這恰恰是極聰明的付出。他的確得到了許多許多。他發現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物象都處於八面受光的狀態——光源不是一個,而是多個。主光源照在一處,又折射出來,影響周圍的物象。鑽研的深度,決定了分類的精微。在他的眼裡,光又分直射光、側光、反光、逆光,甚至還有暗光、灰光等等。在不同的光照下,物象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這使他練就了能看出色彩微妙變化的火眼金睛。

這隻解決了要表現什麼的問題,至於如何表現,那就是沁彩畫的技法了。他首次提出了“高光留白”、“墨歸於色、墨隱於色”的理論和技法。

古代文人們用最簡單的墨色,從濃墨,到淡墨,可以分為無窮色階,所謂“墨分五色”,在宣紙上呈現典雅、和諧的美,觀者藉助想象,把大千世界斑斕的色彩,主要通過墨色變化來呈現,這種畫法是化實為虛,可以稱為“色歸於墨”。

王心元的沁彩畫,是讓中國水墨畫走了一條返回的路,這是否定之否定,由象徵返回寫實,返回光與色彩的世界,讓“墨歸於色”。

水墨畫以單純、典雅為尚;沁彩畫以真實、斑斕見長。在古代,水墨畫是天才的創造;今天,以中國式的材料,中國傳統筆法,來表現中國人的當代情思,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習慣……這也是天才的創造。所謂“筆墨當隨時代”,此之謂也。

隨著他對光與色的研究日益深化,他的畫作也就面貌超逸,獨具一格。他不著急,總在人們的目光之外默默耕耘。等到研究探索變成許多畫作,技法逐漸成熟,才請他所敬重的天津畫院院長白金來把關。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白院長充分給予肯定,主動要寫評論文章。但又說,“你自己生的孩子,得給它起個名字啊。”

這看似簡單,卻把心元難住了。叫什麼呢?他想了幾個,都沒有切中本質,被白院長否了,最後他想到”沁彩畫”,白院長大聲叫好,就這麼定了!

一個沁字,反映了他在技法方面的許多創造。

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必須面對鮮活多彩的現實生活,必須解決好色彩表現諸問題,這是中國畫進入當代進程的重要課題。但不管如何變化,民族傳統的基本特徵不能丟,中國畫必須還是中國畫。

心元的沁彩畫堅持民族特性。材料都是國畫的材料,宣紙,毛筆,水墨,還有國畫色。雖然借鑑了西畫的色彩學,但他不是純用色,而是色墨結合,不離國畫的味道。油畫是用油性色畫於硬紙,上去就能固定;而沁彩畫的是水墨調上顏色,畫於宣紙,得加倍小心沁染。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幹、溼、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托光感。

筆法是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可以說是國畫的生命所在。他很注意書法用筆的傳統,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起筆、行筆和收筆都講究力度,所謂逆入、中實、回鋒,筆筆不苟。運腕宜挺,氣貫其中……他的大筆散鋒尤其值得玩味,不僅極具書法性,而且在精細之外呈現了灑脫和放達,增加了風格之美。

筆、墨、光、色這四者,成為沁彩畫的技法核心,這讓他的畫充滿中國味道和中國精神。莫怪他在中國畫院舉辦展覽時,畫院副院長盧禹舜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王心元先生應該是一位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非常熱愛的畫家……特別是對於筆墨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認識。儘管他的作品對顏色有著更多的探索,有著更多的實踐和創新,但是我們也能感受到他的作品中筆墨的功力還是非常深厚的……”

他小試牛刀,舉辦多次畫展聽取意見。

在太原辦展,當地著名大企業家看完畫展後很激動,當即給電視臺導演打電話:“你好!這兒有一個畫展很好,你過來一趟,帶著攝像,應該拍一個專題片……你在外地啦?那也得趕回來,機會難得……”

導演真的放下工作,從外地趕回來。把畫作和採訪拍成專題片,安排在山西衛視《第一訪談》欄目播出,反響很大。算上心元,這個欄目只播出過兩個畫家的專題片,規格之高,超乎尋常。

在吉林延吉市辦展時,延邊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看完後,很感興趣,第二天,又帶他的學生來參觀。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山西大學美術學院一位畫油畫的教授,認為沁彩畫了不起,是創舉。看完畫展,他就嘗試用沁彩畫“高光留白”的技法,來畫油畫人物……

沁彩畫能表現豐富的光和色,表現物體的透視感、質量感,既顯得新穎,又增加了狀物抒情的手段,讓欣賞者得到更多的審美享受。

有一次我走進他的畫室,一幅巨幅國畫吸引了我。一隊赤條條的黃河縴夫,拉著船艱難前行。身子前傾,纖繩勒進肉裡,好像能聽到昂揚的號子和怒吼的濤聲……真實得如臨其境。縴夫漢子肩膀的肌肉閃著光影,完全是陽光照在皮膚上的感覺,那麼真實,使人不禁產生要上去摸一摸的衝動。他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色調,來表現黃河……畫家運用高光、側光、反光、暗光等表現技法,使整幅畫面通透而靈動,是一片色的舞蹈,光的交響,獨特而不俗,營造出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強烈渲染出力、美和世事滄桑的主題。

畫室掛滿寫生所得:太行深處的峰壑,綠樹掩映的小路,山影幽深的月夜,旭日染紅的山巒……一幅幅作品,把我的思緒引向大自然的懷抱,我一如砍柴人,揹包客。

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另一個追求,那就是追求“大意象”。他說,西畫畫的是風景,中國畫畫的是意境。而他,追求的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意境,那是一種宏大、豐富而充滿玄學意味的大意象。

人多有不平之氣。尤其進入老境,常有命運不公的牢騷、人生將盡的悲涼。而他的內心世界卻陽光高照,充滿探索的快樂、收穫的驚喜、創造的振奮以及對成功未來的憧憬……這一切,讓他的生活像少年一樣充實而浪漫。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這真讓人羨慕。只有極少數畫家能享有這種幸福。

他以藝術為本位,執著而沉迷,充滿職業精神,目不斜視,心無旁騖,他是成色十足的藝術家。

回憶初見時,他的話,他的樣子,進一步印證了我對“這就挺好,這就挺好”的理解。人不堪其憂,他獨享其樂,充滿希望的奮鬥,影響深遠的追求,自有它深邃的人生意義。

任何藝術形式的誕生,都有複雜的因素群,都是內因和外因、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什麼是王心元,而不是其他什麼人使光和色全面進入中國畫?看完上述文字,或可回答您的問題;倘有疑問,不如去看他的畫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