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代社會對一些知識分子充滿了蔑視?

coco賈鴻超


中國古人將人分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一等人為官,二等人為吏……九等人為儒,十等人為丐。從這個等級劃分上,儒,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知識分子,連妓女都不如!

可見,不只是現在的老百姓看不起知識分子,就是古人,也把知識分子視作節操連妓女都不如的下等人。為什麼會這樣?說白了就是知識分子太不要臉了,為了攀附權貴,什麼沒有底線的事都做的出來。對比,古人還有一句很形象的詩詞: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知識分子要是壞起來,比屠狗販履之輩要狠毒的多。就說《水滸傳》的智多星吳用吧,在樑上一眾好漢裡,他算是一個文化人。比起那些草莽英雄,數他壞水最多,心腸最狠。為了讓楊志、徐寧和呼延灼入夥,他出的那些鬼點子無不是陰損到了極點。特別是為了賺盧俊義上山,搞得養尊處優的盧員外家破人亡。從吳用身上可以看到: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而中國現在的知識分子,其無恥程度可以說登峰造極,比過去的“儒”有過之而無不及。老百姓反對的,他們偏偏支持,動輒斥責老百姓愚昧無知;老百姓呼籲的,他們跳著腳反對,甚至還舔著臉為利益集團洗地。所以,老百姓授予他們“磚家”和“叫獸”的光榮稱號。其實,就他們那有辱斯文的言行,真的連禽獸都不如!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就知道他們有多無恥,老百姓是多麼痛恨他們了。

一,鼓吹轉基因。在世界範圍內,轉基因糧食的安全性都沒有定論,歐盟、日本、俄羅斯都在限制推廣轉基因的情況下,一些專家教授為了一點狗糧,拼命教唆、威脅中國的老百姓做轉基因的試驗品。無恥到連自己的祖宗都忘了,老百姓對他們能不恨之入骨嗎?

二,反對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對個人所得稅,老百姓憋著一肚子火,這哪是調節貧富差距,簡直就是殺貧濟富。國家對提高起徵點徵求意見,全國一致呼籲提高到一萬元。可是有些專家跳出來反對,說起徵點太高不利於培養公民的納稅意識!我一口老血差點吐出來,能說出這種話,這還是人嗎?

三,六個錢包理論。最可恨的就是房子。一些公知天天在網上叫囂房漲萬年論,為黑心爛肺的房地產利益集團站臺。更有飯缸同學,悍然拋出了六個錢包理論,其無恥的嘴臉,讓人噁心到把三天的隔夜飯都吐了出來!就這樣的知識分子,哪還有半點的節操!

四,窮人的孩子就不該上大學。這個知識分子更有點數典忘祖了。窮人供養孩子上大學不堪重負,他們作為知識分子,不說為窮人鼓與呼,為國家教育改革提供真知灼見,反而一臉冷漠的說“窮人的孩子就不該讀大學”!這個無恥勁,已經可以入選吉尼斯紀錄了!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1、許多知識分子自視甚高,卻百無一用

這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在古代,人們也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書讀了很多,但是到社會上沒什麼用,學來的知識不會變通,不會運用,只是死板地搖頭晃腦,深深感慨別人不懂他,對他不尊重。但實際上,你詳細地問他究竟學到了什麼,實際地考察一下,便會發現——他啥也沒學到。

2、人類無差別地鄙視“沒錢”,其中就包括做實事的知識分子

現在的幼小教師,科研工作者,為啥沒有以前受人尊重了?因為在以前,只要你能當上老師,你就算村裡的明星了,就比種地來錢多且輕鬆。科研工作者本該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體面的生活,然而他們日復一日地工作、研究,但到最後,絕大多數人一月就領2000塊錢,非但旁人瞧不起,就算是家裡人,也瞧不起。需知,經濟實力是家庭地位的決定因素。你說破天,旁人也是根據你的收入來從內心給你定位的。

當然,大家可能嘴上說“沒錢但是有夢想我非常佩服”,實際行動中,卻杯杯先敬有錢人,找對象也是先找有錢的。就這樣,他們的地位如何高?

相反,一些有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一些學者一年可以拿到數千萬,大家就“肅然起敬”了。

3、知識分子是精神中產階級

多數知識分子,在收入和地位上,其實屬於苦力。但很多知識分子,卻總以“中產”和“精英”自居,誤以為自己的地位是和底層不一樣的。除非遭遇個什麼事件,讓這種幻想被打破,才恍然大悟。你想,大家都活得不容易,都在負重前行。此時突然蹦躂出來一個人,指著人群說:“我比你們高級!我鄙視底層!我不和你們交流!我天龍人!你們都是low b!”然後一個從天而降的大巴掌糊了過來,將他糊得血肉模糊。

眾人怎麼評價他?

對他的智慧嘖嘖稱奇?

4、如果一個人沒知識,那麼他就喜歡鄙視知識

這就好比一個人數學不好一樣,他平時很喜歡說“數學會加減乘除就行,其他沒用”。

當一個人英語不好的時候,他喜歡誇自己“愛國”,並表示“不說鳥語”。

當一個人語文不好的時候,他喜歡反問“語文有什麼用”“學文言文有什麼用”。

當一個人什麼知識都沒有的時候,他就鄙視知識。


總此四條,乃是當今社會人們瞧不起“知識分子”的原因。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因為不少知識分子是依附性質的,所以磚家叫獸之類貶稱,不過是人民群眾發洩不滿,對那些品德拙劣、利己不立人的知識分子的鄙視。這是當然是可以理解的。魯迅不是很早就說過嗎? 幫閒、幫忙、幫兇。

也有一類人是,爭當“醫生”,開著人民群眾看不懂的玄妙處方,嘴裡說著病灶(病灶的意思是局部的病變),卻要佈局全國;手裡揣著手術刀的,正在讓人給群眾下麻醉藥,這樣叫無痛;至於被治療者自己究竟如何想,一般而言抱負為療救社會的知識分子們是很少顧及的。他們中間往往隔著十萬八千里。近代以來,多少知識分子就在破除這之間的距離,所謂“群”的出現,本質上都是要剷除這中間的勢力,從而產生新的歷史推動力。但這一切都非固定不變,不是動力產生了就會一直推動歷史進步,遇到個坎,它也會把人往死裡推。曾經在歷史上起到進步作用的東西在變化了的現實中也會成為障礙。而今天的情況是,“群”似乎消失了。也就是說,平民百姓改變現狀的能力越來越微弱,所謂零和博弈。

但知識分子群體又是最能跳脫出自己的所屬階層,去站在更為客觀和總體的格局去思考問題的人。這樣就會跳出附屬性和依附性,不是從利益角度說話。社會所期許的是這些人。所以人們常常在一些人身上寄託這些情感。比如所謂社會良心之類。

反對和鄙視一類知識分子是一回事,但不能因此貶低知識本身,走向“反智”的傾向。這就自己掉坑了。


例外狀態


"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對待工人農民的態度,考驗著這個民族的良心"。丨丨一個54歲的下崗職工說的一句震驚中外的話。



中國傳統“士人”[古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一一(1)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重名節【三軍可奪帥, 匹夫不可奪志】(3)崇尚骨氣【富貴不能淫,發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不畏權勢【不為五斗米折腰】。

現代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的良心和時代的代言人。 一刻也不放棄光明與希望,永遠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嚮明天,向未來,向死生;相信歷史,相信明天,相信公正。永遠擔當著民族的良心。

所以受到蔑視的根本原因就是,現代知識分子既少有獨立的人格,也少有獨立的思想。拿著納稅人的工資,吃著老百姓的糧食,卻違背自己良心,寫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這既不是人民群眾所歡迎的,也不符合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肝膽相照,休慼與共的國策。


李彬文




千年歷史,古今中外。知識永遠是被尊重的!代表知識的知識分子永遠是被尊敬的!因為人類文明和進步靠的就是知識。而推動我們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是知識分子。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四大發明的師祖,從孔老夫子到魯迅先生。哪一位不被我們尊重!從鄧稼先到錢學森,從季羨林到南懷瑾,從華羅庚到袁隆平。哪一位不被我們所尊敬!所謂充滿蔑視,其實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詞典定義出來的

所有的詞典,對知識分子的人群範圍的定義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大專及其以上學歷的……運用知識為核心工作的腦力勞動者……”按照這個定義,在當今社會,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已經不屬於精英群體了,而是屬於大眾群體。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部分無良知識分子被蔑視,再正常不過了。




網絡玩出來的

因為我們現在寫文章很少用筆,而是用鍵盤拼音打出來的。在打的時候同音但完全不同義的字自動跳出來了。尤其現在連打字都不需要,用語音輸入了(本人就是用語音輸入的。)在輸入的時候,普通話不標準的各類地方語言的同音字更是層出不窮。什麼“叫獸、鑽假、血賊、全萎、哭虛假”全部跟出來了。大家感覺好玩,又適用於對一些無良知識分子的調侃和諷刺,所以這些網絡特有的名詞才流行起來了。至少,一開始並不是因為對知識分子的蔑視而創造了這些文字。



媒體炒出來的

無良知識分子首先產生於無良媒體。這些媒體因為知識的膚淺和利慾的誘惑帶來的浮躁,所以他們往往會歪曲和誇大小道消息,各類標題黨充斥於報刊雜誌和網絡,用一些低級的手段吸引大眾的眼球,把個別事件當作社會現象來報道。因此,誤導了我們普通大眾,使大家把少數無良知識分子當作了知識分子現象。




小部分知識分子幹著欺世盜名,坑蒙拐騙的勾當,而玷汙了知識分子這個群體

我們蔑視的是那些偽知識分子和披著知識權威的外衣專幹坑蒙拐騙勾當的無良知識分子。我就碰到過一位被人稱之為中國最有XX的XX學家。我本來對他還挺崇拜的。06年到我們這地區來講課,我因為有重要接待未能參加,所以特地安排了兩位辦公室人員去聽他的課並全程錄音。08年他又來講課。在課程中大肆批評我們的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然後又吹噓說兩年前(06年)到這裡來講課的時候就已經預測到08年會有金融危機的爆發。因為平時我在聽課時發言和提問比較認真,所以主辦方把提問的機會給了我。我本來準備給這位專家提三個問題的,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尊敬的x教授,您06年在這裡的演講我有錄音的……我剛開口講了半句話,這位教授的臉噌一下就紅起來了。結果我一句話沒講完,話筒就被主辦方搶走了……


哎,我不想貶損任何人。我們普通人耍耍嘴皮,沒有問題。但是專家權威吹牛皮可是要出大問題的。尤其是為了某個利益集團而吹牛,那可是很可惡的!當然也會被人蔑視的!



題主肯定屬於知識分子群體吧?您這個問題就有點斷章取義,偏一蓋全,混淆是非。含有標題黨的成分!所以我想,要讓我們這些普通大眾對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尊重,首先需要知識分子們自重!不好意思,冒犯了哈!


10月楓我的婆


知識,意味著理性、科學。意味著丟掉自己的真覺和經驗。這是非常難過痛苦的。

比如,直覺和經驗告訴你,你找到了一個可以終身託付的人。可是一次碰到搶劫,他居然可以棄你而逃。你是什麼感受?不僅是“蔑視",恐怕是痛恨了。

大多數人依靠的是直覺和經驗處事,他們認為是正確的事,你用理性和科學一分析,就可能變成愚昧和迷信。他們只有靠群體蔑視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相互取暖。布魯諾被燒死就是一個例子。

愚昧和迷信的人自已不會承認自已愚昧和迷信的,很多人還會打著科學的名義。比如中醫科學,東方科學,古代科學,氣功科學,養生科學,曲解科學涵義。你如果揭露。就會被抺黑。比如我反中醫,留言就會攻擊我註冊的單位,實際上我已離職,只是改不過來了。這些人不會和你說證據,講邏輯的。

對於大眾的蔑視,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直接懟回去。具體要權衡一下利弊。



用戶4588034956


知識分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既有知識分子自身的原因,也與長期以來形成的偏見有關。



知識分子,其實就是腦力勞動者,過去稱為文化人或文人,在特定的時期也曾被貶稱為“臭老九”,其實這些稱呼都不盡準確,每個人心目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或許也都不一樣的。就六甲番人而言,知識分子就是傳播文化的人群,包括學者專家、教師、作家、編輯等文化工作者。

在六甲番人心目中,知識分子首先應當頭腦清醒,能獨立思考,不媚從不媚眾,其次應該有良知,人前文明人後慎獨,再次應有社會責任感,雖無安國平天下之能,但也懷有兼濟世人之心。

可惜的是,現在的很多知識分子讓人失望了,比如很著名的一些學者專家,為利益驅動,完全沒有道德觀念,完全沒有良知責任,有些人利用知名度宣傳偽劣產品,有些人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有些人抄襲盜竊知識產權,有些人故意挑戰摸黑傳統文化,這些人被民眾戲稱為“磚家”、“叫獸”。



一點墨汁染黑一盆水,雖然“磚家叫獸”的人數並不算很多,但這讓知識分子們都因此受其牽連了,整體形象也因此受損。

而在過去的一些歲月裡,很多人對知識不夠尊重,甚至有人提出“讀書無用論”,這是特定時期帶來的影響,在知識的力量無法衡量、知識分子的貢獻無法公正評估的時候,成就往往會被掛名在實操者頭上,而在經濟掛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年代,知識分子由於天生的謹慎而常常失去發達的機會,這也成為“無用”的例證,知識分子更因此成為被恥笑的對象。

偏見的產生經長年累月而成,而要消除更非一朝一夕之事。偏見既然存在,牢騷無益,知識分子想得到尊重,必先做好自己,凡事先摸摸良心再為之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知識分子從古至今都是“君子”,什麼是“君子”?孔子老先生一輩子幾乎天天在說“君子”,你根本就說不清“君子”是什麼。但是,我以為從孔子到今天我們還在說君子,甚至懷念君子,這說明君子是人人喜歡的一類人吧。我把君子分為兩類,一類不妨叫“精英”,一類叫他們“正人”。

我們古代和今天的老百姓也有“正人君子”的一貫說法,這就是說,正人君子是同一類人物。

既然我們把正人君子分為正人和君子了。

那麼我說的精英和正人也是成立的吧。

那我們就說說精英,我想精英是有很高文化修養和學歷的人,是社會的主要領導階層應該沒有問題吧?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或者也是有很高教育學歷的,或者他們是社會中具有很高社會文化信念的一部分人。他們給人以信賴和榜樣的力量,所以說正人。

所有這些人,他們就是社會的精神支撐。

知識可以是技術,也可以是文化。現在有點亂。

但是,我們老百姓是清楚的,你不明白,胡說八道我們也認你傻。但是,你明明白白一個人,有是非標準嗎?有責任擔當嗎?

社會的公平正義誰來擔當?誰來堅持?當然主要是社會輿論。

而社會輿論,不可能掌握在沒有權利的群體之中。

所以,有話語權的那些君子,就必須為社會說公道話做公道事。

現在,社會上對知識分子不滿的原因,是很多有話語權的一些人,說話辦事,言行不一,利益自私,這有違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例如,發表作品要找人拖關係,學術論文不是以學術論學術,而是以市場需要來研究學術,這顯然就是沒有獨立精神,你的學生會對你認可嗎?

此外,還有拿研究生做打工仔的教授,不是給學生傳授如何做學問,而是叫他們如何搞關係,完全沒有公平競爭的思想,這樣的知識分子,誰還瞧得起啊!

知識分子總體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風向標,你言行不一,那就令社會大跌眼鏡了。

我們的社會呼喚真正的正人君子歸來吧!這就是對真正的知識分子缺失的嘆惜。


千千千里馬


關於知識分子的地位問題以及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演變,史學家余英時先生的《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以及徐賁、許紀霖等學者的一些著作,已經給予了很多分析。

我在這裡就不想在糾結於學理方面的分析,只是想以當下為基點,反思一下這個問題。

現代社會知識分子越來越被蔑視,首先是現代商業主義的強烈衝擊。在前工業社會,因為社會環境變化不大,讀書人一般都有良好的經濟生活條件(一般能夠讀得起書的人,家裡都不會是普通人,而且古代大家是靠有多少地來決定社會水準的。所以,經濟收入都比較穩定。不像現在,你可能今年工資非常高,明年可能因為公司效益不好,就沒有了工作),所以他們不必為稻梁謀,可以具有更加獨立的人格。而且,以前識字的人比較少,所以大家自然會遵奉讀書人(比如說他們是“天上的文曲星”)。可是,現在隨著教育普及的提高,尤其是所有人都必須為了生活拼搏,那麼讀書人那種超然於世外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

第二,在商業主義的社會氛圍之下,能夠賺錢成為了評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知識分子也不例外,而且知識本身不能立即創造價值,所以必須迎合商業。比如,現在很多文化機構,甚至學術會議都需要有企業的資助,才能有錢繼續興辦下去。

第三,是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影響,余英時稱之為“士大夫觀念的死亡”。在古代,知識分子是有入世的心態,立影響社會發展為己任。“為國負責,行事有權”。比如我們知道的“五四”運動,就是由學生髮起的。但是,現在知識分子更願意“躲進小樓成一統”,更願意在象牙塔裡面耕耘,與社會不再產生聯繫。大眾不知道這些知識分子天天做什麼,自然會遭到蔑視。

比如,我曾聽某學者說,他回老家,經常會被同村的人問,你是做什麼的?他說我是研究歷史的,經常會得到村民們的譏笑,歷史有什麼好研究的,研究那玩意有什麼用?可見,人們對知識分子的偏見。


兮兮說事兒


我國傳統的農業時代,把老百姓分為四等:士、農、工、商。讀書人最受人尊敬,商人雖然有錢,但最被人看不起。解放後,很長一段時期,這個排序變為:工、農、商、學、兵,讀書人的地位大大下降,而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一句很流行的順口溜,叫做“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時至今日,社會上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職業身份的排序,但商業人士顯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士、農、工的界限卻變得模糊。或者可以乾脆地說,讀書人已經排在末位。現在的低收入群體,早已不是那些早起晚歸的街頭小販,而是外表光鮮,出入高樓大廈的所謂白領階層。這是知識分子受輕視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些原因,出自知識分子本身。比如一些公知,盲目崇洋媚外,逢美必舔,逢中必噴,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人們對知識分子的整體印象。再如一些專家學者,不認真搞學術,靠抄襲、拼湊來完成論文,進行學術造假,也玷汙了知識分子的名聲。

此外,由於時代的發展,社會總體受教育水平提高,文盲幾乎消失,人們對知識分子不再崇拜和仰望,覺得你無非比我多讀了幾天書而已。這也是知識分子地位下降的一個原因。

覺得被輕視,是因為曾經被高看。但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無論哪行哪業,只要做得好,都能出頭,都會受人尊敬。所以,對待知識分子,以平常心視之就好。知識分子不比別的行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行業低賤,無須高高在上,也不必妄自菲薄,努力就好。

將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普及,工業自動化生產的大量應用,服務性產業將成為社會的主流,個人創業、一人多職業將會變成時尚,傳統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身份的區別將會消失。每個人只有努力營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給自己塑造最大的價值。

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說:“21世紀的文盲不會是那些能讀能寫的人,而是那些沒有能力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的人。”農業時代,會種地就能生存;工業時代,會操作一兩種機器或者一兩門手藝就能過得很好;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結構,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古人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將成為每個人必須面臨的現實。

認為知識分子就應該受尊重,這是農業和工業時代的思想,如今已經落伍了。將來每個人都是知識分子,“知識”成為每個人的標配,大家拼的是知識更新和把知識轉化為智慧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