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爲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1894年7月31日中國清軍將領衛汝貴率領先頭部隊最先抵達平壤,將日軍前哨部隊擊退,佔領了平壤。中日平壤戰役拉開序幕。

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日本為挑起甲午中日戰爭、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可謂蓄謀已久。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1894年7月23日,日軍襲佔漢城(今韓國首爾)朝鮮王宮,扶植親日政府,迫使朝鮮“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是為豐島海戰,至此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其後,日本又在成歡之戰中襲擊駐朝清軍,清軍敗退,葉志超棄守牙山,逃奔平壤,聶士成部也因眾寡懸殊,敗退公州,和葉志超合軍撤至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宣戰後的首次戰役,也是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

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中日宣戰後,葉志超、聶士成又率領牙山戰役敗退下來的清軍3000多人趕來會合,平壤清軍總兵力增達1.6萬餘人,另有朝鮮軍隊千餘人協助守衛。葉志超在牙山戰役後戰敗誇勝,謊報戰功,受到獎賞,七月二十五日(8月25日)奉命統率平壤諸軍。消息傳出,"一軍皆驚"。他根據李鴻章"先定守局"的消極作戰部署,派多數兵力在平壤城內趕修工事,未能主動進攻尚未集結完畢的日軍,喪失了挫敗敵人的良好時機。日軍按照早已制定的作戰方針,向朝鮮大舉增兵,企圖將清軍驅逐出朝。

七月中旬,擔當朝鮮境內攻勢作戰的日本第一軍1.6萬多人集結完畢,陸軍大將山縣有朋(1838―1922)任司令長官,從漢城和元山分兵四路進犯平壤,於八月十六日(9月15日)前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同時切斷清軍的退路,於是日凌晨發起總攻。激烈的戰鬥在平壤城東南、城北和西南三個戰場同時展開。日軍混成第九旅團在少將大島義昌指揮下,進攻平壤城南門(朱雀門)。馬玉昆毅字軍和盛軍一營駐紮在朱雀門南、大同江西岸。日軍首先進攻大同江東岸的清軍橋頭堡,遭到清軍猛烈還擊,大同江西岸的清軍也隔江發炮,暴露在開闊地帶的日軍進攻部隊傷亡頗重。但日本指揮官下令寧死勿退,驅趕士兵拼命衝擊。堡內清軍與江西岸清軍密切配合,頑強抵抗。不久,清軍增援部隊趕到,士氣大振。大島義昌被迫於午後1時下令撤退。此戰日軍死傷430多人,平壤守軍取得初步勝利。

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日本朔寧支隊和元山支隊7000多人為日軍主力,主攻平壤城北牡丹臺與玄武門(北門)一線。左寶貴奉軍和江自康軍二營在此堅守,豐升阿之盛字營為應援。這是平壤戰役最為激烈的戰場。清晨5時,日軍集中炮火轟擊牡丹臺外側的四座清軍堡壘,掩護步兵衝鋒。清軍憑壘據守,頑強抵抗,終因火力不敵,至上午8時四座堡壘全部失守。日軍隨即推進牡丹臺。牡丹臺是平壤城的制高點,也是全城的命脈所在。清軍在左寶貴指揮下,用大炮和速射槍奮勇還擊,與敵力戰。突然,日軍炮火擊中牡丹臺壘牆,清軍大炮被毀,無法壓制敵炮火力,部隊傷亡甚重。日軍乘勢衝鋒,蟻附而上,牡丹臺失守。在玄武門指揮作戰的左寶貴見此情形,知勢已瓦解,決心以身殉國。他穿上御賜黃馬褂,在玄武門上指揮士兵射擊敵人,拒絕部下勸他下城躲避的要求,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身上負傷多處,仍奮勇撐持。清軍部下感奮,皆激昂作戰。左寶貴被流彈擊中胸部,壯烈犧牲,成為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第一位清軍高級將領。不久玄武門即被日軍攻佔。駐防平壤城西南、大同江北一線的清軍是衛汝貴的盛字軍。野津道貫率領日本第五師團本隊亦於十六日晨7時發起進攻,清軍馬隊反擊,遭到敵人伏擊,200多名騎兵全部犧牲。

此後,清軍憑藉堅固陣地頑強防守,日軍幾次進攻均未奏效,遂暫停攻城,與清軍相持。中午過後,兩軍處於休戰狀態。平壤城西靜海門至七星門一線由葉志超率蘆榆各營(牙山軍)防守,此日無戰事。一天激戰,中日雙方傷亡基本相等,勝負未分。平壤城北玄武門雖然失守,但日軍也未敢貿然入城。此時作為平壤守軍最高指揮的葉志超卻貪生怕死,驚駭萬分,不與眾將商議,擅自決定放棄平壤城。午後4時,他在七星門上懸出白旗,派人向日軍要求停戰。晚8時許,當葉志超指揮清軍紛紛從平壤城七星門和靜海門湧出、準備棄城逃跑時,遭到日軍伏擊,死傷近2000人,500多人被俘,軍火、輜重損失無數。葉志超率軍狂奔不止,經順安、肅州、安州、義州等地,一直跑過鴨綠江。十七日,日軍佔領平壤。平壤戰役是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日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此戰日軍傷亡約700人;清軍傷亡2000多人,500人被俘,超過日軍傷亡人數2倍多。日軍乘勝推進,完全控制了朝鮮半島,此後更加猖狂,很快將戰火燒向中國境內。

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清軍丟棄的大炮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平壤失守的教訓,一是戰役指導不明確,是攻是守,舉棋不定,未做必要的作戰準備。二是消極防禦,株守城垣,沒有捕捉戰機,主動打擊日軍,反而處於坐以待斃和被動挨打的地位。三是敵情不明。沒組織偵察,不瞭解日軍的情況,僅依靠天津李鴻章的電報通報的情況來指揮作戰,以致沒能準確掌握日軍採取多路遠距離奔襲包圍平壤的作戰行動,當日軍迅速進至平壤附近對平壤形成包圍後,清軍只好倉促應戰。此外,軍隊腐敗、官兵矛盾尖銳也是平壤失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場戰役和黃海海戰一起構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民族英雄左寶貴

不過在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諡忠壯。如果所有清軍將領都和左寶貴一樣,肯定能夠打敗日本。

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同時你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