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为啥老盯上他们家?

大肠癌为啥老盯上他们家?

来自江苏的张婆婆心里非常难过,她刚刚30岁的大女儿发现结肠上长满了息肉,诊断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在医院做了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手术,大夫建议她的二女儿也去查查,结果她的二女儿又是结肠内满是息肉,又做了一个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手术,一年二个孩子做了大手术,让这个不是非常宽裕的家庭就很困难,医生建议张婆婆和他丈夫也去查查,但是二哥老人觉得家里负担太重,就没有检查,但是张婆婆肚子老是隐隐疼痛,她也没有吱声,一直到了二个孩子手术后第二年,终于出现了结肠梗阻做了急诊手术,发现时结肠息肉合并癌变导致结肠梗阻,做了全结肠手术回场造口手术;过了2年张婆婆九岁的外孙女又出现腹泻情况,肠镜检查又发现也结肠息肉,这个消息对这个不幸的家庭如晴天霹雳,张婆婆的二女儿本来想疾病痊愈后生个孩子,但是担心孩子也得同样疾病,她放弃生小孩的计划。为什么张婆婆的家庭如此不幸,她们是什么原因一两人都得了大肠肿瘤呢?

张婆婆的家族患上了一种叫做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的疾病,这种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一万个新生儿中有一例可以罹患该疾病,其由于家族中携带了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生育的孩子中有一半的机会获得APC基因突变,这样的孩子

一半在发育时开始发病,14岁以后就可以发现结肠中有数百枚息肉,最早报道的癌变年龄为16岁,一般40岁以后100%会发生癌变,因此当孩子在16岁以后就建议进行全大肠切除手术以防发生癌变。家族性息肉病的人除了结肠息肉以外,还会出现上消化道息肉、腹壁、腹腔甚至脑部硬纤维瘤,目前除了手术治疗以外,国外报道COX-2抑制剂也有一定作用。

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约占大肠癌的5-15%,HNPCC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结直肠癌,常表现为一个家族性连续二代人中至少3人发生结直肠癌或相关疾病,其中一个为另外二人的一级亲属,至少一人在50岁前发病。目前根据是否在家族性检测到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将HNPCC分为二种:发现有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者称之为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发现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者称为家族性结直肠癌X。对于HNPCC家族中的人,在其20岁左右就开始进行遗传咨询,对于遗传受累者从25岁以后就要进行女性子宫卵巢的B超检查和泌尿道的B超检查,25岁需要进行第一次结肠镜检查,然后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发现早期结肠病变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恶变为结直肠癌。有一些学者主张对HNPCC家族中遗传受累者也进行全结直肠癌切除,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样做并不能预防HNPCC家族中结肠癌发生,而且HNPCC家族中除了结直肠癌高发以外,膀胱癌、肾盂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脑肿瘤、胃肠道其他部位肿瘤也多发,因此在进行定期复查时同时要关注这些肿瘤的筛查。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一些FAP患者其家族中遗传受累者结肠息肉比较少,称之为轻表型FAP(AFAP),近年来研究发现有一部分AFAP与MYH基因相关,称为MYH相关的结肠息肉病,其临床表型与FAP类似,但是遗传特征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还合并应纤维瘤等肠外表现。对于MYH相关的结直肠癌,处理与FAP类似,也要在20岁左右进行全结直肠切除,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合并上消化道息肉及其硬纤维瘤。

另一种以消化道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息肉病为黑斑息肉综合症(PJS),表现为整个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嘴唇、颊部粘膜、手足指璞面黑斑,在幼年时即会发病,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小肠梗阻,随着年龄增加,黑斑逐渐增加,其发病的分子基础为LKB1/STK1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处理难度大,往往处理由于胃肠道息肉导致的并发症,PJS患者胃肠道息肉是否癌变目前尚未定论,以往有人提出错构瘤到癌的旁路理论,但是由于关键证据不足,无法确认,但是PJS患者胃肠道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幼年性息肉病是一种以结肠错构瘤性息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在婴幼儿期就可以发现结肠中有多发性息肉,但是幼年性息肉病似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随着孩子年龄增加,息肉会减少,所以治疗关键在于在幼年期处理结肠息肉,防止其发生结肠梗阻和出血导致的贫血,影响孩子发育。

总之,在所有结直肠癌中,约有20-40%的结直肠癌具有遗传倾向,因此对于小于50岁以前的结直肠癌、多发性息肉合并结直肠癌、家族中结直肠癌或者相关肿瘤多发、同时或者异时性多原发癌,建议进行遗传咨询,特别对于家族中的成员要进行肿瘤的检测,以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提高结直肠癌治愈率、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