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爲啥老盯上他們家?

大腸癌為啥老盯上他們家?

來自江蘇的張婆婆心裡非常難過,她剛剛30歲的大女兒發現結腸上長滿了息肉,診斷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FAP),在醫院做了全結腸切除迴腸儲袋手術,大夫建議她的二女兒也去查查,結果她的二女兒又是結腸內滿是息肉,又做了一個全大腸切除迴腸儲袋手術,一年二個孩子做了大手術,讓這個不是非常寬裕的家庭就很困難,醫生建議張婆婆和他丈夫也去查查,但是二哥老人覺得家裡負擔太重,就沒有檢查,但是張婆婆肚子老是隱隱疼痛,她也沒有吱聲,一直到了二個孩子手術後第二年,終於出現了結腸梗阻做了急診手術,發現時結腸息肉合併癌變導致結腸梗阻,做了全結腸手術回場造口手術;過了2年張婆婆九歲的外孫女又出現腹瀉情況,腸鏡檢查又發現也結腸息肉,這個消息對這個不幸的家庭如晴天霹靂,張婆婆的二女兒本來想疾病痊癒後生個孩子,但是擔心孩子也得同樣疾病,她放棄生小孩的計劃。為什麼張婆婆的家庭如此不幸,她們是什麼原因一兩人都得了大腸腫瘤呢?

張婆婆的家族患上了一種叫做家族性結腸息肉病(FAP)的疾病,這種疾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約一萬個新生兒中有一例可以罹患該疾病,其由於家族中攜帶了APC基因的胚系突變,生育的孩子中有一半的機會獲得APC基因突變,這樣的孩子

一半在發育時開始發病,14歲以後就可以發現結腸中有數百枚息肉,最早報道的癌變年齡為16歲,一般40歲以後100%會發生癌變,因此當孩子在16歲以後就建議進行全大腸切除手術以防發生癌變。家族性息肉病的人除了結腸息肉以外,還會出現上消化道息肉、腹壁、腹腔甚至腦部硬纖維瘤,目前除了手術治療以外,國外報道COX-2抑制劑也有一定作用。

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常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為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約佔大腸癌的5-15%,HNPCC是由於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的結直腸癌,常表現為一個家族性連續二代人中至少3人發生結直腸癌或相關疾病,其中一個為另外二人的一級親屬,至少一人在50歲前發病。目前根據是否在家族性檢測到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將HNPCC分為二種:發現有錯配修復基因突變者稱之為林奇綜合徵,而沒有發現錯配修復基因突變者稱為家族性結直腸癌X。對於HNPCC家族中的人,在其20歲左右就開始進行遺傳諮詢,對於遺傳受累者從25歲以後就要進行女性子宮卵巢的B超檢查和泌尿道的B超檢查,25歲需要進行第一次結腸鏡檢查,然後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以發現早期結腸病變進行及時處理,防止其進一步惡變為結直腸癌。有一些學者主張對HNPCC家族中遺傳受累者也進行全結直腸癌切除,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樣做並不能預防HNPCC家族中結腸癌發生,而且HNPCC家族中除了結直腸癌高發以外,膀胱癌、腎盂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腦腫瘤、胃腸道其他部位腫瘤也多發,因此在進行定期複查時同時要關注這些腫瘤的篩查。

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一些FAP患者其家族中遺傳受累者結腸息肉比較少,稱之為輕表型FAP(AFAP),近年來研究發現有一部分AFAP與MYH基因相關,稱為MYH相關的結腸息肉病,其臨床表型與FAP類似,但是遺傳特徵表現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特徵,還合併應纖維瘤等腸外表現。對於MYH相關的結直腸癌,處理與FAP類似,也要在20歲左右進行全結直腸切除,同時要注意其是否合併上消化道息肉及其硬纖維瘤。

另一種以消化道息肉為特徵的遺傳性息肉病為黑斑息肉綜合症(PJS),表現為整個消化道錯構瘤性息肉,嘴唇、頰部粘膜、手足指璞面黑斑,在幼年時即會發病,常常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小腸梗阻,隨著年齡增加,黑斑逐漸增加,其發病的分子基礎為LKB1/STK11基因突變導致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處理難度大,往往處理由於胃腸道息肉導致的併發症,PJS患者胃腸道息肉是否癌變目前尚未定論,以往有人提出錯構瘤到癌的旁路理論,但是由於關鍵證據不足,無法確認,但是PJS患者胃腸道癌發生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種以結腸錯構瘤性息肉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在嬰幼兒期就可以發現結腸中有多發性息肉,但是幼年性息肉病似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隨著孩子年齡增加,息肉會減少,所以治療關鍵在於在幼年期處理結腸息肉,防止其發生結腸梗阻和出血導致的貧血,影響孩子發育。

總之,在所有結直腸癌中,約有20-40%的結直腸癌具有遺傳傾向,因此對於小於50歲以前的結直腸癌、多發性息肉合併結直腸癌、家族中結直腸癌或者相關腫瘤多發、同時或者異時性多原發癌,建議進行遺傳諮詢,特別對於家族中的成員要進行腫瘤的檢測,以發現早期結直腸癌,提高結直腸癌治癒率、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