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手機用戶50828635188


有一次朋友聚餐,在吃魚的問題上引起了這樣的爭議。有一位朋友血脂高,她說醫生告訴她不能吃無鱗魚,那位醫生還說就是血脂不高的人平時也不能吃無鱗魚,她們醫院醫生都不買無鱗魚。一語激起千層浪,在餐桌上一些朋友聽了馬上急了,因為她們平時吃的最多的就是鮐鮁魚這類無鱗魚,吃這這樣無鱗魚真的就不健康嗎?大家瞬時間把目光都投向了我,醫生不吃無鱗魚,那你們營養師吃什麼樣的魚?營養師有鱗魚和無鱗魚都吃,至少我是這樣的。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海里的無鱗於大部分生活在5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還有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魷魚等;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淡水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等。

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

有人認為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像鱔魚、魷魚膽固醇含量的確要多些,但是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等無鱗魚中膽固醇含量並不高,甚至比一些有鱗魚膽固醇含量還要低。也就是說無鱗魚中也有膽固醇低的魚類,有鱗魚中也存在膽固醇高的魚類。所以為了減少膽固醇攝入就只選擇有鱗魚並不準確。

在中醫理論上認為海鮮類屬於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如果是熱性體質,就是平時容易上火、口乾、長瘡、便秘的人,有些中醫師根據自己臨床經驗也會提醒這樣人少吃無鱗魚。

民間流傳的無鱗魚不能吃的觀點主要是因為其容易誘發過敏。大多數無鱗魚在死亡後與空氣接觸產生組胺酸,這種物質容易讓人過敏。尤其是當魚體不新鮮時,在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組胺,這種毒素過於聚集後,會讓人在食用後有中毒危險,出現皮疹、臉紅、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不是關注有鱗魚好還是無鱗魚不好。而是建議無論選擇哪種魚類,儘量選擇營養素含量高的、新鮮度高的,汙染少的魚。值得注意的是膽固醇主要集中在魚的內臟、魚籽中,所以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吃魚的時候儘量選擇多吃肉,少吃內臟和魚籽。

作者簡介: 張丹 王興國老師科普寫作培訓班第一期學員

吉林延邊大學中醫學專科學歷,遼寧中醫大學中醫學本科學歷

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嬰師

大連市營養學會理事、大連市國際醫學交流會理事

大連電臺106.7頻道兒童營養嘉賓

大連市工人大學營養師、心理諮詢師培訓講師

大連市婦聯職業培訓學校育嬰師培訓講師。


營養百事通


“無鱗魚少吃”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沒有必要區分有鱗魚和無磷魚,這些魚都可以吃,不用刻意加以限制。

常見的一些無磷魚包括泥鰍、鰻魚、鱔魚等等,這些魚天生沒有魚鱗或者魚鱗較小。另外,雖然魷魚、烏賊這樣的軟體動物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魚”,但是從日常習慣叫法來說也被認為是“無磷魚”。


之前有人提出來要少吃無磷魚是因為他們認為無磷魚膽固醇含量較高,所以要限制食用。但是現在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首先,我們日常食用的一些無磷魚確實膽固醇含量相對較高,比如說每100g的銀魚膽固醇就高達361mg,100克魷魚膽固醇高達260mg等等。但是這不是一個很絕對的標準。比如說帶魚也是一種無磷魚,但是這種魚的膽固醇含量就非常低,所以通過有沒有鱗來判斷魚肉的膽固醇含量高不高,是不準的。

其次,現在科學研究表明,限制食用膽固醇並不會直接改善血管內的膽固醇含量。雖然確實血管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會帶來一系列的心腦血管問題,比如說血管堵塞之類的。但是吃下去膽固醇不代表這些膽固醇就都會變成血管中的膽固醇,而且現在的科學研究也表明,普通人沒有必要刻意控制膽固醇攝入,所以各國的膳食參考標準都逐漸去掉了膽固醇控制這一項。

所以說,“無磷魚少吃”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有鱗和無鱗不能準確區分魚肉內的膽固醇含量,同時,普通人也不用刻意控制膽固醇。


SilentTurbine


無鱗魚指的是:泥鰍、鯰魚、黃鱔、鰻魚等。

無鱗魚少吃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無鱗魚屬於熱性發物,陽氣足,吃多了容易上火。

因為活血提氣的效果,不適合眼疾、中風的患者食用。

而且無鱗魚的膽固醇含量高,不適合高血壓和肥胖的人吃。


deTKq


不科學,泥鰍鱔魚營養價值更高嗎


草堂魚家


中醫認為大多數無鱗魚是發物,民間是這麼認為的,事實也是如此。


河洛居士1


無鱗魚和有鱗魚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無鱗魚的膽固醇含量都比較高,經常食用易患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不利於身體健康,所以說無鱗魚少吃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