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器的聲音

早在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時期時代,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發明了製陶(紅陶、黑陶、彩陶、硬質陶),在製陶工藝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到距今3000年的商周時期又發明了釉陶,即原始瓷,又經過1000年的過渡,技術更加成熟,我國古代的窯工們,精選原料,改進窯爐,提高燒成溫度,逐在漢、三國、魏、晉時期完成了陶向瓷的過渡,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汝窯器的聲音

從北魏以至北宋,窯工們把釉層加厚,釉層厚度由0.01毫米增加到0.1毫米,燒出了光潤的釉面,但胚體不夠緻密。據專家們測試,宋代汝窯器的胎,吸水率高達17%,未完全瓷化,空隙大,胎質處於生燒或半生燒狀態,所以聲音很短,這時南方的瓷器,坯體因引入了瓷石,坯胎就含有了溶劑,瓷胎比較瓷化,呈半透明狀態,聲音悠長清脆。

汝窯器的聲音

後周時期柴榮所建的柴窯,據《歸田集》明刻卷十一第12頁記載《汝窯花觚》說:“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罄,世所稀有,得其碎者,以金飾為器”。因見不到柴窯傳世品,書中記載無從考證,從收藏宋代汝窯器的目的出發,追究汝窯器的聲音短是應該的,若站在復刻的角度上,孟玉松大師認為要做到“薄甚亦難得的高仿瓷”就必須有堅硬的胎體,聲音長一點無可厚非。

汝窯器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