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頭屯中幡會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安头屯中幡会
安头屯中幡会

在講安頭屯內“安頭人”一節,我們談到了這裡是後唐名將李存孝的祖籍之地。另外它還有一段傳奇歷史,那就是該屯的中幡會曾兩次受過皇封。

據說安頭屯中幡會起源於隋唐之時,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次皇上南巡迴來,龍舟到達河縣境的運河岸邊停了下來,香河縣令急忙帶縣衙官前來接駕。當天在龍舟之上進行了花會表演供乾隆觀賞。這臺花會正是安頭屯中幡會表演的。

據說在這次中幡表演的開始,無論單人耍,雙人耍,還是眾人的合耍,都很順利,臨近收幡時,突然有人用頭接幡時接偏,幡從耍者頭頂滑下後背,這無疑是溜幡出醜,皇上當時臉色有變,在場眾人都出了冷汗。就在緊急時刻,耍者靈機一動,順勢一彎腰,用屁股將中幡托住,然後煞有其事地前進三步,後退兩步,一撅屁股用力將幡甩起,又巧妙地用頭將幡接住。場上一陣喝彩,乾隆皇上也喜笑顏開,當即問中幡會頭:“此乃何招數?”會頭極聰穎,腦子一轉答道:“稟萬歲,此是本會一絕招,叫老虎大撅尾!”皇上心裡明白,這是敗中取勝,十分不易,也沒有說破,只是點頭讚許。

回到京城,乾隆派欽差到香河,送來御筆題字的大絨中幡面兩個,一面題字為“龍翔鳳舞”;一面為“人神共悅”。幡面左邊小字是:“御封安頭屯首創優異精幡大會”,右邊小字為“大清乾隆十六年”。同時御賜了黃包頭16個,虎頭靴8對,黃馬褂8件,大鼓8面。

從此,安頭屯中幡會名聲大振,威風倍增。自那以後,在香河縣內舉辦年關花會,總是受過皇封的中幡會為頭會,別的會只能隨其後面表演。

1851年,清文宗奕詝舉行登基大典,年號咸豐。安頭屯中幡會接旨後由老會頭劉芬率領前去京城祝賀。在中幡表演的高潮時,劉芬和一會友表演了高難度的隔山撇桃。那高大的中幡在兩人頭頂上飛來飛去,竟不偏不斜,兩人用頭接得準確無誤,不差半分。精湛表演博得了滿場喝采。咸豐皇帝十分高興,當場御筆親題幡面兩。一書“風調雨順”;一為“國泰民安”。幡面左邊小字是“御封安頭屯重興老會”,右邊小字是“大清咸豐元年”。

安頭屯中幡會兩次受皇封,十分難得,一下子在南疆北國都享有盛譽。但該會不驕不躁,苦練習精招險技,代代相傳,盛名不衰。直到現在,安頭屯中幡會仍活躍在香河大地上。

安头屯中幡会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