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8月6日一 版截图

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这是库布其沙漠的沙漠治理成绩单。经过多年艰苦治理,库布其1/3的沙漠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在库布其沙漠,只需10秒就能种下一棵树,而且成活率超过90%。这短短10秒钟的背后,是库布其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走出的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探索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用产业拉动防沙治沙,在生态产业链上做文章,从“谈沙色变”到对沙“情有独钟”,库布其上演了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生态大戏。

亿利集团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提高了农牧民收入。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嘎查长敖特更花,从2007年开始,与嘎查农牧民一道组成植树民工联队参与亿利集团植树造林工作,11年来累计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带动嘎查农牧民治沙致富。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屏障,库布其沙漠的华丽转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因库布其治沙而萌生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在2013年9月召开的第十一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上,通过决议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将其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模式。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浑善达克、腾格里等各大沙漠和全国各大沙区成功落地,而且已经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全世界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模式,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库布其沙漠

治理模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 人民日报 》海外版2018年8月6日第12 版

库布其: 风沙变风景 沙子变金子

01

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

夏天的库布其,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汽车穿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公路上,放眼望去,两边皆是绿色,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湖景。然而,别忘了这里是库布其沙漠。三十多年前传唱的民谣,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在东沿河地区和库布其南部沙区的“行路难”:“梁外下雨沿河晴,毛补拉洪水活杀人。想把亲亲往梁外搬,就怕出不了孔兑川。摩托车上捎亲亲,没小心跌进冰窟窿……”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穿沙公路,其实并不容易。有人统计过,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的沙柳一节一节接起来,能绕地球几十圈。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如今的林杨

在库布其,穿沙公路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些年亲眼见证了库布其沙漠的改变,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库布其啊库布其,进去丢不了命也得剥一层皮!”听到之前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库布其沙漠曾经的“威力”。

提起过去的沙漠,当地牧民的思绪都会有一丝停顿,语气也会沉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刮大风,第二天早晨起来,只一晚上的功夫,奶奶辛辛苦苦种的小麦就被风沙填埋了。”展旦召嘎查牧民李布和手指着现在已经充满绿色的地方说:“现在你们看到有树了,以前这里全都是一片片沙漠。这种生存条件,怎么叫人活下去?”

据牧民回忆,那时候,在沙漠里穿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是沙漠里没有路,容易迷失方向,更危险的是,一旦刮起风沙,能见度不过几米,更看不清方向。“那就是死亡之海啊,我们恨死沙漠了,看着自己的家园一天天被沙漠侵蚀,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这是当地牧民多年前共同的心声。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越来越多的当地牧民参加到种树的行列中。“种树很不容易,那时候我父亲和一帮人去种树,有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不干了,有一半人在中途就退出了。种的树不容易成活,也看不到未来。”牧民孟克达来回忆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沙障治沙效果

“但现在真的不一样了。以前我特别恨沙漠,如今我已经爱上沙漠了。沙漠里有了绿色,雨水也变多了,能下雨,沙漠里就什么都好了。”孟克达来如今在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经营一家牧家乐,还经营有沙漠旅游的游玩项目,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治理后的库布其沙漠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人羡慕我们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沙漠。”言语间,孟克达来喜笑颜开。

最可怕的不是沙漠,而是人们对沙漠带来的危害的恐惧;同样,最让人高兴的不只是沙漠中出现了绿色,而是这片绿色已在当地牧民心中生根发芽。有了绿色,便有了生活的希望。

02

外村人愿意嫁来了

今年68岁的陈宁布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的一名牧民,也是第一代治沙人。说起最初治沙时候的生活状况,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那时候,没有路,没有钱,小孩子也上不起学。最怕的是家里人生病,因为离医院很远,很多生病的人没能挺过从沙漠到县城的那段漫长路。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止痛片和注射器,不管生了什么病,自己来注射止疼的药物。”陈宁布边说边望向远方,“以前我们穿的鞋的鞋底都很厚,要不然很容易被沙子烫伤脚,在沙里走得久了,很明显会觉得呼吸困难。那时候因为有沙漠的阻隔,跟外界的联系很少,出去一次,要用骆驼囤半年的东西回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灌溉设备工作场景

达拉特旗官井村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周玉小说起之前的生活,也感慨颇深:“那时候我们官井村的地名,不是叫壕就是梁,因为都是沙漠,没有标志,为了能分清楚,就根据不同地方沙漠的形状来命名,比如倒插裤衩壕之类的名字。刚种树的时候,有个地方叫一苗树壕,你们可以想象,我们对树的期待有多深。如今,我们有了杨树壕、公益林地、沙柳基地等地名,再也不用苦于叫不出一个地方的名字了。”

不仅如此,治沙给官井村的改变还有很多。以前,村里的光棍很多,一听是官井村,大家都知道那里是沙漠,没人愿意嫁过来。如今,很多外村人想嫁到这里来。

斯仁巴布曾经是道图嘎查的贫困户,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如今,参与到当地沙漠旅游的项目当中,也成为了股东。说起治沙给他带来的改变,他说:“以前都处于与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家里穷不说,也不愿与人打交道。如今,每年能接待很多游客,不仅赚的钱多了,也愿意跟不同的人多交流了。”同村的孟克达来笑着说:“斯仁巴布都能做得这么好,十分不容易,说起沙漠改变后给大家带来的好处,真的是太多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牧民新村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让当地牧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从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中,都能感受到沙漠的改变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希望。“以前盖房子的时候,最多计划住10年,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风沙就会把房子掩埋,如今,盖房子的时候能规划到40年了,再也不用担心房子被沙子掩埋了。”陈宁布的开心溢于言表。

03

治沙与致富并行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同时也需要旷日持久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引,很难实现治沙的可持续化。换句话说,只是单纯的治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相应的发展模式。

这些年,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逆向拉动了沙漠治理。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播种

“以前,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治沙上面,只知道要栽更多的树,后来发现,治沙一定要与致富相结合才行。”国有白土梁林场场长王双喜说起自己的工作,如数家珍,“最初我们林场的土地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因为属于国有,即使经济效益不好,也不让别人接触。现在,我们大家都觉得,绿地资源应该为社会所共享,只要能服务于老百姓,就应该转变思想。”如今,国有白土梁林场引入社会资本,借鸡下蛋,让企业出钱承包相应的土地,企业可以收获相应的果实,林场也能有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沙漠曾经令人生畏,如今响沙湾旅游景区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86万人次,收入1.8亿元,解决就业1200人,其中包括当地200多名农牧民。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牧民新生活

相邻的银肯塔拉、中部地区的恩格贝、西部的七星湖……库布其沙漠中建起6个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了沙漠越野、亲近动物、生态文化、大漠星空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展体验、认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态旅游。近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孟克达来是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第一个开牧家乐的人,如今又带动身边的一群人成立了旅游公司。“政府每隔一段时间会组织我们出去学习,看看好的旅游景区是怎么搞旅游服务的,回来也分享给身边的人,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村里的沙漠旅游做得更好。”的确,在道图嘎查,以前的通讯十分闭塞,如今,这里的旅游服务项目一样可以在手机上搜到,互联网营销也走进了传统的牧民家中。

这些思想的转变,背后正是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的逐步展现。

在黄沙中开辟生路

• 评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鄂尔多斯!库布其:一个美丽的传奇!

锁边林

曾经的库布其,黄沙漫漫,沙进人退,人的生命受到切切实实的威胁;

如今的库布其,水草萋萋,绿进沙退,人的生活得到真真切切的改善。

曾经,牧民们逃离黄沙找出路,如今,大家纷纷在黄沙中开辟出一条条生路。库布其沙漠几十年的治理实践证明,沙漠并非死亡之海,也可以成为生命的绿洲。

首先,治沙要有系统思维。在医学上,西医强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快速治疗某一小范围内的病症,而中医则更注重身体的系统性调理。曾经的库布其,就如同一个病人,病毒在体内不断扩散。这时候,既要能够在关键的地区重点治理,同时也要有系统思维,让沙尘、绿洲、降雨、生物多样性同时运行,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

第二,要让风沙变风景,沙子变金子,一定要让生态产品实现产业化。治沙不仅为了改变生态环境,也要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因此,治理沙漠必须考虑经济性,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向沙要绿、向天要水、向光要电”。如今的库布其,已形成“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能”“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沙漠生态产业体系,把沙漠的问题变成机遇,把沙漠的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 的绿色资产,实现 “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四轮驱动。此乃治理沙漠的“治用结合”。

第三,为保住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一定要保证沙区产业的生态化。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稍不注意,在沙区发展有污染的企业,那么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治沙努力就会付之东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说的不仅是美好的生态就是宝贵的财富,也在表明,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永葆绿色和生态的理念。

对于治沙来说,没有产业的支撑,有了再多的治理成果,也都要给持续性打上一个问号;同样,如果产业发展丢失了绿色的底色,所有的努力成果也会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

在漫漫黄沙间,本来就有出路,只不过被暂时掩埋了。当沙漠的黄色和治理的绿色融为一体的时候,曾经的沙土,也正在承载着未来满满的希望。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