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爲何能榮登世界科學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本期《典籍中的工人》,

給大家介紹明代傑出的藥學家:

《本草綱目》的著作權人李時珍!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有人可能要問:李時珍也是工人?

其實,所謂的“工人”:

包括從事手工業的人、

有發明創造的工匠、

也包括那些術業有專攻,

並留下不朽著作的

著名科學家或科技專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

李時珍也是工人。

秀才承“醫缽”

李時珍,是一位我們在上小學時都熟悉的人物,作為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代傑出科學家楷模之一,他的畫像就張貼在教室裡或教室外邊的大走廊牆上或柱子上,清瘦的臉,白鬍子,慈祥有神的眼睛,頭戴標誌平民階層的四方巾。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生於湖北蘄州瓦屑壩(今蘄春縣蘄州鎮),故於1593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

我太應該寫寫李時珍了。我本學中藥,學校所在地,正屬李時珍時代的蘄州。因為不才,我也棄藥而勉強從了文(套用魯迅棄醫從文的典故),但對於所學專業總覺負有欠賬,所以特別作出這篇向李時珍致敬的文章,一為還賬;二也向當年的老師和同學們示以“不忘初心”吧。

李時珍生於行醫世家,父親還是一方名醫,青史上也留有名字的,叫李言聞。在李時珍時代,讀書人都要視科舉為正途的,醫家不過方伎者流,雖救命活人,卻不太能光宗耀祖。李時珍未能例外,也遵父命讀書備考,14歲就在院試中中了秀才,此後三次赴武昌參加鄉試,卻都不能中舉,相當於三次高考落榜。他索性不考了,決定跟父親學醫。(請注意:古時醫藥不分家,“醫”包括“藥”,李時珍最後以傑出的藥學家享名世界,其實他也是、首先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所以完整地稱,他應該是“醫藥學家”。)

與有皇帝的時代不同,在我少時,父母鄉黨已都以學醫為好,理由是不管形勢、世道咋變,醫生都不會失業。其中倒也包含著一些“治亂”的經驗。我也就被填報了畢業後可以當醫生的專業。到校後才弄明白,我的專業是“中藥”,未來不是當醫生,而是做藥劑師。醫藥已經分了家。

李時珍棄科舉而學醫,似乎是被動的,但也有幾分化被動為主動,也就是說,在父親的堅決反對下,卻越發堅定了懸壺濟世的志向。所以,就有一首寫給父親的詩,題為《述志》,說是李時珍留下的,記得我少時在“警句筆記本”上抄錄過:

身如逆流船,

心比鐵石堅。

望父全兒志,

至死不怕難。

其實,此詩不過是某位好心的無名氏為了增加李時珍的光輝形象而偽作,屬於名人故事的想象版。由表演藝術家趙丹主演的電影《李時珍》就將此詩作為一條重要的心理敘事線索,因而一再出現縴夫拉縴的詩化鏡頭,詩意地串起前、中、後劇情。

前者:棄科考從醫學;

中者:採“本草”著“綱目”;

後者:著述畢求出版。

多說兩句,我們曾經把很多古代工匠人物都拍成了電影。為寫作這個系列,我就在網上搜看過《魯班的傳說》《李冰》等;還自看過神醫華佗、天文學家和發明家張衡的電影故事;這不,最近又看了《李時珍》。把工匠故事搬上熒幕,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建議工會搞個工匠電影回顧展活動。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電影《李時珍》劇照(左一為李時珍)

關於李時珍生平,《明史》(清·張廷玉著)有313字的傳記,名列“方伎”。於李時珍少時,《明史·李時珍傳》只稱:“好讀醫書。”這是客觀紀實體。

後人於李時珍生平,參考最多的是在李時珍去世28年後出生的同鄉後輩顧景星撰寫的《李時珍傳》。此傳從李時珍出生寫起:

時珍生,白鹿入室,紫芝產庭,幼以神仙自命。

呵呵,也有異兆,神乎其神,完全是寫帝王將相的路數。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其時《本草綱目》和李時珍皆已名滿天下,在官民心中都佔有極高地位了,以至於顧景星必須用這種規格去寫才對得起人。在李時珍“高考”三不第之後,顧景星寫道:

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窺,善醫,即以醫自居。

這幾句也有誇張,襲用了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典故且大有過之,但已比“白鹿入室”要寫實得多,一個勤奮學習、廣泛涉獵、業有專攻的青年李時珍已經坐在那兒了。

世傳《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都會有王世貞《原序》。王世貞,李時珍同時代的文壇領袖,明“後七子”之一。對的,就是他,為李時珍《本草綱目》作序。倘無此序,《本草綱目》能否出版發行還是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我們下邊再講。王世貞也在他的序中寫到李時珍幼年到青年時期行狀:

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蒐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

“謂予曰”,這是李時珍向王世貞自述生平時講的。他對王說,小時候,他的身體不太好(幼多羸疾),資質也不太好(質成鈍椎)。身體不太好可以信;資質也不太好,似也可信,要不為何三次“高考”都名落孫山呢?但也不可信,能成為醫藥學家,並寫出《本草綱目》這部奇異的“世界名著”,光靠勤奮沒有甚高天分也是不行的。所以,這句自述是李時珍謙虛了。那麼天分甚高為何又在科場上屢屢失利呢?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原因:

第一、真的是他對科學很感興趣,對科舉則不太熱衷。換句話說,他是主動棄“正途”而從醫道。這十分難能可貴。

第二、真的是科舉制出了問題。科考至明代,已非常僵化,八股作文,以緊緊束縛自由的靈魂為能。在這種考試中,雖也不乏像張居正那樣真有學問和本領者能幸運通過獨木橋,但也總令更多聰明才智之士如李時珍者鎩羽而歸。

好,李時珍不考了,自由了。自由讀書,全憑興趣,博覽百家,皆如食甘蔗;每有心得,還筆記之。那時醫文本來也不分家,大醫也須著述,其著述雖不以文學為目的,也不是所謂道德文章,但也須文質彬彬,引經據典,於仁術見仁心;那時學科都還不分家,專家也都是雜家,“雜”更能啟發“專”。讀書並自由著,為李時珍後來埋頭著述《本草綱目》打下了又厚又寬的基礎。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一邊讀書,一邊跟父親學醫,鬍子還沒長長,李時珍也已經是李家的又一代名醫了。他尤精於脈學,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此外還著有《瀕湖醫案》《五臟圖論》等多種。在民間,流傳有很多關於李時珍起死回生的傳奇醫案故事。

立志修本草

在行醫過程中,李時珍總是發現,傳統的本草藥典中,多有錯誤,令人頭大。關於傳統主要本草藥典,我上學時是背過的;考試還做過填空題和選擇題,並且做對了。我現在因能再梳理一翻:

①我國最早的藥學經典是《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約成書於東漢,託名醫藥之祖神農,真實作者實不詳;

②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的《神農本草經集註》,載藥730種,恰好多了一倍;

③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載藥844種,又增144種;

④北宋唐慎微編著的《證類本草》,載藥已是1518種,又增近一倍,已被稱為“全書”;

⑤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新增374種,獨成高峰,可稱中國第一部藥典性著作。(1892,這個數字我還很熟悉,不止一次填過空。)

前代、歷代醫藥學家,不斷充實本草藥典,於民人健康貢獻愈來愈大,但李時珍也發現其中的問題。《明史·李時珍傳》:“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

比如人參、黨參,療效完全不一,卻被混為一種;虎掌、南星,同種而異名,卻被分為兩藥;有的是錯將一種藥誤分為幾種,比如枸杞子,產地不同,外觀可能差異較大,就被誤認為幾種不同的藥。

還有的是對藥物的生長形態描繪不清並不同。一是繪圖不清,或竟將外形近似之藥張冠李戴。二是文字描述各家不同,不知誰對誰錯。如遠志,其苗名小草,梁代陶弘景稱其小草“狀似麻黃而青”;宋初名醫馬志(《開寶重定本草》編著者之一)卻稱“莖葉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黃,陶不識也。”還批評上陶弘景了。

遠志,根皮入藥,性溫,具安神益智功能。我鄂西北老家有生長,我認識,也採過,的確是一種很小的草,開著紫紅色的花。我曾經寫過一首《遠志》詩,在寫實的層面上,對遠志外觀多所描繪:

你很小,你的名字很勵志

在山道旁瘠薄的寸土上

我看見你開花了,紫的,

你的葉子很細,

長不過一至三釐米……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關於遠志,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又當如何評定陶弘景和馬志的不同“看法”呢?而我印象中的遠志是不是完全符合客觀呢?下邊再談。此處先說諸家本草存在的錯誤令“時珍病之”,那些錯誤都會誤導醫、藥、患三方,後果輕則使醫藥無效,重則會把患者醫壞藥死。電影《李時珍》中,就講述了兩個因為藥典混亂而導致嚴重後果的醫案故事。

書本上的錯,源於以書抄書,以紙傳紙,並以錯解錯,缺乏躬行實踐、久久為功的工匠精神;書本上的錯傳下來無人改、無人敢改,源於迷信權威、盲崇經典,缺乏起爐另造、重新“發明”的智勇。

現在,本著為民人健康和生命負責的精神,李時珍決定填補“缺乏”,修訂歷代《本草》,重做一部他理想中的本草正典。

名山採百藥

從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開始,李時珍開始了編寫《本草綱目》的事業。他以《證類本草》為藍本,一共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中包括歷代本草,也包括相關文史典籍。

自然,這事業不能僅是在書本子上下功夫,還必須遍採百藥,收集標本,以親手所接、親眼所見,鑑定藥物的生長形態,驗證其性味功效,然後準確記錄之,始能正謬糾錯,並有自己的發明。

於是自1565年起,李時珍走出藥房和書房,外出採藥。他的足跡先在蘄州,很快擴大到全湖廣,又遠至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蘇等很多地方的名山大川,採藥並遍訪名醫宿儒、和尚道士,也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等草根層“知道分子”為師,弄清許多疑難問題,也搜到不少民間驗方、單方、偏方、秘方。可以想象,他揹著藥簍,還揹著書袋和文具,以便隨時翻書,以前人所載與眼前實物核對,每有新見,就當場記下。

似可確定的是,李時珍沒少西行,去我鄂西北老家的道教名山武當山採藥。據初步統計,在《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中,產地冠以“太和山”的藥用植物就有近二十種。

據傳,李時珍在武當山發現了曼陀羅花,並第一次載入本草。在明以前的醫藥書中,無有此藥。電影《李時珍》重點講述了這個故事:

李時珍在最高的絕壁上發現此花——原來只是江湖上傳說有此花此藥,冒極大險採下:一冒摔跤之險;二冒被發現之險。原來那新奇的植物為山上的道士所有,外人是摸都不能摸的。果然,道士發現有人“偷藥”了,怒火焚燒,滿山追殺李時珍及其徒弟。這是1956年上映的電影,帶著把道士惡霸化的時代特徵。其實也可以這樣講述:李時珍和武當山的道士相談甚歡,深得道教醫藥精髓,道士敬慕其為人,主動獻出此藥。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曼陀羅花,我也認得。我老家人單叫它“酒醉花”,因其有麻醉作用。這是它的主要功效。我家隔壁鄰居是一位懂“三分陰陽”的老農,姓何,單身,唯在門檻前密密地種了一些草藥,其中就有酒醉花。枝葉高大,花白色,也不小,有令人不快的異味。有時就有農民找上門來,向他要酒醉花。有一年夏天我被萌蘆包蜂子螫了,也採那白花溼溼地揉碎亂抹,以圖止痛。它是夏天開花的。

明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为何能荣登世界科学名人榜?|典籍中的工人㊸

曼陀羅花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曼陀羅花記載甚為備細:

首先“釋名”:

時珍曰∶《法華經》言∶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故後人因以名花。

——原來是自印度“進口”的神藥呢。曼陀羅者,梵文Mandala的譯音,修法場地或壇場之意。

再是“集解”,描繪其生長形態:

時珍曰∶曼陀羅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長,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攢花中坼(花瓣聚生,中間裂開),駢葉外包(花萼小葉外託著花瓣),而朝開夜合。結實圓而有丁拐(指果實上的一種肉質突起呈芒刺狀),中有小子。八月採花,九月採實(種子也入藥)。

——怎麼樣?植物學家的眼光吧?我圓睜雙目,從少年看到青年,也描繪不出此段文字。我之“棄藥從文”,宜矣。

然後依次是“氣味”:

辛,溫,有毒;“主治”:諸風及寒溼腳氣,煎湯洗之。又主驚癇及脫肛,併入麻藥。

最有趣的是接下來的“發明”:

時珍曰∶相傳此花笑採釀酒飲,令人笑;舞採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

——江湖上傳說,笑著採此花釀酒,喝了就令人笑;作舞蹈狀採此花釀酒,喝了就令人舞。難怪說我老家人單叫它酒醉花啊!委實有趣得緊。李時珍乃釀酒親飲,果興奮不禁。這是拿自身當小白鼠所做的藥理學實驗啊。

在“發明”一節,還有李時珍自己的炮製和治療經驗:

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

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最後是“附方”,他輯錄的前人方子。比如面上生瘡,就拿曼陀羅花曬乾研末,取少許貼敷瘡上。大腸脫肛,則取曼陀羅子(連殼)一對,橡斗十六個,同銼細,加水煎開三五次,再加入朴硝少許洗患處。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曼陀羅為主的中藥麻醉劑,經過20多萬例臨床實踐,這種麻醉方法已引起國外醫學家的的重視,為世界醫學作了貢獻。

故事未完,下回換個角度接著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