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傳統宗教信仰:學師傳師2

畲族傳統宗教信仰:學師傳師2

第三段落是學師坐龍壇,過九重山、五嶽山、打杖(行乞)回家。過九重山即在中堂地面上或屋外曬場插上九枝綠葉茂盛的竹枝,象徵九重山,由法師領“弟子”肩揹包袱,腳穿草鞋在竹枝間穿插行走,邊走邊舞邊唱,象是在攀登九重山似的。在五嶽山時,用豬頭祭謝五嶽山神,猛虎銜走豬頭,動作場面表現緊張驚險氣氛。在學師回來時,到家時與鄉親們互不認識等驚奇情景“打杖回家”是麗水山根的《款頭本》設計,景寧的《款頭本》設計更好,上“天街”拜謝“太上老君”後,造“金橋”回來,到家後還建“金樓”。

畲族傳統宗教信仰:學師傳師2

畲族男子在過去是十六歲開始要舉行學師儀式,按規矩學師後要代代相傳。沒有傳給兒子的叫“斷頭師”。學過師的人稱“紅身”,沒有學過師的人稱“白身”,認為學過師人,活著不受人欺侮,死後會騎馬當官受間王優待,撥有兵馬由他管帶,學過師的男子和當過西王母的女子,死後都要做功德,多者三天三夜,少者一天一夜,不做不行,認為不做功德子孫不會平安。沒有學過師的人,死後功德可做不可做,做的話叫“白身功德”,只能做一天一夜。學師未傳代者死後穿紅色壽服,已傳代者死後穿青色壽服,未學師者只能穿蘭色壽服,學師以傳代為榮。

畲族傳統宗教信仰:學師傳師2

學師活動有一本《款頭本》(又稱《度法文書書》)規定其內容及儀式,學師活動不像其他宗教活動那樣定時或不定時經常活動,而是一輩子就是一次,加上死後做功德,也就是兩次,是種一勞水逸的特殊活動,比起原始社會民族的圖騰崇拜已發展了,凡是宗教都是以一定的活動儀式,幻想求助神的力量來支配自然、社會以及求得來世的美好生活,“學師”活動曾在畬族民間盛行過,是一種帶有道教色彩的畲族原始性宗教。

學師和做功德都開支比較大,窮苦農民往往開支不起,所以學師活動還沒有在畲族中全民族鋪開。

畲族傳統宗教信仰:學師傳師2

關於師爺。第一種宗教都確定本教的最高神,如佛教是釋迦牟尼、道教是太上老君,基督教、天主教是上帝,伊斯蘭教是真主;我國民間工藝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如木匠是魯班;而畲族的師公在學師傳師和做功德中除了“三清”作為最高神外,其祖師是河南十八位祖師,第一位是張天師(張陵),其餘都為道教名,請來主持,學師傳師的師擔香爐也包括祖師爺神位。做功德不用去挑師擔,而是主持者到喪戶的偏間設一師爺間。平時在主師公家設有師爺間,初一、十五要點香,出門做法事請動帶去,回來要謝師爺。張陵等道教名人是漢族先人,不是畲族先人。在學師傳師時請神中還會把鄰近已知的地方神及本村已故的學過的人亡靈(統稱偏項師爺)都請到,只有這些偏項師爺才是畲族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