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爲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軍事一點通


如果昭和天皇裕仁問內閣總理大臣:我們不去招惹美國,專心侵華可不可以?東條英機的回答一定是“陛下,臣妾做不到啊”!沒有辦法,日美談判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儘管日本並不想挑戰太平洋彼岸的大國,也確實對日美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底氣不足,但是必須鋌而走險,因為美國開出了一個讓日本無法接受的條件:從中國撤兵。

1941年8月12日,美英首腦簽署《大西洋憲章》,其中有警告日本的條文:繼續向南擴張,就有跟美英爆發全面戰爭的危險。



丘吉爾其實對美國人的判斷應該是準確的:美國高層認為,就算日本人南下太平洋,也只敢對英、法、荷等國家的殖民地下手,還沒有膽量挑戰美國的軍事與工業實力,正是這樣的自信,讓他們在對日談判中有非常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極大地挫傷了日本人包括軍部和天皇的自尊心。而日本人不得不進行日美談判的心理更加矛盾,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經濟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上與美國交戰,但日本人逐漸感覺到,美國人似乎在利用談判拖延時間以備戰,特別是在中國問題上,明顯傾向支持蔣介石抗日。

就在談判進程中,羅斯福總統批准了一系列援助中國的計劃,並且談判條款中堅持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原則----羅斯福自己都清楚,這一條日本人肯定不會答應。明知對方不答應還談個毛呢?只能說,美國對日本的擴張已經有所警惕了,在故意壓迫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明白,日寇用幾十萬傷亡和鉅額軍費侵佔的中國領土,現在叫他們把到嘴的肉吐出來,是一件完全沒有可能的事情,東條英機坦白直言:絕不能答應再回到九一八事變前的“小日本”。



美國國務卿赫爾也在私人談話中透露到:“鑑於日美兩國的政策背道而馳,日美談判從開始的那天起,圓滿達成協議連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沒有。”

正是在這曠日持久的談判中,日本人越來越不耐煩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日本已然拖不起了。第一,日本通過20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儲存了600萬噸石油,先不說進行大規模的陸海軍進攻作戰,僅日軍維持待命狀態每天就需要消耗12000噸,後勤部門測算,一旦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的石油儲備半年都頂不住;第二,重慶政權堅不屈服,是因為仍然保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接受外援的通道,日本軍隊必須予以封閉;第三,日本人之前用美元購買的15000噸錫、錳和橡膠等戰略物資,有被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停止供貨的風險,那還在中國打個什麼仗。



1941年9月,日本內閣對美國提出了新的談判條件:封閉滇緬公路、不得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援助蔣政權、恢復通商供應日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資,美國人的回答是“呸”;近衛內閣無奈,向軍方提出了是否可以答應美國條件從中國撤軍?遭到了以陸軍大臣東條為首的強硬派嚴辭拒絕,近衛內閣由此倒臺;出於內閣應當能夠控制陸軍的考慮,裕仁再三猶豫後,敕令東條英機組閣併兼任陸相,東條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批准陸軍進入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等國),切斷了滇越鐵路。

美國立即宣佈對日製裁,包括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和石油禁運,同時成立遠東軍區,麥克阿瑟中將被任命為司令官。

(東條英機和汪精衛)

這是勒住小日本脖子的法案,日本將由此徹底喪失戰略物資的進口能力,幾百萬軍隊將成為做“無米之炊”的東洋媳婦,它面臨三個選項:接受條件、坐以待斃、鋌而走險。以日本人那個年代的瘋狂,指定選擇第三條道路,經過軍政兩界的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及決策:“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日本朝野下決心用戰爭來擺脫美國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繩索,這個國家已經瘋狂了。

能打過美國嗎?日本人其實沒有瘋狂到失去理智,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的海軍將領也瞭然戰略目標,即不求全面戰勝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而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使其兩年之內無法妨礙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展開,如此,獲取相當戰略資源的日本將有實力以戰促和,迫使美國承認日本的現有勢力範圍。小編曾經在悟空問答看見過一個軍事問題:“為什麼日本襲擊珍珠港後不去趁勢進攻美國本土呢?”---- 這哥們比日本人還瘋狂,他們想都沒敢想過。



1941年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了對美國攤牌的最後條件:一,必須堅持在中國駐紮侵略軍;二、維持日本在東南亞的權益。為了給美國施壓,日本政府眾議院同時發表了一個最後通牒式的聲明,被全文登在美國報紙上。美國人氣樂了,回敬了一個“赫爾照會”,再次重申了撤軍的基本原則。

沒能嚇唬住美國的日軍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認為:“沒有討論的餘地,唯有開戰而已”,日美談判就此走向破裂。這不是什麼日本人有沒有膽量,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苦主”,日本人有七成是被逼出來的,地主家實在沒有餘糧了。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麥克阿瑟戰後與裕仁合影)


度度狼gg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日本當時的思維是:我打不贏美國,但卻可以先發制人,後面的事情再說。1931年,日本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奪取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隨後日本軍國主義達到了巔峰,認為自己可以打下全世界。當時日本和美英的衝突已經加劇,1941年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美國的這一舉措徹底惹怒了日本,其實日本也早看不慣美國,索性就對美開戰吧。

對於向美國開戰是瘋狂的行為,然而日本整個國家都已經陷入了瘋狂之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喪失了理智,日本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就是反對向美開戰的人士。無奈上級都下命令了,還是得無條件執行任務。山本五十六與其它日軍海軍將領不同,他主戰並且擅長使用海軍航空兵作戰。在山本的想法中,以海軍航空兵為核心力量,偷襲美國海軍重要基地珍珠港,將其海軍力量徹底毀滅,從而贏得戰爭先機。日本當局對偷襲珍珠港計劃大加讚賞,心中竊喜:既然美國封鎖我,那我就把你海軍主要力量摧毀,看你拿啥來對付我?

偷襲計劃有了,執行任務的海軍航空兵也在反覆演練,現在只差天時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偷襲,從此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次偷襲取得的戰果還是比較大,日本擊沉擊傷美軍20多艘戰艦,摧毀數百架戰機。然而山本苦心想要毀滅的美國海軍航母,卻不在港內。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重大,但是反擊力量依然存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也就註定了戰敗的結局。


兵說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急需進行資本擴張,然而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所以需要大量資源以供使用,地大物博的中國成為它的首要目標,而且因為曾經打敗過中國,所以勢在必得。

所以在發動侵華戰爭前,已經秘密的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為全面侵略中國做了充足準備,比如偷偷的以商人身份潛入內陸地區,繪製地圖,可能連中國地圖都沒他們做的詳細,精確到了一磚一瓦的地步,所以他們為了獲取利益,真的是下了大功夫的。那麼彈丸之地,為何敢挑戰全世界呢?



第一,全民皆兵,資金投入大。

日本將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九成以上用作了軍事開支,皇后都帶頭捐東西,百姓能不掏嗎?而且支持作戰並非一定要上戰場,比如留在日本或者作為墾荒團來中國,承擔日本的後勤工作,日本隨處可見免費為部隊生產軍需物資的女人,所以從孩子到老人,不論男女,都全力支持,願意用生命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為天皇效忠。

孩子們從小被灌輸這種思想,長大一定會堅決執行,並且都是軍事素養和文化素質極高的士兵,反觀亞洲其他國家的士兵,有多少人是被抓了壯丁或者是為了混口飯吃的文盲兵痞?雖然打仗時不用認字兒,但是在訓練時,就會和日本兵差了一大截,這樣上了戰場傷亡也大。



第二,迅速佔領中國。

雖然南京政府統一了全國,但是隻是名義上的,他的中央軍,都未必比得上軍閥的多。當時“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沒有打一槍就撤回關內(這真的不是蔣介石的命令,他根本命令不了張學良,張學良是怕打了事態嚴重,跟鴉片戰爭一樣,萬一日本人有了藉口大舉進攻,自己承擔不了責任,而和蘇聯一戰,讓他知道東北軍戰鬥力實在拿不出檯面,和日本人打就是個敗,然後就那麼撤了……)。



徐州會戰,本來集結了幾十倍的兵力圍殲,結果反被包了餃子,一是我方機動性太差,人家都是大卡車,小汽車,我們這是開著11路走的,所以機動性差,還因為信息互相不通暢,導致命令無法下達,消息錯誤,不打敗仗就怪了。

不僅如此,日本的軍工業發展十分發達,當時日本製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和最厲害的零式戰鬥機,在二戰打仗初期,日本橫掃天下,不可一世。


軍事一點通


日本在侵略中國時,又偷襲美軍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並不是因為日本作死,而是日本出於軍事戰略考量。


很多人以為二戰中,日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一定非常賺,資源啥得都很充足了,其實事實反而相反。當時除了日軍佔領的中國東北基礎設施較好以外,其他城市要麼是一片戰爭廢墟,要麼十分落後,這樣的話,日軍開採中國的資源短期內很難實現。

不僅如此,那時的中國尚未發現大型油田,這讓日本對石油資源捉襟見肘。侵華日軍數量達幾百萬,日本政府在軍隊上投入的錢,大大超過其侵略中國掠奪的錢,所以這場仗對日本來說打得並不划算。日軍本想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結果與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陷入了僵持狀態,中國戰場的巨大消耗正在慢慢拖垮日本。


日軍為了滿足日軍在中國戰場的資源需求,便開始向東南亞地區擴張,那裡有日軍賴以生存的石油和橡膠資源。同時,日軍如果控制了東南亞,還能通過封鎖滇緬公路,斷絕美國對中國的援助,達到困死蔣介石的目的。

可是日軍控制東南亞心裡是沒底的。美國對日軍染指東南亞地區十分不滿,駐紮在關島的美軍一直對日軍控制的東南亞虎視眈眈。美國海軍對日軍重要的資源地東南亞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日本軍部決定要通過一次漂亮的局部戰爭的勝利迫使美國人坐在談判桌上,對日軍讓步。


這一重任被交到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手裡。他認為日本與美國早有一戰,不如先發制人對美軍進行一次慘痛的打擊,那樣的話至少能讓日軍保持對美軍的優勢一年以上。

於是乎,日軍對停靠在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無恥偷襲。由於美軍不做防備,日軍偷襲的相當成功。美軍大量飛機和大型艦船被炸燬,海軍官兵傷亡3000多人。


讓日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局部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讓美國人坐在談判桌上讓步,反而把美國徹底拉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坑了自己,也坑了盟友德國。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襲擊第二天就發表了電視講話,他斥責日本人極其卑劣,發動無恥的偷襲!馬上他就宣佈美國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和美國還有一戰之力,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日軍吃不消了。而美國是當時的“世界軍工廠”,美軍的艦船生產速度是日本擊毀美軍艦船的三倍。戰爭中後期,美軍以決對的裝備火力優勢碾壓日軍。日軍在太平洋的一個個重要的島嶼鋸點被美軍拔掉,東南亞重要的能源區也被美軍佔領。日軍國內陷入了嚴重的資源短缺,為了支持戰爭,許多日本百姓甚至連鐵鍋都拿去造武器了。最後美軍基本掃清了日本在海外的鋸點,封鎖了日本本土,太平洋戰爭以美軍勝利告終。


遊戲探索機


二戰時,日本的國策就是獨佔中國、北攻蘇聯南取東南亞,獨霸亞洲的共榮圈。在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後,日本其實一直在尋找機會南進,而且在暗中積蓄力量。當時的太平洋地區大多數為美、英、荷的殖民地,而日本一直在步步染指此地。

圖為瑞鶴號是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航母之一。

首先英國已經被歐洲戰場炸得支離破碎,已無力武力解決太平洋事宜,而荷蘭已經亡國,就剩下一個美國,但是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一直很曖昧,無論是以前的胡佛政府還是羅斯福上任後的前期,對日本都是未採取任何措施,仍然大做軍火生意,照舊為日本供應戰略物資,直到1940年7月25日,日本照會美國政府,日軍將進駐東南亞各國,此時的美國才真正幡然醒悟,馬上開始制裁日本,凍結日本於美國的銀行,對日本實行海上禁運,但日本決心已下,不予理睬。

1941年12月7日,從白宮獲悉日軍偷襲珍珠港後,記者紛紛奔向電話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詳細評估過各國在此地區的軍事實力。首先除美國外,其它各國的殖民地因戰火原因已無正規部隊,只留下了戰鬥力很差的本地招募武裝力量,而日本與美國海軍對比是8:2,雖然海軍有所落後,但日本自我感覺陸軍要強於美軍,只要將美軍就近的海軍基地重創,那就可以解決後顧之憂了,於是有了珍珠港事件。

圖為加利福尼亞戰艦正在沉沒。

日本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做了多很擴充武裝力量的準備。截止到1941年下半年,日本已擁有220萬部隊,空軍有150箇中隊,戰鬥機超過3000架,海軍聯合艦隊共有9個艦隊,戰艦400艘,海軍戰鬥機超過2500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清除了日裔美國人,圖為日裔美國人正被遷往隔離區。

日本在1941年8-9月正式擬定了太平洋戰爭的計劃,預計5個月內可結束太平洋戰鬥。而此時的美國還在期盼和日本能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用經濟制裁壓倒日本,直以12月6日,美國還在和假惺惺的日本談判,次數已達50多次,美國錯估了日本。不過在7月份日本宣佈駐軍東南亞時,美國也多張了個心眼,開始在太平洋部兵,但美英等國把戰略中心放在了新加坡,美國又一次錯估了日本,12月7日,太平洋戰爭從珍珠港開始了。


圖文繪歷史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不是有沒有膽量的問題,而是既定戰略方針!

早在1936年,廣田弘毅內閣提出日本的“國策基準”時,其實就已決定“在外交和國防兩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還要向南方海洋方面擴張發展”,即將“南進”和“北進”兩方面作為國策方針。因此,在侵華的同時,日本人其實一直都在為侵佔東南亞地區作準備。

日本身為島國,戰略資源極端貧乏,大部分資源都要依靠進口。而東南亞地區的資源尤為豐富,而且又經過荷蘭等西方國家多年的開發。尤其是荷屬東印度地區,更是石油寶庫,年生產量約800萬噸,幾乎是日本的20倍。

而且,東南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佔領東南亞既可以切斷美英等國援華的兩條重要的路上交通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同時又可以向西進入印度洋威脅印度,並與德軍在中東會師,向南則可以攻佔澳大利亞,稱霸西太平洋。因此,日本是一定會去進攻東南亞的,太平洋戰爭也是遲早都得打的。

而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國際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1940年夏,德國閃擊西歐成功,荷法相繼敗降,英國也危在旦夕。西方各國的快速崩潰,給了日本人更大的信心和機會。

於是,1940年4 月15日,外務大臣有田發表聲明,宣稱日本與東南亞諸國及南洋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日本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任何變化“不能置之不理”。6月29日又發表了所謂“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演說。日本開始進一步為發動太平洋戰爭做準備。

當時,日本唯一懼怕的就剩下身後的美國了。要想順利完成對東南亞的侵佔,必須先將美國放倒。而美國的強大有不少日本軍方的高層是知道的,因此他們選擇了偷襲珍珠港,通過不宣而戰的方式,快速打擊美國,以求為攻取東南亞創造時間。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還真的在短時間內無法組織有效的進攻來對付日本。所以,得手後的日本開始洋洋得意,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將整個東南亞地區給侵佔了。於是,前期的得手讓日本人對戰勝美國產生了一股迷之自信!

然而,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力量。在隨後的太平洋戰事中,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把不可一世日軍虐得懷疑人生。整個太平洋戰爭下來,日軍被美國軍隊消滅了整整150萬人,而且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絕大部分的玉碎也幾乎都是美軍造成的。


這些歷史要讀


1941年12月7日本艦隊敢於挑戰美國,偷襲珍珠港是一連串國際博擊中的必然產物。

日本侵略中國四年多了還不能讓中國投降,大大的超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主戰派的夢想,多年攢下的戰略物資消耗以剩無多了,

西歐戰場德軍摧,摧枯拉朽橫掃千軍,法國,荷蘭的亞洲殖民地刺眼地照亮了參謀本部的戰略地圖,日軍不顧美國國務卿的警告速速佔領了法屬印支三國,兵鋒直壓南洋英,荷殖民地。

美國孤立主義者這才瞪亮雙眼,停了對日本廢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爭物資的運輸,逼迫日本在收兵和繼續南侵作出選擇。

面對這道題,好賭的大和民族想和日俄戰爭的前輩一樣,押上國運一膊,但是狡猾的日軍在戰術上還是有一點小聰明的,日軍南下荷蘭,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的橡膠當時是世界第一),日本到南洋航線上的駐菲美軍和駐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是日軍的心腹大敵。為了不重演曰俄戰爭運兵船被敵艦擊沉的一幕,日軍才決心偷襲美軍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所有美軍據點,其中重中之重是夏威夷美海空軍基地。

珍珠港被日軍海軍航空兵悲慘爆轟大家都是亂熟於心,但同時被攻擊的還有中途島,威克島,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

統領美菲聯軍的麥克阿瑟將軍,不知道是不是在殖民地養的太安逸了,在接到了華盛頓:珍珠港被日軍攻擊的警告後。(當時對壘麥克阿瑟的臺灣高雄日軍因機場濃霧無法赴戰起飛),還心猿意馬,錯失戰機。

在珍珠港轟炸太平洋艦隊的先鋒都返航了幾小時後。還被日軍11航空隊打了個灰頭土臉,損失了全部能接敵的B一17戰略轟炸機與能威脅日軍侵略艦隊的潛艇同基地,這也是日軍為什麼炸了萬里之外的珍珠港就能在太平洋橫行的原因。

總之,日本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細節,敢賭國運。我們要聽其言。觀其行。不要放鬆對其復活軍國主義的警惕


user4210272105487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之所以不顧一切的偷襲珍珠港,有以下原因:



第一,日本在東亞發動全面作戰,已經深陷戰爭泥潭,用主席的話講,叫做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國內的資源已經難以維持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只能把目光掃向南太平洋,準備實行南進戰略,而珍珠港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稱為太平洋的心臟,要想順利的實施南進戰略,就必須先拿下珍珠港,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難進戰略第一個目標是菲律賓,而菲律賓的背後是美國

第二,德國軍隊的節節勝利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給了日本以強烈的信心和後盾,事實證明這種自信是正確的,日本偷襲珍珠港果然取得了勝利

第三,美國於1941年通過了《租借法案》,宣佈對法西斯國家實施制裁和物資禁運,一方面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無疑是滅頂之災,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百分之九十的石油來源於進口,其中的百分之八十五來自與美國。另一方面,這一法案也預示著美國即將參戰,而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最主要的軍事基地,既然早晚要打,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先把美國人的基地打掉

歷史證明,不管日本如何機關算盡,最終也是自取滅亡,這是所有侵略者的下場



心學傳習社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其大部分軍事力量和戰爭資源都集中在了中國戰場,侵華總兵力為108萬人,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總兵力已達242萬,軍力幾乎達到了日本的極限。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本想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但由於中國堅持全民抗戰,日本的如意算盤落空,而且已深陷中國戰場。

1937年,日本直接軍費為32.78億日元,佔當年日本國民收入186億日元的17.6%;而到了1941年,軍費高達125億日元,佔當年國民收入358億的34.9%,軍費增長達到了一個恐怖的狀態。

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的財政將難以長期維持,日軍方有北進和南下計劃,北進佔領外蒙和蘇西伯利亞,獲取礦產和石油等戰爭資源,但諾門罕戰役,狂妄的關東軍被蘇蒙聯軍打懵了,導致北進計劃被無限擱淺,即使德軍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請求日本出兵都不為所動。

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匱乏,不能長期支持戰爭,而為解決此問題,就執行南下計劃。

南下計劃就是佔據南洋,將英美荷等勢力趕出東南亞,日軍企圖徹底殲滅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美太平洋艦隊,逼迫美與其簽訂停戰和約,以達到永久佔領南洋,獲得橡膠、石油、礦藏等戰爭資源的目的。

隨著美國對日本石油資源的封鎖,日國內石油儲備只能維持聯合艦隊作戰將近一年,日本政府和軍界深感危機,強烈的賭徒心態,使得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太平洋戰爭終於爆發。

由於美軍主力航空母艦都不在夏威夷軍港,因此日海軍聯合艦隊的行動,只達成了戰術目的,並未達到戰略目的,迫使美國與其簽訂和約,日本偷襲珍珠港,喚醒了一個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美國的迅速參戰,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進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11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是日本的民族性,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在戰爭上沒有理性的民族,甲午戰爭時期,他們的經濟軍事實力都要落後於清朝,但也敢於開戰。這種軍國主義的賭徒心態,註定了他們敢於冒險。 第二是德國在歐洲用閃電戰大獲成功,法國投降,英國苦苦支撐,蘇聯一臉懵逼,看起來軸心國將會統治世界。因此錯判了形勢的日本早就看美國不順眼,也想複製德國的戰果。 第三是美國和日本的形勢。日本在中國獲取了大量的戰爭資源,以戰養戰。但是有些石油等在當時沒有開採出來,急需從國外進口。美國又對它們實行禁運。對於日本來說,這種禁運和戰爭也沒多少區別,遲早要打還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 第四是日本和美國的實力分析。現在要說日本敢打美國,那是天方夜譚。但是那時候美國的霸主地位並沒有確立,它的經濟實力遠強於日本,但軍事實力則強得不多。特別是海軍方面,它們在太平洋上的部署還不如日本多,而且日本的海軍總噸位是美軍的百分之八十。如果殲滅了太平洋艦隊,那美國海軍將大大落後日本海軍。 因此,在這種思路下,日本打算採取速勝的戰法,將美國直接打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