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头屯中幡会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安头屯中幡会
安头屯中幡会

在讲安头屯内“安头人”一节,我们谈到了这里是后唐名将李存孝的祖籍之地。另外它还有一段传奇历史,那就是该屯的中幡会曾两次受过皇封。

据说安头屯中幡会起源于隋唐之时,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皇上南巡回来,龙舟到达河县境的运河岸边停了下来,香河县令急忙带县衙官前来接驾。当天在龙舟之上进行了花会表演供乾隆观赏。这台花会正是安头屯中幡会表演的。

据说在这次中幡表演的开始,无论单人耍,双人耍,还是众人的合耍,都很顺利,临近收幡时,突然有人用头接幡时接偏,幡从耍者头顶滑下后背,这无疑是溜幡出丑,皇上当时脸色有变,在场众人都出了冷汗。就在紧急时刻,耍者灵机一动,顺势一弯腰,用屁股将中幡托住,然后煞有其事地前进三步,后退两步,一撅屁股用力将幡甩起,又巧妙地用头将幡接住。场上一阵喝彩,乾隆皇上也喜笑颜开,当即问中幡会头:“此乃何招数?”会头极聪颖,脑子一转答道:“禀万岁,此是本会一绝招,叫老虎大撅尾!”皇上心里明白,这是败中取胜,十分不易,也没有说破,只是点头赞许。

回到京城,乾隆派钦差到香河,送来御笔题字的大绒中幡面两个,一面题字为“龙翔凤舞”;一面为“人神共悦”。幡面左边小字是:“御封安头屯首创优异精幡大会”,右边小字为“大清乾隆十六年”。同时御赐了黄包头16个,虎头靴8对,黄马褂8件,大鼓8面。

从此,安头屯中幡会名声大振,威风倍增。自那以后,在香河县内举办年关花会,总是受过皇封的中幡会为头会,别的会只能随其后面表演。

1851年,清文宗奕詝举行登基大典,年号咸丰。安头屯中幡会接旨后由老会头刘芬率领前去京城祝贺。在中幡表演的高潮时,刘芬和一会友表演了高难度的隔山撇桃。那高大的中幡在两人头顶上飞来飞去,竟不偏不斜,两人用头接得准确无误,不差半分。精湛表演博得了满场喝采。咸丰皇帝十分高兴,当场御笔亲题幡面两。一书“风调雨顺”;一为“国泰民安”。幡面左边小字是“御封安头屯重兴老会”,右边小字是“大清咸丰元年”。

安头屯中幡会两次受皇封,十分难得,一下子在南疆北国都享有盛誉。但该会不骄不躁,苦练习精招险技,代代相传,盛名不衰。直到现在,安头屯中幡会仍活跃在香河大地上。

安头屯中幡会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