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本期《典籍中的工人》,

给大家介绍明代杰出的药学家:

《本草纲目》的著作权人李时珍!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有人可能要问:李时珍也是工人?

其实,所谓的“工人”:

包括从事手工业的人、

有发明创造的工匠、

也包括那些术业有专攻,

并留下不朽著作的

著名科学家或科技专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

李时珍也是工人。

秀才承“医钵”

李时珍,是一位我们在上小学时都熟悉的人物,作为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代杰出科学家楷模之一,他的画像就张贴在教室里或教室外边的大走廊墙上或柱子上,清瘦的脸,白胡子,慈祥有神的眼睛,头戴标志平民阶层的四方巾。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生于湖北蕲州瓦屑坝(今蕲春县蕲州镇),故于1593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

我太应该写写李时珍了。我本学中药,学校所在地,正属李时珍时代的蕲州。因为不才,我也弃药而勉强从了文(套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故),但对于所学专业总觉负有欠账,所以特别作出这篇向李时珍致敬的文章,一为还账;二也向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示以“不忘初心”吧。

李时珍生于行医世家,父亲还是一方名医,青史上也留有名字的,叫李言闻。在李时珍时代,读书人都要视科举为正途的,医家不过方伎者流,虽救命活人,却不太能光宗耀祖。李时珍未能例外,也遵父命读书备考,14岁就在院试中中了秀才,此后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却都不能中举,相当于三次高考落榜。他索性不考了,决定跟父亲学医。(请注意:古时医药不分家,“医”包括“药”,李时珍最后以杰出的药学家享名世界,其实他也是、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所以完整地称,他应该是“医药学家”。)

与有皇帝的时代不同,在我少时,父母乡党已都以学医为好,理由是不管形势、世道咋变,医生都不会失业。其中倒也包含着一些“治乱”的经验。我也就被填报了毕业后可以当医生的专业。到校后才弄明白,我的专业是“中药”,未来不是当医生,而是做药剂师。医药已经分了家。

李时珍弃科举而学医,似乎是被动的,但也有几分化被动为主动,也就是说,在父亲的坚决反对下,却越发坚定了悬壶济世的志向。所以,就有一首写给父亲的诗,题为《述志》,说是李时珍留下的,记得我少时在“警句笔记本”上抄录过: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其实,此诗不过是某位好心的无名氏为了增加李时珍的光辉形象而伪作,属于名人故事的想象版。由表演艺术家赵丹主演的电影《李时珍》就将此诗作为一条重要的心理叙事线索,因而一再出现纤夫拉纤的诗化镜头,诗意地串起前、中、后剧情。

前者:弃科考从医学;

中者:采“本草”著“纲目”;

后者:著述毕求出版。

多说两句,我们曾经把很多古代工匠人物都拍成了电影。为写作这个系列,我就在网上搜看过《鲁班的传说》《李冰》等;还自看过神医华佗、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张衡的电影故事;这不,最近又看了《李时珍》。把工匠故事搬上荧幕,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建议工会搞个工匠电影回顾展活动。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电影《李时珍》剧照(左一为李时珍)

关于李时珍生平,《明史》(清·张廷玉著)有313字的传记,名列“方伎”。于李时珍少时,《明史·李时珍传》只称:“好读医书。”这是客观纪实体。

后人于李时珍生平,参考最多的是在李时珍去世28年后出生的同乡后辈顾景星撰写的《李时珍传》。此传从李时珍出生写起:

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命。

呵呵,也有异兆,神乎其神,完全是写帝王将相的路数。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其时《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皆已名满天下,在官民心中都占有极高地位了,以至于顾景星必须用这种规格去写才对得起人。在李时珍“高考”三不第之后,顾景星写道: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

这几句也有夸张,袭用了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典故且大有过之,但已比“白鹿入室”要写实得多,一个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业有专攻的青年李时珍已经坐在那儿了。

世传《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都会有王世贞《原序》。王世贞,李时珍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明“后七子”之一。对的,就是他,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作序。倘无此序,《本草纲目》能否出版发行还是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我们下边再讲。王世贞也在他的序中写到李时珍幼年到青年时期行状:

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着数言。

“谓予曰”,这是李时珍向王世贞自述生平时讲的。他对王说,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太好(幼多羸疾),资质也不太好(质成钝椎)。身体不太好可以信;资质也不太好,似也可信,要不为何三次“高考”都名落孙山呢?但也不可信,能成为医药学家,并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奇异的“世界名著”,光靠勤奋没有甚高天分也是不行的。所以,这句自述是李时珍谦虚了。那么天分甚高为何又在科场上屡屡失利呢?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原因:

第一、真的是他对科学很感兴趣,对科举则不太热衷。换句话说,他是主动弃“正途”而从医道。这十分难能可贵。

第二、真的是科举制出了问题。科考至明代,已非常僵化,八股作文,以紧紧束缚自由的灵魂为能。在这种考试中,虽也不乏像张居正那样真有学问和本领者能幸运通过独木桥,但也总令更多聪明才智之士如李时珍者铩羽而归。

好,李时珍不考了,自由了。自由读书,全凭兴趣,博览百家,皆如食甘蔗;每有心得,还笔记之。那时医文本来也不分家,大医也须著述,其著述虽不以文学为目的,也不是所谓道德文章,但也须文质彬彬,引经据典,于仁术见仁心;那时学科都还不分家,专家也都是杂家,“杂”更能启发“专”。读书并自由着,为李时珍后来埋头著述《本草纲目》打下了又厚又宽的基础。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一边读书,一边跟父亲学医,胡子还没长长,李时珍也已经是李家的又一代名医了。他尤精于脉学,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此外还著有《濒湖医案》《五脏图论》等多种。在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李时珍起死回生的传奇医案故事。

立志修本草

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总是发现,传统的本草药典中,多有错误,令人头大。关于传统主要本草药典,我上学时是背过的;考试还做过填空题和选择题,并且做对了。我现在因能再梳理一翻:

①我国最早的药学经典是《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约成书于东汉,托名医药之祖神农,真实作者实不详;

②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恰好多了一倍;

③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又增144种;

④北宋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载药已是1518种,又增近一倍,已被称为“全书”;

⑤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独成高峰,可称中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1892,这个数字我还很熟悉,不止一次填过空。)

前代、历代医药学家,不断充实本草药典,于民人健康贡献愈来愈大,但李时珍也发现其中的问题。《明史·李时珍传》:“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比如人参、党参,疗效完全不一,却被混为一种;虎掌、南星,同种而异名,却被分为两药;有的是错将一种药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子,产地不同,外观可能差异较大,就被误认为几种不同的药。

还有的是对药物的生长形态描绘不清并不同。一是绘图不清,或竟将外形近似之药张冠李戴。二是文字描述各家不同,不知谁对谁错。如远志,其苗名小草,梁代陶弘景称其小草“状似麻黄而青”;宋初名医马志(《开宝重定本草》编著者之一)却称“茎叶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黄,陶不识也。”还批评上陶弘景了。

远志,根皮入药,性温,具安神益智功能。我鄂西北老家有生长,我认识,也采过,的确是一种很小的草,开着紫红色的花。我曾经写过一首《远志》诗,在写实的层面上,对远志外观多所描绘:

你很小,你的名字很励志

在山道旁瘠薄的寸土上

我看见你开花了,紫的,

你的叶子很细,

长不过一至三厘米……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关于远志,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又当如何评定陶弘景和马志的不同“看法”呢?而我印象中的远志是不是完全符合客观呢?下边再谈。此处先说诸家本草存在的错误令“时珍病之”,那些错误都会误导医、药、患三方,后果轻则使医药无效,重则会把患者医坏药死。电影《李时珍》中,就讲述了两个因为药典混乱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医案故事。

书本上的错,源于以书抄书,以纸传纸,并以错解错,缺乏躬行实践、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书本上的错传下来无人改、无人敢改,源于迷信权威、盲崇经典,缺乏起炉另造、重新“发明”的智勇。

现在,本着为民人健康和生命负责的精神,李时珍决定填补“缺乏”,修订历代《本草》,重做一部他理想中的本草正典。

名山采百药

从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开始,李时珍开始了编写《本草纲目》的事业。他以《证类本草》为蓝本,一共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中包括历代本草,也包括相关文史典籍。

自然,这事业不能仅是在书本子上下功夫,还必须遍采百药,收集标本,以亲手所接、亲眼所见,鉴定药物的生长形态,验证其性味功效,然后准确记录之,始能正谬纠错,并有自己的发明。

于是自1565年起,李时珍走出药房和书房,外出采药。他的足迹先在蕲州,很快扩大到全湖广,又远至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苏等很多地方的名山大川,采药并遍访名医宿儒、和尚道士,也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等草根层“知道分子”为师,弄清许多疑难问题,也搜到不少民间验方、单方、偏方、秘方。可以想象,他背着药篓,还背着书袋和文具,以便随时翻书,以前人所载与眼前实物核对,每有新见,就当场记下。

似可确定的是,李时珍没少西行,去我鄂西北老家的道教名山武当山采药。据初步统计,在《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中,产地冠以“太和山”的药用植物就有近二十种。

据传,李时珍在武当山发现了曼陀罗花,并第一次载入本草。在明以前的医药书中,无有此药。电影《李时珍》重点讲述了这个故事:

李时珍在最高的绝壁上发现此花——原来只是江湖上传说有此花此药,冒极大险采下:一冒摔跤之险;二冒被发现之险。原来那新奇的植物为山上的道士所有,外人是摸都不能摸的。果然,道士发现有人“偷药”了,怒火焚烧,满山追杀李时珍及其徒弟。这是1956年上映的电影,带着把道士恶霸化的时代特征。其实也可以这样讲述:李时珍和武当山的道士相谈甚欢,深得道教医药精髓,道士敬慕其为人,主动献出此药。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曼陀罗花,我也认得。我老家人单叫它“酒醉花”,因其有麻醉作用。这是它的主要功效。我家隔壁邻居是一位懂“三分阴阳”的老农,姓何,单身,唯在门槛前密密地种了一些草药,其中就有酒醉花。枝叶高大,花白色,也不小,有令人不快的异味。有时就有农民找上门来,向他要酒醉花。有一年夏天我被萌芦包蜂子螫了,也采那白花湿湿地揉碎乱抹,以图止痛。它是夏天开花的。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曼陀罗花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曼陀罗花记载甚为备细:

首先“释名”:

时珍曰∶《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

——原来是自印度“进口”的神药呢。曼陀罗者,梵文Mandala的译音,修法场地或坛场之意。

再是“集解”,描绘其生长形态:

时珍曰∶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坼(花瓣聚生,中间裂开),骈叶外包(花萼小叶外托着花瓣),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指果实上的一种肉质突起呈芒刺状),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种子也入药)。

——怎么样?植物学家的眼光吧?我圆睁双目,从少年看到青年,也描绘不出此段文字。我之“弃药从文”,宜矣。

然后依次是“气味”:

辛,温,有毒;“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最有趣的是接下来的“发明”:

时珍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江湖上传说,笑着采此花酿酒,喝了就令人笑;作舞蹈状采此花酿酒,喝了就令人舞。难怪说我老家人单叫它酒醉花啊!委实有趣得紧。李时珍乃酿酒亲饮,果兴奋不禁。这是拿自身当小白鼠所做的药理学实验啊。

在“发明”一节,还有李时珍自己的炮制和治疗经验:

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

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最后是“附方”,他辑录的前人方子。比如面上生疮,就拿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取少许贴敷疮上。大肠脱肛,则取曼陀罗子(连壳)一对,橡斗十六个,同锉细,加水煎开三五次,再加入朴硝少许洗患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曼陀罗为主的中药麻醉剂,经过20多万例临床实践,这种麻醉方法已引起国外医学家的的重视,为世界医学作了贡献。

故事未完,下回换个角度接着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