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如果說四月是今日頭條的黑色月,那麼,五月就是今日頭條的多事之月,而接下來的六月,或許,事情還未到高潮。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四月份的時候,隨著互聯網內容市場的一頓整治,今日頭條旗下的“內涵段子”成為了眾矢之的,甚至連抖音也開始重新調整內容規則,可以說負面影響頗大。

而到了五月,隨著抖音短視頻的迅速崛起,今日頭條擁有了更高的日活流量,也意味著有足夠的話語權,於是,今日頭條開始頻頻發難,整個五月的下半旬,幾乎每天都在Diss騰訊的獨裁主義: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 5月6日,今日頭條張一鳴與騰訊馬化騰進行朋友圈“口水戰”,公開指責微信對抖音的藉口封殺;
  • 5月18日,今日頭條指控微信以“誘導分享”為理由兩度封殺抖音博物館H5,並在修整之後仍未解封;
  • 5月25日,今日頭條以“西瓜視頻”的第一人稱角度發文,嘲諷騰訊管家的惡意拒裝與封殺問題,還質疑騰訊的下飯視頻涉嫌抄襲;
  • 5月27日,今日頭條再度發文,指責騰訊管家造謠中傷西瓜視頻;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起初兩個流量巨頭之間一直圍繞“封殺”進行博弈,今日頭條指責微信的不公平與獨裁行為,屢屢以可有可無的藉口對抖音、西瓜等非騰訊系產品進行封殺,但對自身的產品卻大開其門,完全違背微信所謂的“一視同仁”。

其實微信封殺外人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些年的阿里系不也吃過虧麼,畢竟微信也是企業賺錢的一個平臺,牽扯到利益相關的直接競爭對手,自然不可能那麼大方,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因為淘寶也封殺微信,就連今日頭條本身也封殺微信。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所以,關於“封殺”,其實很多觀眾都能表示理解,因為這就是商業規則,若是希望別人開放,那麼自己是否也能開放呢?顯然,今日頭條在這事件上面,不佔上風,而且,微視隨著《創造101》的火爆,開始在QQ和微信的社交裡高速增長用戶,這無疑對抖音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而當吃瓜群眾都以為“封殺”事件會就此冷卻的時候,突然一起“新華網”關於“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的文章刷爆了網絡,原文標題並未出現“騰訊”字樣,但在今日頭條全網推送的新聞消息裡卻改成了“要多少文件騰訊才肯收手”,並且新聞主體從“新華網”改成了“新華社”,這一點,被騰訊公關總監張軍抓住後,在微博上怒懟了一頓。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雖然今日頭條隨後發文承認文章的處理方式不妥,但態度卻更加堅定,表示騰訊旗下的遊戲對少年兒童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是不爭的事實,指責騰訊在封殺不良短視頻的時候,也請把遊戲鏈接封了。

就這樣,兩者的戰場從短視頻“封殺”的爭議中,直接跳到了遊戲上,雖然今日頭條並沒有什麼遊戲領域的核心產品,但對於騰訊這麼一個國內遊戲領域的頂部玩家而言,遊戲防沉迷一直都是大眾所詬病的痛點,此次被抓出來放大,無疑將吃瓜群眾的態度拉攏到“頭條”一派。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畢竟,騰訊遊戲的黑粉或許比騰訊的玩家用戶還要多,誰不是一邊打著遊戲,一邊罵著騰訊,然後說著卸載,最後又回到騰訊的坑裡呢?

且說騰訊遊戲抄襲成風,一言不合直接收購,從未鬧出什麼專利糾紛,這一點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吃瓜群眾也都見怪不怪了,對於一款遊戲而言,好玩、而且人多一起玩就夠了,而騰訊的用戶量明擺著的,只要力推,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除了抄襲之外,騰訊遊戲目前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隨著家庭經濟的逐漸增長,電腦已是每家必備的工具,手機自然不用多說,上到80歲老大爺,下到3歲小萌娃,幾乎都會玩手機,而手遊也逐漸取代端遊成為青少年最喜歡的遊戲方式。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要知道,騰訊2018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網遊營收佔比就接近40%,遊戲業務一直都是騰訊的核心營收板塊,而這也恰恰成為了騰訊被觀眾吐槽的原因,因為,為了讓用戶充錢,這些遊戲簡直就是“毫無人性”,就連成年人也難以抵擋其中的誘惑,更不用說尚未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

近些年各大新聞媒體也是頻頻爆出“某某小學生偷拿家長手機玩遊戲,消費數萬充值遊戲”之類的新聞,每每看到這種新聞的時候,觀眾的第一想法就是“騰訊又騙小孩子錢”,“騰訊為什麼不杜絕未成年沉迷遊戲”。其實,騰訊在防止未成年玩遊戲方面,雖不夠大力,但也不是什麼也沒做,騰訊旗下的遊戲都設定了防沉迷系統,未滿十八歲的用戶玩遊戲是受到時間限制的。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當然,很多小學生用戶都是用父母的信息去登陸游戲,完成防沉迷識別,甚至還會有人通過網上購買賬號的方式繞過“防沉迷系統”,所以說,想要防止未成年人玩遊戲,光是一個“系統”規則是不夠的,倘若實名登記之後,每次上線遊戲都需要人臉識別,是否會更好呢?

另一方面,沉迷遊戲帶來的危機,以往只是耽誤學習,熬壞身體,製造家庭矛盾,可如今移動支付普及之後,若是讓未成年人拿著自己的手機打遊戲,分分鐘不見了好幾萬,當然,前提是家長的支付密碼很簡單,或者告訴了自己的孩子。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那麼,這種情況看來,難道騰訊遊戲的責任更大嗎?難道不是家長的放任不管與監督不利導致的後果嗎?未成年的手機從哪裡來,賬號從哪裡來,綁定的銀行卡又從哪裡來,不都是家長自己親手給的嗎?難道不玩騰訊的遊戲,孩子就不會去玩別家的遊戲嗎?若是一味的怪一款遊戲產品,而不自思,問題將會一直在。

回到今日頭條與騰訊之間的互懟問題,兩個存量上億的互聯網企業,相互的“口水戰”,與其說是撕逼,不如說是一場營銷公關戰,在利益之下,永遠沒有敵人,一直水火不容的阿里騰訊,在諸多領域都是共同合作的親密夥伴,曾經的“3Q”大戰,最後也不過是一場鬧劇。

騰訊今日頭條互相Diss:不過是兒童節的一場秀

畢竟,微信10億月活,QQ8億月活,兩款龍頭社交軟件幾乎涵蓋了所有年齡層的互聯網用戶,一旦出現“3Q”大戰的二選一情況,你會卸載今日頭條和抖音,還是卸載微信與QQ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