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點讚鄂爾多斯!庫布其:一個美麗的傳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年8月6日一 版截圖

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這是庫布其沙漠的沙漠治理成績單。經過多年艱苦治理,庫布其1/3的沙漠得到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髮展,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在庫布其沙漠,只需10秒就能種下一棵樹,而且成活率超過90%。這短短10秒鐘的背後,是庫布其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走出的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探索出了一條“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用產業拉動防沙治沙,在生態產業鏈上做文章,從“談沙色變”到對沙“情有獨鍾”,庫布其上演了一場沙裡淘金、綠富同興的生態大戲。

億利集團打造的“平臺+插頭”的沙漠生態產業鏈,讓當地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嘎查長敖特更花,從2007年開始,與嘎查農牧民一道組成植樹民工聯隊參與億利集團植樹造林工作,11年來累計綠化沙漠面積達到了2萬多畝,成活率均在95%以上,帶動嘎查農牧民治沙致富。

從死亡之海到綠色屏障,庫布其沙漠的華麗轉身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因庫布其治沙而萌生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自2007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在2013年9月召開的第十一次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上,通過決議把“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作為實現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平臺。

2014年,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並將其作為全球首個荒漠化地區生態系統的研究對象,探索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保護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模式。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渾善達克、騰格里等各大沙漠和全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模式,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也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庫布其沙漠

治理模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 人民日報 》海外版2018年8月6日第12 版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01

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

夏天的庫布其,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汽車穿行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的公路上,放眼望去,兩邊皆是綠色,還能欣賞到美麗的湖景。然而,別忘了這裡是庫布其沙漠。三十多年前傳唱的民謠,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在東沿河地區和庫布其南部沙區的“行路難”:“梁外下雨沿河晴,毛補拉洪水活殺人。想把親親往梁外搬,就怕出不了孔兌川。摩托車上捎親親,沒小心跌進冰窟窿……”現在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穿沙公路,其實並不容易。有人統計過,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的沙柳一節一節接起來,能繞地球幾十圈。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如今的林楊

在庫布其,穿沙公路只是一個小小的方面,生活在這裡的人,這些年親眼見證了庫布其沙漠的改變,看在眼裡,喜在心中。

“庫布其啊庫布其,進去丟不了命也得剝一層皮!”聽到之前在當地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庫布其沙漠曾經的“威力”。

提起過去的沙漠,當地牧民的思緒都會有一絲停頓,語氣也會沉下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颳大風,第二天早晨起來,只一晚上的功夫,奶奶辛辛苦苦種的小麥就被風沙填埋了。”展旦召嘎查牧民李布和手指著現在已經充滿綠色的地方說:“現在你們看到有樹了,以前這裡全都是一片片沙漠。這種生存條件,怎麼叫人活下去?”

據牧民回憶,那時候,在沙漠裡穿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一是沙漠裡沒有路,容易迷失方向,更危險的是,一旦颳起風沙,能見度不過幾米,更看不清方向。“那就是死亡之海啊,我們恨死沙漠了,看著自己的家園一天天被沙漠侵蝕,那種感覺太難受了。”這是當地牧民多年前共同的心聲。

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越來越多的當地牧民參加到種樹的行列中。“種樹很不容易,那時候我父親和一幫人去種樹,有很多人幹著幹著就不幹了,有一半人在中途就退出了。種的樹不容易成活,也看不到未來。”牧民孟克達來回憶說。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沙障治沙效果

“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以前我特別恨沙漠,如今我已經愛上沙漠了。沙漠裡有了綠色,雨水也變多了,能下雨,沙漠裡就什麼都好了。”孟克達來如今在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經營一家牧家樂,還經營有沙漠旅遊的遊玩項目,一家人的生活已經大大改善。治理後的庫布其沙漠在他的心中已經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地方。“現在有很多人羨慕我們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沙漠。”言語間,孟克達來喜笑顏開。

最可怕的不是沙漠,而是人們對沙漠帶來的危害的恐懼;同樣,最讓人高興的不只是沙漠中出現了綠色,而是這片綠色已在當地牧民心中生根發芽。有了綠色,便有了生活的希望。

02

外村人願意嫁來了

今年68歲的陳寧布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的一名牧民,也是第一代治沙人。說起最初治沙時候的生活狀況,他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那時候,沒有路,沒有錢,小孩子也上不起學。最怕的是家裡人生病,因為離醫院很遠,很多生病的人沒能挺過從沙漠到縣城的那段漫長路。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止痛片和注射器,不管生了什麼病,自己來注射止疼的藥物。”陳寧布邊說邊望向遠方,“以前我們穿的鞋的鞋底都很厚,要不然很容易被沙子燙傷腳,在沙裡走得久了,很明顯會覺得呼吸困難。那時候因為有沙漠的阻隔,跟外界的聯繫很少,出去一次,要用駱駝囤半年的東西回來。”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灌溉設備工作場景

達拉特旗官井村綠森源林業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周玉小說起之前的生活,也感慨頗深:“那時候我們官井村的地名,不是叫壕就是梁,因為都是沙漠,沒有標誌,為了能分清楚,就根據不同地方沙漠的形狀來命名,比如倒插褲衩壕之類的名字。剛種樹的時候,有個地方叫一苗樹壕,你們可以想象,我們對樹的期待有多深。如今,我們有了楊樹壕、公益林地、沙柳基地等地名,再也不用苦於叫不出一個地方的名字了。”

不僅如此,治沙給官井村的改變還有很多。以前,村裡的光棍很多,一聽是官井村,大家都知道那裡是沙漠,沒人願意嫁過來。如今,很多外村人想嫁到這裡來。

斯仁巴布曾經是道圖嘎查的貧困戶,家裡條件十分艱苦。如今,參與到當地沙漠旅遊的項目當中,也成為了股東。說起治沙給他帶來的改變,他說:“以前都處於與外界相對封閉的狀態,家裡窮不說,也不願與人打交道。如今,每年能接待很多遊客,不僅賺的錢多了,也願意跟不同的人多交流了。”同村的孟克達來笑著說:“斯仁巴布都能做得這麼好,十分不容易,說起沙漠改變後給大家帶來的好處,真的是太多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牧民新村

庫布其沙漠的治理,讓當地牧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從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中,都能感受到沙漠的改變給他們生活所帶來的希望。“以前蓋房子的時候,最多計劃住10年,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風沙就會把房子掩埋,如今,蓋房子的時候能規劃到40年了,再也不用擔心房子被沙子掩埋了。”陳寧布的開心溢於言表。

03

治沙與致富並行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來都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同時也需要曠日持久的耐心和持之以恆的努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如果沒有正確的理念來指引,很難實現治沙的可持續化。換句話說,只是單純的治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相應的發展模式。

這些年,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逆向拉動了沙漠治理。參與治沙造林及其相關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年生產人造板2.6萬立方米,生物質發電3.1億千瓦時,杏仁露、海紅酒、沙棘等飲品3.5萬噸,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播種

“以前,我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治沙上面,只知道要栽更多的樹,後來發現,治沙一定要與致富相結合才行。”國有白土梁林場場長王雙喜說起自己的工作,如數家珍,“最初我們林場的土地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因為屬於國有,即使經濟效益不好,也不讓別人接觸。現在,我們大家都覺得,綠地資源應該為社會所共享,只要能服務於老百姓,就應該轉變思想。”如今,國有白土梁林場引入社會資本,借雞下蛋,讓企業出錢承包相應的土地,企業可以收穫相應的果實,林場也能有了更好的經濟效益。

沙漠曾經令人生畏,如今響沙灣旅遊景區成為人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2017年,景區接待遊客86萬人次,收入1.8億元,解決就業1200人,其中包括當地200多名農牧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牧民新生活

相鄰的銀肯塔拉、中部地區的恩格貝、西部的七星湖……庫布其沙漠中建起6個旅遊休閒度假區,打造了沙漠越野、親近動物、生態文化、大漠星空等特色生態旅遊項目,開展體驗、認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態旅遊。近十年來,鄂爾多斯市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

孟克達來是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第一個開牧家樂的人,如今又帶動身邊的一群人成立了旅遊公司。“政府每隔一段時間會組織我們出去學習,看看好的旅遊景區是怎麼搞旅遊服務的,回來也分享給身邊的人,希望我們能一起把村裡的沙漠旅遊做得更好。”的確,在道圖嘎查,以前的通訊十分閉塞,如今,這裡的旅遊服務項目一樣可以在手機上搜到,互聯網營銷也走進了傳統的牧民家中。

這些思想的轉變,背後正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效的逐步展現。

在黃沙中開闢生路

• 評論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鎖邊林

曾經的庫布其,黃沙漫漫,沙進人退,人的生命受到切切實實的威脅;

如今的庫布其,水草萋萋,綠進沙退,人的生活得到真真切切的改善。

曾經,牧民們逃離黃沙找出路,如今,大家紛紛在黃沙中開闢出一條條生路。庫布其沙漠幾十年的治理實踐證明,沙漠並非死亡之海,也可以成為生命的綠洲。

首先,治沙要有系統思維。在醫學上,西醫強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能快速治療某一小範圍內的病症,而中醫則更注重身體的系統性調理。曾經的庫布其,就如同一個病人,病毒在體內不斷擴散。這時候,既要能夠在關鍵的地區重點治理,同時也要有系統思維,讓沙塵、綠洲、降雨、生物多樣性同時運行,最終形成沙漠綠洲和生態小氣候環境。

第二,要讓風沙變風景,沙子變金子,一定要讓生態產品實現產業化。治沙不僅為了改變生態環境,也要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條件。因此,治理沙漠必須考慮經濟性,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產業規律。“向沙要綠、向天要水、向光要電”。如今的庫布其,已形成“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能”“生態工業”六位一體的沙漠生態產業體系,把沙漠的問題變成機遇,把沙漠的負資產變成能產生GDP 的綠色資產,實現 “治沙、生態、產業、民生”四輪驅動。此乃治理沙漠的“治用結合”。

第三,為保住來之不易的治沙成果,一定要保證沙區產業的生態化。沙漠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如果稍不注意,在沙區發展有汙染的企業,那麼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治沙努力就會付之東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裡面說的不僅是美好的生態就是寶貴的財富,也在表明,發展經濟的時候要永葆綠色和生態的理念。

對於治沙來說,沒有產業的支撐,有了再多的治理成果,也都要給持續性打上一個問號;同樣,如果產業發展丟失了綠色的底色,所有的努力成果也會在短時間內煙消雲散。

在漫漫黃沙間,本來就有出路,只不過被暫時掩埋了。當沙漠的黃色和治理的綠色融為一體的時候,曾經的沙土,也正在承載著未來滿滿的希望。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